戏剧中的“黑科技”

2019-10-09 10:02杨志超
艺术大观 2019年17期
关键词:黑科技舞美戏剧

杨志超

摘要:人类发展的科技进步,必然带动艺术上的革新与突破,现代戏剧也不例外。它以各类目不暇接的“黑科技”展示方式来诠释设计师的前卫潮流思想,打破传统艺术创作及表现形态,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意识与消费观念。本文试图探讨戏剧中创新科技思维模式,总结戏剧观演空间的“黑科技”手法,探索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迷”与“思”。

关键词:戏剧;黑科技;多媒体;舞美;沉浸式戲剧

信息时代,科技与艺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联网思维模式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亦改变着人们对于外在世界的感知方式,随之作用于人们的艺术构思及创新思维,产生了极具现代特点的新呈现方式。而这一点,表现在戏剧中尤为明显。现今,剧场设计者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传统呈现方式,现代创意思潮促使他们打破传统的禁锢,开创属于这一代人的新天地。传统戏剧强调剧本的创新性与故事性,戏剧剧本的内容发展无疑是一部剧的核心,是对人物形象的整体诠释,发挥着剧目成败的关键作用。而今,舞台的创新实践与探索拓展越发引人关注,以往的封闭式戏剧结构,被当今的多方位、多视角、多线索、多空间交叉的新戏剧结构样式逐步替代。人机互动、人偶配合、虚拟技术、重工科技装置等多元性并存的新型艺术系统,共同架构了现代戏剧中的“黑科技”。

到底何为“黑科技”?其实“黑科技”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作家小说《全金属狂潮》中,原意指非人类自力研发、凌驾于人类现有的科技之上的知识,引申为以人类现有的世界观无法理解的猎奇物。另一种解释认为黑科技只是感叹词,并不代表专属的某一类科技或是某一类产品,而关于黑科技最多的解释便是目前存在的一些高端智能化产品便为黑科技。我们所探讨的戏剧中的“黑科技”即为戏剧舞台中的高科技智能装备。现代科技领域,人们思维中所幻想的包括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 以及 3D 打印、无人驾驶等如今均以逐步实现,各领域带有鲜明黑科技特色的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他们以不同的运作方式改变着世界,同时这些技术也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呈现模式,告别一布一景,为戏剧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戏剧的发展腾出了更多的空间。传统戏剧舞台到现代黑科技戏剧舞台的演变,是否会对传统戏剧文化带来的冲击,传统戏剧该何去何从,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进入科技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以新媒体技术为首的新科学技术日益成熟,开启了现代“黑科技”的时代。而无论在平面广告,还在在影视演出中,新媒体技术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无愧于二十世纪之初的“黑科技”代表。戏剧舞台多媒体艺术作为戏剧艺术直观表现的代表,以超凡脱俗的视觉魅力和现代思维吸引着新一代戏剧爱好者。

一、多媒体剧场艺术的革新

英国一代剧场大师安德鲁·洛伊·韦伯(1948--)是剧院管理、艺术经营、剧场创作等相关领域的大师,2010年以其著名的《绿野仙踪》而闻名,而此童话故事便是其结合剧场—音乐—电视—童话等多元媒体所结合运用的典例,通过多种巧妙的科技手法达到了剧场营销的目的,也由此拉开了传统戏剧变革的新时代。在该音乐剧中,通过新旧歌交织重唱手法,卡通式的合家欢,让观演者沉浸于舒适的欢乐气氛中,使其极具戏剧本身自然张力。历年来,创作大师韦伯的作品数不胜数,韦伯通过巨资耗费,重新打造设计崭新的舞台装置道具,结合现代科技的影像特效技术,营造了全新了“立体电影院”,将戏剧从“剧场”带到“在场”。“在场”的功能实现依赖于戏剧的传播力及所观看者的内心感受,依赖于戏剧审美交流的“在场”。传统戏剧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更多在于戏剧通过各式渠道和媒介经达人们的感官,引起人文情怀的共鸣,随而被大众感知。而韦伯的创新呈现方式,集中突出在多媒体道具灯光之中,通过各式多媒体投影特效,结合实体大型道具、器械在舞台上瞬间移动,使观众仿佛目睹魔法师变法的传奇,在真人实景演出中体验剧场变换之美。

多媒体戏剧的演出形式,在当今时代已普及使用,这种经久不衰的演出形式自古至今也有不同的理论在不断更替。电脑多媒体特效取之容易,为剧场的设计带来千变万化的可能性,相较于传统戏剧而言,它突破以往舞美道具设计的局限性,使之多了份欣喜的体验感,然而过多的科技手段与影像媒体来取代实景布置,却少了份传统戏剧的仪式感,使戏剧朝向“写意化”或徒具“影像化”,丧失戏剧基本要素中所含的布场要求。如何适度运用多媒体特效的艺术性与便捷性,烘托剧场的氛围,也许这才是多媒体在戏剧中的真正价值。[1]

二、人机互动的奇幻表演

早期奥运开幕式演出及历年春晚舞台,炫酷的科技场面都赚足了观众的眼球,众多的机器人角色流畅逼真的演绎让观众大呼过瘾。对于观众而言,机器人的出现早已习以为常,巧妙的运用特效技术,便能塑造全新的舞台角色,然而在戏剧舞台上,并不能如影片中一般“超能”,这群特殊的演员给观众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人机互动技术的到来,真正诠释着“黑科技”时代的全面来临。

