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河行地,自有源流可察;日月经天,也有轨迹可循。铜陵产铜久负盛名,铜陵地区的矿冶历史始于商周,盛于唐宋,数千年延绵不断一直延续至今。据《汉书·地理志》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故鄣郡为丹阳郡,并在今铜陵铜官山设置全国唯一的铜官,主管丹阳郡的铜矿采冶事宜。是故,汉代青铜镜上常有铭文“汉有嘉铜出丹阳”由此可见,铜陵在西汉中期就设有铜官,且在全国所占地位相当重要。
关键词:铜陵市博物馆;汉代铜镜;赏析
汉代是中国古代铜镜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铜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并以作为商品广泛流通,铜镜制作空前繁荣。究其原因不仅是由于铜镜制作工艺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社会需求量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到了西汉,军事上的兵器也由过去的青铜转为铁质制作。
一、汉代铜镜的形制结构和纹饰变化
从汉代铜镜的形制、结构上看,镜钮在西汉早期还受战国铜镜的影响,弦钮仍然比较流行。中期以后,半圆球形钮成为主流镜钮形制,当然,在汉镜中也还有如兽钮这样的不同形式,但比较少见。半圆球形钮在汉代定形以后,成为汉代以后历代铜镜镜钮的主要形式,影响深远;钮座这一结构在战国时期开始产生,但战国时期的钮座多为素面,偶见有纹饰的。而汉代的钮座,除了圆形、方形素面钮座以外,还常见四叶纹钮座、连珠纹钮座等;镜缘这一结构也是在战国时期才最后确定下来的,战国时期的镜缘一般都是素面,而汉代铜镜的镜缘从西汉后期开始,变得非常的繁复,以短斜线、锯齿纹、水波纹、流云纹等组成镜缘纹饰带,东汉中晚期以后,镜缘纹饰中还出现了禽鸟、羽人、龙、虎等形象。汉镜在主题纹饰上主要有两点:一是纹饰的取材,战国时期及其以前的铜镜,其纹饰题材主要来源于对铜器及其他纹饰的借鉴。汉代铜镜纹饰则主要取材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现实生活。二是铭文成了重要内容,西汉早期已开始,西汉中后期成为一类铜镜的主题纹饰。铭文用于铜镜纹饰,可以就纹饰的主题起到辅助作用,有利于表现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风俗、文化。纹饰的表现形式其一是汉代铜镜纹饰的地纹逐渐消失,主题纹饰更加突出。其二是纹饰布局的四分法,是汉代铜镜纹饰布局的一种主要形式。其三是新出现了高浮雕、浅浮雕的表现手法。据全洪的研究,至迟到东汉前期铁镜就已开始出现。
二、汉代不同时期铜镜纹饰和主题内容
本文拣选了铜陵博物馆馆藏的三面具有代表性的汉代铜镜供大家赏析。
西汉日光对称单层草叶纹镜 圆形,圆钮,四叶纹钮座,直径10.9厘米,座外一个细线小方格和一凹面大方格,格内每边缘篆体二字铭,连续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方格四内角为方形图案,四乳列于方格四边中心点外,乳钉纹上连接桃形花苞,两侧对称排列一株单层草叶纹,方格四角伸出一株双瓣花枝纹,枝尖外射。内向十六连弧纹缘。草叶纹镜是汉代流行的主要镜类之一,以四乳草叶纹镜占绝大多数,西汉初年铭文只是作为布置在某些纹饰中的一个部分,此枚草叶纹镜铭文简洁明了。
汉博局纹镜直径18.1厘米,缘厚0.4厘米,重562克。圆钮,柿蒂纹钮座。座外有凹形方框,方框四边各伸出一“T”形与“L”形相对,方框四角与“V”形相对,将镜的内区分为四方八等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距一方,其他四处配以鸟、兽、羽人等。外区铭文曰“尚方佳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由(游)天下”。镜边饰两周三角锯齿纹。镜上的博局纹始于西汉早期,盛行于西汉晚期和东汉早中期,镜上“尚方佳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的铭文为汉代常见的祈求吉祥发财的寓意。
东汉神兽镜圆形,圆钮,圆钮座,直径10.4厘米,厚0.6厘米,主纹饰为高浮雕一虎,主题纹饰为高浮雕一虎,张口屈身,右侧为一踞蹲的羽人。边缘纹饰内周为短斜线纹,外周为云气纹。镜面黑亮洁净,略有弧度,为东汉晚期。所谓神兽镜,是以浮雕手法表现主题纹饰神像、龙虎等一类题材的铜镜。纹样隆起突出,一反以前纹饰主要由线条构成的方式。关于神兽镜的分类,根据神兽的配列方式,有的学者分为阶段式、放射式、对列式。有的学者分为两类:一类是“心对称”式,即以镜面圆心为中心的纹样设计方式;一类是“轴对称”式,即以镜的圆面直径为中心对称设计纹饰。还有的学者根据某些纹饰的特征和布局,分为“半圆方格带神兽镜”“画文带神兽镜”等。孔祥星将其分为重列式神兽镜和环绕式神兽镜两大类。此类铜镜产生于东汉中期,流行于东汉晚期、三国两晋时期,南朝的后期就已经很少见了,两晋时期的神兽镜仍然沿袭了东汉晚期以来的特点,盛行重列式神兽镜和环绕式神兽镜,偶见一种佛兽镜,并出现极简化的带乳神兽镜。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此类铜镜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少见。其文题纹饰,形制和乳雕式的技法,标志着中国铜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汉代铜镜对中国铜镜发展史具有积极的影响
铜镜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个艺术瑰宝,是青銅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学科。而汉代铜镜类型多样纹饰精美,铭文内容丰富,铸造技术精良,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研究中国铜镜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贾凌,铜陵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