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明
摘要:据调查,贵州黔东南苗族刺绣是全国保存最好的。苗族人祖祖辈辈传承的苗族刺绣工艺是他们民族刺绣技艺不断积累提高的基础。无论在黔东南还是在施洞,如果你愿意去追寻每一幅刺绣图案的起源,你就会发现每一幅都在解释一种特定的只属于苗族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传承苗族文化,保护民族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施洞苗族传统刺绣图案主要来自劳动人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感悟,是几千年生产和生活的艺术提炼和精神结晶。
Abstract: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odern use of miao embroidery patterns in southeast guizhou is relatively rareTherefor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raditional embroidery patterns of the miao ethnic group in southeast guizhou and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pattern modeling categories need to be jointly explored.
关键词:贵州省施洞;苗绣;图案
key words:Miao people;design;product
贵州黔东南苗族传统刺绣纹样以创作的图形呈现出来自苗族文化赋予的含义和他们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少数民族地区用来观赏性的刺绣相对较少,实用性的刺绣如衣服、鞋子、背扇等较多。民族色彩和装饰的图案以及本土的一些特色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虽然说这些苗族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当代应用的载体,但在另一方面,现代应用也需要从苗族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元素和灵感。因此如何深入理解并且将传统的苗族刺绣元素融入到现代的运用中,它能实现怎样的应用价值,这将是我们共同去探索地任务。[1]
一、苗族刺绣的起源
苗绣是苗族妇女一代又一代创造和积累的一种美学作品。他们遵循《苗族古歌》中的生命审美观,以自然和人作为审美对象,在刺繡中表现神话思维般的艺术想象,通过夸张、扭曲、抽象等手法,创造出无数神秘精彩的刺绣图案。苗族刺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大刺绣之一。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刺绣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苗族刺绣图案中蕴藏着许多神秘和古老的东西。主要记录了苗族的历史、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和社会变迁。它们也全面反映了苗族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意识。
二、施洞支系介绍
目前,国内苗族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中南的各省区市,其中,贵州最多,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各地,而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为最多,在这广阔的地域中生活的苗族形成特色鲜明的支系文化或称为亚族群文化,要完全理清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从苗族支系分布情况来看,黔东北、湘西、鄂西、渝东南一带基本上是过去称为“红苗”的地区,支系比较单一。但从现存服饰划分,还是有差异的。黔东南苗族支系是最多的区域。因而形成不同的支系或亚支系或称为次亚族群。苗族支系按自称、语言、服饰、地域大致可分为60个。其中施洞支系:该支系自称“蒙”,分布在贵州台江施洞、老屯、良田、平兆、四新、五河、宝贵、坝场及与之相邻的施秉县马号、六合、双井和黄平县山凯等乡镇。[2]
三、施洞苗族刺绣纹样起源
苗族人相信 “万物有灵”,相信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贵州黔东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服装动物刺绣图案有五十多种动物,如龙、鸡、鸭、鹅、牛、狮子和狗。这些动物中有一些是单独展示的,有一些是与人类、花草或人类头部和动物结合在一起的。通过巧妙组合,使得苗族刺绣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苗族有很多种不同的图腾,传说中蝴蝶妈妈生下了12个蛋,每个蛋代表着不同的精神信仰,有人说蝴蝶是生命起源的象征,鸭子引发疾病,枫树是人类神的化身等。同时,由于地理环境封闭,苗族人民依靠山水为生,以梯田养殖、渔网捕鱼为生,与自然和谐发展。所以在苗族观念中,生命中的一切物质都来自大自然,具有精神和特殊的象征意义。由此可见,苗族刺绣装饰图案的主题主要是表达自然环境,是对生活环境的真实写照。
四、施洞苗族刺绣手法分类
施洞苗族刺绣线条丰富多彩,针法巧妙,在刺绣布上可以缝制出精美的装饰图案。据调查,苗族刺绣的针法共20余种,包括排列整齐的平绣、有浮雕效果的雕绣、在蚕丝板布面上刺绣的板丝绣、苗绣工艺中最有挑战的“破线绣”、针脚相嵌排列的套绣、手工编织辫带绕织于底布的“辫绣”、将辫带打褶堆钉在图案上的“皱绣”、将辫带翻转拧结成“籽”状的“绞籽绣”、用单色线条构成刺绣纹饰的“直针绣”、像网状效果的“网绣”、采用双针双线交替进行的“挽绣”、由“十”字为基本结构定式排列组成图案的挑花、由许多小尖三角绸布由内向外一层层堆叠组成的“堆绣”、将小圆籽由外向内将轮廓内布满的“打籽绣”、把缠绕过的马尾鬃丝盘钉在绣布上作为花饰的马尾绣、把特定的线用短针固钉在绣布上作为花饰的盘线绣、使用单针单线的锁边绣、在彩布上刺绣的贴花绣等。[3]
