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画像石“大小构图法”与“尊卑有序”的关系

2019-10-09 10:02张唯佳
艺术大观 2019年16期

张唯佳

摘要:从周代开始统治者就把人做了等级、贵贱之分。汉代统治阶级更加主张等级分明的制度,使得“尊卑有序”的观念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从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画像石作为我们研究汉代文化的重要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尊卑有序”的价值观念。本文尝试运用体量大小对比、重复与特异的对比和位置高低对比等手法,从画像石入手,对对比构图法则如何体现汉代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小高低;附属形象;尊卑有序

一、绘画中的对比构图法与传统文化中的尊卑观念

(一)绘画中的对比构图法

构图是绘画创作的基础,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六法”中“经营位置”就是构图。所谓“经营”就是创作者需要研究核心形象安排在哪里,附属形象应该怎样与之搭配,要反复思考与推敲才能使自己的意图传达给观众。无论是东、西方绘画,还是传统与现代绘画,我们都可以发现,绘画作为视觉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构图是直接影响人的感官与视觉的基本因素。它可以使人的心理反应从对绘画作品直观的感受、感觉到产生复杂的(或抽象)联想与想象,起到认识、理解绘画作品的作用[1]。

构图中的对比法则,就是在同一画面里运用互为相反因素的两种形象,以小衬大、以低衬高,或以重复统一衬托特异。在这种在高低、大小和重复与特异之间的对比中,使他们各自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强化视觉感受,形成心理认知。

(二)传统文化中的尊卑观念

从辞书中检索相关词条:“尊”指地位或辈分高,与“卑”相对;“序”指次第;尊卑之间有严格的顺序。相传汉文帝对慎夫人十分宠爱,以至可以让她经常与窦皇后同席而坐。有次游玩就座时,袁盎安排慎夫人做下席致使慎夫人和文帝恼怒。于是袁盎上前规劝文帝说:“我听说‘尊卑次序严明,于是上下和睦。妾怎么能与皇后同席而坐呢,想一想‘人彘的悲剧,陛下现在宠爱慎夫人的做法,反而会给她带来祸端。”文帝这才转怒为喜,慎夫人也赐予袁盎赏金。

我国从周代开始就已经有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明确的社会等级划分。到了汉代,统治阶级更加主张等级分明、贵贱有序的制度:指明君臣、上下、父子之间应该有严格的纲纪,不能尊卑乱序、上下长幼之间无差别[2]。使得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在汉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从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并影响至今。

二、汉画像石的绘画性与文化性

(一)汉化像石的绘画性

汉画像石是流行于汉代并雕饰有图案的石制品。多数砌筑于地下墓室、少数也用做装饰是棺椁和地面上的石碑石阙、石祠堂,是一种祭祀性的丧葬美术。

(二)汉画像石的文化性

画像石通常有三大类内容:1.通过刻绘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如车骑出行、迎来送往、歌舞宴乐等)来表达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状况及社会地位;2.有教育作用的历史故事;3.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西王母东王公、伏羲女娲、上古五帝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它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不同角度叙述与再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浓郁的汉文化特色,也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卑等级观念融入其中,使是研究汉代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料。

三、以画像石为例浅析对比构图法与“尊卑有序”的统一

(一)大小对比

构图中的大小对比,是在画面里利用大、小两种形象,把次要的形象刻画得相对弱小些,以小衬大,使核心形象得到突出。让主次、尊卑关系在这种大小之间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西王母在汉代民间信仰的诸神中享有特别崇高地位,位居伏羲女娲皇帝神农尧舜禹等传说人物之上[3]。正是因为至高无上的地位,西王母通常被构成为画面的主体。嘉祥武氏祠西王母画像石《西王母》中所展现的形象很多,创作者把它们分为上下两个小层:第一层画面中附属形象(持草仙人是西王母的配神)的体量感以西王母为核心向两边依次减小,等级次序十分清晰。而这种布局似乎还不能够使创作者尽意,进而把王母宝座向下延伸至玉兔头顶,占去第二层一部分空间,使得王母像更大,玉兔更加娇小(西王母被看作长生不老的化身,而捣药玉兔负责制作长生不老之药,是西王母图像体系中的附属图像)。体量较为宽大的西王母像在其周围纤细娇小的附属形象衬托下,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担当的崇高的“统治着”角色。

同样大小对比的手法在徐州汉画馆的《人物图》中也有充分的体现:画面中的人物按照前后两排横向布局,与近大远小的透视逻辑相反,前排人物体量只有后排的二分之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后排的“大人物”发髻精致、服饰华美、体态优雅;前排的“小人物”发型和服侍都很简单。可以推测出前排纤细矮小形象是后排尊贵女性的随身婢女,因其身份卑微而被创作者有意弱化。如此强烈的大小对比使观者一眼识别主体形象,增强画面韵律的同时也传达了当时的尊卑观念。

(二)重复与特异的对比

特异就是在重复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突破或变异,大部分基本形都保持着一种规律,一小部分违反了规律或秩序,这一小部分就是特异基本型,它能成为视觉中心[4]。特异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对比(比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通过相互对比,有利于突出主体、分清主次,引起人们的心理反应。

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画像按照内容分为五个层次:首层刻绘的是西王母头戴胜饰在画面正中打坐,两旁旁刻有捣药兔、羽人、雀鸟、蟾蜍等配神;次层是伏羲女娲像和尧、黄帝、神农氏等上古五帝;第三、四层画面是历史故事;第五层车骑出行图。从画面上的整体布局上看,表现人间部分的二至五层内容分别被布置在横向展开的矩形中,给人一种重复、规整的感觉,另加三条条案带更加强了这种横向的视觉感受,形成了一种有规律的秩序感;反观西王母形象却被构入在一个向上凸起的三角形中,打破了原有的结构规律,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关系,突出表现了西王母神圣的地位,让观者在比较中一眼分清主次,辨别尊卑。

《迎宾图》的整幅画面基本上被三条水平线平均分成四个层次:首层是朝拜人物,二层有两组人物面对面相谈,第三层建筑外部敲鑼打鼓格外喜庆;第四层刻有车马出行图。画面顶部正中的位置有一个凸字图形打破了稳定局面,显得格外醒目:一人躬身,一人抱拳,像是在行见面礼。

(三)位置高低的对比

《庖厨·宴饮》上层画面建筑内部帷幔高悬,地面上摆放一长榻,四人面对而坐,两侧有佣人持便面侍奉,建筑外有等候传唤的佣人一左一右。故此推测画中四人应是上层权贵。在中层画面中跽坐的6人虽无贴身侍候,但有人奉食,应是中层人士。下层刻画的是底层劳动者在厨房中忙碌的场景。我们来看一下佣人在画面的高低位置布局:画面中层位置有手托食物的专业供奉人;在他身下有一人身跨中、下两层画面,应该是一个传盘捧茶的人物;下层画面里手托美酒的人大概还没有资格把酒送到中层,更不用说与上层名贵身旁的侍奉相比较了。通过画面人物形象的高低布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画面高低分层分别对应现实社会中的等级划分,而那个传盘捧茶的人物,正如他所处的画面位置一样,社会身份也介于中、下层之间,并且下层的部分更多一些。连佣人的高低贵贱都划分得如此明确,封建社会等级秩序之森严可以想见。

参考文献:

[1]林钰源,汪晓曙.构图学[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4.

[2]马永庆,沈大光.谁主宰世界:两汉哲学[M].辽海出版社,1998:29.

[3]牛天伟,金爱秀.汉代神灵图像考述[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37.

[4]洪兴宇,邱松.平面构成[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