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2019-10-09 04:22张斌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22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张斌

摘  要: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许多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及相关信息技术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通常这是一门结构相对稳定,知识面比较宽泛的课程。但也正是因为广度优先的知识体系,会带来课程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知识更新不够及时以及学习效果不够突出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进工作进行研究,讨论目前应用型民办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为同类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工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  通识教育  课程改革  应用型高校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8(a)-0107-03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不断的与各行各业进行深度融合,可以明显提升行业效率,扩大行业成果。因此就业市场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提出了具备全面信息技术素养的要求。因此,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越来越重视对各层次人才信息技术基本素质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1]。”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延伸到了中小学阶段。

但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本身,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指出,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遍由过去的大体量,向今后的高质量转变。那么把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相结合,就成为促成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以南京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下称奥院)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工作为研究对象,讨论更适合校本实际,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信息技术课程课改工作的思路。

1  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现状

1.1 信息技术课程在我国学生学习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在中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2]。

而到了大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通常作为一门通识基础类课程开展,是必修课程。为受教育者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更好的生活,更有效的学习提供了保障。可以说,在我国当前阶段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贯穿了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并且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课程的应用价值也不断提升。

但是,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学科地位低;学生的初始能力各异,信息技术的日常应用能力差异较大;教学内容陈旧与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所脱节。尤其是高校信息技术学习和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习无法有效衔接,部分教学内容重复甚至难度倒挂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1.2 应用型民办高校对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个性化需求

在高校教学中,虽然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但各个地区,各个高校基于各自的教学实际,都有不同的教学需求。从内容上来说,高校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通常由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实践技能两部分組成。其中,基础理论,主要围绕信息技术的概念;计算机软、硬件相关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媒体处理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这几个方面展开。而操作实践,重点培养同学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

应用型民办高校的教学目标,需要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实战型人才这一重心。同时,民办高校还会面临教学资源紧张,专业设置灵活,教学研究相对薄弱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

以奥院为例,一个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同时完成多个专业学生的教学工作,指导不同专业同学的开展实践学习任务,这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有效改进是个不小的挑战。如何将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成为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通识课程,就成为一个不小的挑战。

2  奥院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背景分析

2.1 奥院专业学科建设情况分析

奥院是一所依托名校资源(南京体育学院)建设的民办机制的高等院校,主要培养具备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突出的专业技能的实战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工作的重心始终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展开。

奥院的教学需求可以按专业方向分为体育方向,文管方向,艺术媒体方向。各方向下又细分为不同专业,并且各专业的学生人数落差较大,生源结构也各不相同,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工作首先需要制定与专业相结合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方案。

以奥院人数占比最高的体育方向为例,其中生源性质及文理科出身统计如下。

其中体育生占比较高,并且人数构成上,存在文科生高于理科生,女生高于男生的客观情况。

2.2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在体育专业的课程群中的定位

以学分学时计量,目前奥院社会体育指导专业的学生大致课程结构如表2所示。

其中,通识课程占到全部学时的35%,说明学院充分重视基础素质教育在培养目标达成中的重要性。而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占到通识课程学时总数的11%。是一门学时比重相对较大的课程。

在衡量信息技术对社体专业同学学习的作用时,从专业主干课程里抽选了《健康体能训练》、《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体育统计》三门代表性专业课程,对学生的课程群进行考察,发现在这些课程学习过程中,如果采用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明显提升学习效率和效果。而且很多专业知识的应用实践,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和工具。

因此,信息技术作为社体专业同学们的一门通识基础课程,是整个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起到基础和促进的作用。

2.3 社会体育指导专业学情分析

奥院社体专业的学生人数占比是奥院各专业人数占比最高的。作为体育生,身体素质过硬,乐于与人交往,热情活泼好动是其鲜明的性格特征。

这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普遍都已经接触过信息技术的课程,因此在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并非从零基础开始。但是,可以发现个体之间在学习积累上的差异比较明显。

受多年体育锻炼以及自身性格特点的影响,社体专业的同学们理论课程学习的热情普遍不如术科。通过在学生们中间开展评课评教的活动,对评教结果进行分析,社会体育指导专业学生认可程度较高的课程主要集中在瑜伽、游泳、体能训练等这些专业技术科目上。而好感度较低的课程,则主要集中在思想道德修养,军事理论等这些相对偏理论学习的科目上。

3 奥院在提升体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效果中的教学实践

3.1 重构知识体系架构,与各专业的学科建设紧密结合

结合奥院培养应用型,实战型人才目标定位,在提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教学实践中,首先是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架构进行了重构处理。

奥院现有信息技术课程选用教材,是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的高校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学习的统编教材,理论部分共分为六个教学模块,知识点数量200左右。首先将这些理论知识点划分为偏理论学习和偏实践应用的两大类。

为了循序渐进的完成课程改造,不偏离提升教学质量的初衷,课改的第一步,是将理论知识与后续关联课程相结合,与工作场景实际相结合。

例如《体育赛事管理》中的核心知识点——不同赛制的对阵编排。在信息技术基础的学习中,将EXCEL中的单元格属性设置,跨表引用,以及绘图技术相结合,引入赛制编排这个实用场景,设计了案例教学,比原有割裂的知识点以及抽象的理论分析更加具体生动,同时提升了同学们的实战技能。