日本小剧场第三代代表人物平田织佐在《变形记》中,由新型机器人尝试演出。机器人由日本大阪大学石黑浩教授所研发,剧作中深入探讨了机器人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对自由性产生的深入思考,使观众置身于荒诞的意象中;2009年Christian Denisart的作品《ROBOTS》中讲述了一个自杀式流亡者与机器人一起生活的故事,贴近现代生活,作品反思了孤独的人类和机器人的奇妙关系;再如《机器人歌剧》中由七个长立方体黑色框架的机器人作为演出主体,专门为之设计实验音乐与低频干扰的杂讯,结合艺术家的感应技术、互动传媒、灯光设计、编舞等,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在演出中机器人伴随烟雾、强光,以及凭借自身的感应装置与观众进行互动和对话;人机互动发展至今,机器人也从个体演变为群体,从局部空间演变到剧场空间,而这一系列黑科技发展,也完全打破传统戏剧观演空间,人们往往在演出中逐步成为演出主体,并借助机器人与人类之间情感的联系性启发观众思考,尝试通过这种形式探索传统与创新的本质。

时代的发展,致使机器变得越加智能便捷化,越来越“拟人化”,越来越“真实化”,人与机器之间冰冷的界限仿佛被一夜打破,如今的机器人可作为现代戏剧中的新型演员,但无论如何发展,也终将不会取代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演员,它的表演日后将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存在于戲剧表演中,值得期待。

三、沉浸式戏剧的到来

当“生活”被视为“设计”的本质,任何日常的生活片段都自然成为设计的场景,这便是设计的“在场性”。新潮流新科技的思维模式,为戏剧带来了崭新的“在场性”展示空间。自2015年国内出现了《Immersive Theater》开始,中国版《不眠之夜》在短短三年内展演千场,这名为“沉浸式戏剧”的新鲜舶来品为何能俘虏大量戏剧爱好者,它是否也存在出乎寻常的“黑科技”手法?[2]

通常认为,“沉浸式戏剧”源于美国戏剧家理查德·谢克纳的环境戏剧理论,这种全新戏剧样式的创新,试图挑战主流戏剧较为单一的演出场所、情节结构与观演关系。2017年《HIS CHILD》在展厅中构建了大型沉浸式戏剧空间,邀请观众进行体验;大型浸没式装置《雨屋》还原真实场景,运用大量科技手段进行交互式体验呈现,以还原故事的现场真实感。布景繁复、场面阔大、造型奢华的音乐剧及商业戏剧,都从未停止过向更高级科技程度迈进的步伐,它们力图结合最先进的理念和科技手段,努力打造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充分发挥设计师的想象。又如前些年出现的由著名科幻小说《三体》改编成的同名话剧,用上了全息投影、余光投影和裸眼3D等“黑科技”,《三体2:黑暗森林》有意强调其炫酷至极的视觉效果,甚至以此作为最大卖点。沉浸式戏剧能够诞生,就是得益于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使其能够做出符合观众预期的舞台呈现,同时商业性的潜力,促使更多的剧场设计者投入其中。

众多的黑科技不断改变着戏剧的理念和演员的表演方式,科技的发展同时带动着剧场艺术的实践与探索,高度程序化的演出和象征性的表演方式所带来的艺术魅力,到底是带动了传统戏剧的发展,还是使传统戏剧逐渐失去灵魂?“黑科技”帮助戏剧这一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传媒更好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传统戏剧的生命力,也让戏剧这一门艺术形式以更让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被接受。但在大众文化的今天,在商业化、技术化趋势愈演愈烈的时代,一个优秀的作品不仅只依靠黑科技,还需要依靠艺术的力量,戏剧只有与现代生活密切联系,才能传承戏剧最原始的人文情怀。无论如何,戏剧始终是关乎人的情感、人的处境、人的价值,因此其形象的人性内涵也永不改变,即使是以机器人、皮影还是其他媒介来创作,这些始终都不会具备人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精神情感,否则戏剧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3]

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不仅丰富了戏剧表演艺术的视觉效果,带来崭新的视觉体验,还会影响剧场制作的设计、观演互动关系及导演的操作手法。多元文化的今日,我们不反对“黑科技”的创新使用,但并不意味着“黑科技唯上”致使其被滥用,戏剧的价值更在乎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非人与物。戏剧历经千年的洗礼,或许在新青年中并不如电影一样普及,但戏剧艺术永远是人类文明和人类艺术结晶的产物,它沉淀了历史的厚重,积攒了文化的内涵,它的创造不能单单依靠公式与法则来完成。“黑科技”下各种媒介、材质、氛围的堆叠和装饰,并不能赋予戏剧艺术更多的美学内涵,而这一切的关键,都在于戏剧舞台的“造物者”,是否可以将新技术与艺术完美的融合,创造出具有美感与人性深度的作品,提升戏剧的内涵魅力。与此同时,作为戏剧创作艺术家,也应背上文化的行囊,担负传承的使命,接受历史与时代的考验,提高自身高尚的美学素养,加深自我的艺术造诣,这样才能运用各种“黑科技”手段,创造出兼具艺术价值与科技价值的时代作品。

参考文献:

[1]车聪.现代戏剧中对舞台多媒体技术的实际运用[J].戏剧之家,2016(08).

[2]计敏.舞台多媒体的应用与界限[J].戏剧文学,2014(06).

[3]王淳美.论媒体剧场的突破与迷思[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黑科技舞美戏剧
传统戏剧——木偶戏
1.2019世界集邮展览开闭幕式舞美效果图 2.武汉天地世界音乐节效果图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俄国戏剧舞美特点初探
那些仍受青睐的经典“黑科技”
VR是“黑科技”,还是科技的未来?
“首届舞美大师论坛——感受视听空间的表现力”在京举办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