五、施洞苗族的破线绣
“破线绣”属于苗族刺绣的极致,非常的细腻耗时。最典型的苗族破线刺绣是在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台江施洞苗族服饰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风格款式和精湛的工艺以及大胆地运用了色彩。史书上有过关于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黔东南地区施秉县苗族盛装的绣片大多数用深红、桔红、天蓝色等刺绣而成。红色大胆地运用形成大色块,与其他颜色进行碰撞,再由黑色底布衬托。使整个画面非常清晰和谐,立体感和层次感非常强烈。
其中,有一种非常常见的人骑龙或骑水牯的图案,这体现了苗族人民面对生活困难的勇气和不怕挑战的生活精神。苗族民间艺术中有许多龙的图案,如骑龙、驯服龙、双龙等,反映了人们敬畏龙的心理。苗族服饰上的许多刺绣图案都是基于日常生活和自然中的动植物。这些意象可以传达意义,识别宗族分支,甚至具有语言沟通的重要功能。通常被人们称之为“穿在身上的历史”。[4]
“破线绣”是一种特殊的平绣。它工艺精湛,要把一根丝线破成几段用来刺绣。一般的破线绣需要把丝线破成6-8条,有的甚至可以破成16条,困难性可见一斑。分离的线穿过肥皂角,使线光滑而明亮,再采用平绣针法,使图案看起来更加精致。刺绣方法很独特,注意的不是用针,而是用线,用破线绣出的图案,更精致生动,苗族妇女把自己的图腾绣在衣服上,深色的衣服几乎用红、蓝、绿的丝线绣出苗族图腾——蝴蝶、牛、龙,苗族的龙和汉族的龙大不相同,苗族的龙经过苗族人的奇思妙想使之手中的龙变化无穷,如牛头、凤头、鱼身、鸟身等各不相同的龙。他们根据少数民族语言为这些龙取不同的名称。
常见的盛装上经常可以看到四肢粗大、龙头牛身的水牛龙和人头龙,而衣袖上多半都是蜈蚣龙。通常在绣片上有龙的图案,旁边就会绣有两只玄鸟,这里体现的是苗族人崇拜鸟与生殖的关系。台江施洞、施秉县双井、马号的苗族对枫叶和蝴蝶非常的崇拜,通过他们的盛装可以知道,他们服饰上绣片上的蝴蝶形象栩栩如生,几乎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通常情况下这些蝴蝶头都是人头、胖脸、圆眼的形象。传说苗族人以前住在江淮一带,那里枫林遍布,彩蝶裙裙,他们认为是枫树变成了蝴蝶妈妈,才有了苗族祖先姜央。
六、施洞苗族刺绣纹样应用
施洞苗族傳统刺绣纹样对现代应用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刺绣纹样造型丰富,风格多样,对事物进行夸张、变形、概括、重构,构成全新的形象,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源于苗族数千年传承的沉淀,能够为拓宽现代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带来无限的创作灵感。这种不受逻辑思维限制的自由想象和无拘无束把现代应用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天地。将苗族传统刺绣纹样所承载的民族审美精神渗透到现代应用中,苗族传统刺绣纹样是兼具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通俗美术,匠心独运,将大胆的想象用喜闻乐见的手法表现出来,作品表现质朴,色彩浓烈奔放,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施洞苗族传统刺绣图案来源于苗族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是它们千百年来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造型体系,不同于其他的地区和民族。所以这些独特的纹样图案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在经历了漫长时光的积累,已经使得这个民族对这些图案语言拥有了独特的认识。这些苗族传统美术元素也常常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的认知也融入其中,用极简的方式来表达属于苗族的语言。[5]
七、结语
总的来说施洞苗族传统刺绣纹样的应用是基础的,为间接应用提供了发掘和利用的素材。间接应用是直接应用的拓展与延伸,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间接应用的领域更为广泛。通过苗族传统刺绣纹样与产品设计的融合,将苗族刺绣纹样元素植入适当的生活日用品之中,既拓展了苗族传统文化的空间与传播途径,又引起人们对施洞苗族的关注,也使苗族刺绣产品因此具有地域性与艺术性,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黔东南施洞苗族传统刺绣纹样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具有独特文化内涵与艺术形式。对直接作为商品,或是作为产品设计的素材,都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
参考文献:
[1]阿多.解读苗绣[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2]何如涛.中国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J].晋中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6).
[3]仉坤,张立.民间美术之旅[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4]美乃美.贵州苗族刺绣[M].北京: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5]曾宪阳,曾丽著.苗绣[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