知识重构的方案,以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点的梳理为出发点,以任课教师充分学习体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为基础,与专业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讨论,以构建专业学习的知识树和技能树为手段,让这项工作既不脱离原有的课程建设方向,又紧紧服务于同学们的专业学习。

这样的优化效果在课程的考核中也得到了验证,学生的期末成绩整体分数得到了明显提升。

3.2 丰富课堂内容,逐步实现分层教学,注重情感互动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特点,就是要求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更接近于实战。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法,同学们的有效学习时间会大大缩短,即使是主观上愿意听讲,相当一部分同学会在半个小时内转换注意力焦点。

高校课堂的共性问题:玩弄手机;私下聊天;目光不聚焦,看似仰头听讲,实则已经走神。也会存在于信息技术的课堂。如果采用传统的批评指责,同学们能勉强将注意力转回课堂,但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时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通过学生座谈交流,发现缺乏学习热情的原因,除去主观因素,部分知识内容与中学学习重复,部分知识点过于抽象学生无法跟随课堂的节奏,都客观存在。

在奥院信息技术的课改工作中,除了对知识点的重构,同时逐步开展分层教学模式,在积极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将每节课程的内容设置为基础,应用和扩展三个维度,既满足学习任务的达成,同时对学有余力的同学,采用发散性的思维,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指导他们完成进一步的自我学习。让学生愿意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根据他们的感受调节课堂的节奏,活跃学习气氛,有效的吸引同学们的关注焦点,强化学习效果。

3.3 新的教學方法引入课堂,充分激发学习热情

随着我国整体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改革的工作持续深入,越来越多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课程的改进,也离不开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的支撑。

奥院的信息技术课改工作,对这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有效探索。

(1)引入翻转课堂,第二课堂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将教师传授和学生吸收的学习过程融合起来。这些新的教学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对于活泼好动的青年学生来说,效果尤其明显。首先由学生思考在专业技术应用领域,使用到的信息技术,有待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起讨论学习感受,这样的学习过程提升了同学们对课堂的接受程度。

(2)结合社会体育专业的知识体系来设计教学案例。通过对社体专业课程群的研究,选取了以信息技术基础为先导的专业课程,把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到实际专业应用中去。充分体现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

(3)借助网络平台,组建任务导向的学习小组。通过收集同学们在生活中实际遇到的问题,设计学习任务,寻求解决方案。以团队互助的形式,激发团队合作意识,监督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社体专业的培养方案设计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开设在大一上学期,这个阶段同学们还处在一个对专业整体学习需求和学习方案的摸索阶段,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帮助他们理解信息技术对专业学习的支撑作用。

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并非社体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在对培养方案的解读,到对专业课程的理解上,需要加强与相关专业课程老师的交流。避免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上对专业课程过度引导,甚至错误引导,而对同学们后续开展专业学习造成干扰。

3.4 延伸教学周期,与专业教师,学生和职场一同改进教学工作

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奥院的信息技术课改工作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就业市场的需求相结合。

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来说,要提升课程的价值,就需要对教学周期进行延伸。不是以课堂的开始为开始,以课堂的结束为结束。而是要从生源情况分析,到课程教学环节改进,再到学习后的效果验证,尤其是注重收集来自于学生就业后的用人单位反馈为切入点,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从不断收集的毕业学生反馈和用人单位中的反馈信息来看,这样的教学闭环,取得了明显的改进效果。尤其是学生在课中座谈,课后评教,毕业后反馈三个时间节点上的反馈,都对课程的满意度有着明显的提升。

3.5 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并不断完善,对课改效果进行考察

在奥院的信息技术课改工作中,为了完成对课改工作效果的评价,也设置了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

(1)持续监控授课对象期末考核的分数变化趋势,进行同比和环比分析。

(2)在一个教学周期中,进行期中和期末座谈,关注同学们的学习感受,并且将有价值的教学建议及时讨论落实到课改工作中去。

(3)定期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小组交流,进行阶段性总结。

(4)对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进行随机回访,通过交流了解课程学习在他们生活和工作中的感受,进一步收集学习需求。

这套评价指标有效保证了课改工作的推进方向。

4  结语

从课程建设需求看,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其意义不仅仅是完成一门功课的学习或者修满相应的学分。而是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科学素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为专业发展提供保障。这些技能和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现代职场环境、具备二次学习、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把信息技术这样的通识课程的学习融入到各个不同专业的学习体系中去。

当然,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迅速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術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需要不断的优化升级才能满足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决策咨询,1999(3):6-11.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 朱乾雯. 信息技术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智能城市,2016(4):130-131.

[4] 黄梅媚,黄紧德.“互联网+”时代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19(4):109-111.

[5] 程向前.大学计算机基础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衔接问题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1):108-113.

[6] 汤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误区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66-69.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