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问导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

2019-10-09 02:21萧福清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9年7期

摘   要:“图问导学”强调图表与问题之间的互相转换,即图表问题化、问题图表化,以达成良好的导学效果。将“图问导学”模式运用于高中自然地理教学,可以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降低学生理解地理学原理和规律的难度,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能力。文章在阐明“图问导学”概念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教学案例,详细论述了“图问导学”模式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关键词:图问导学;高中自然地理;图表问题化;问题图表化

作者简介:萧福清,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郑中钧中学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地理教学。(广东  广州  5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图问导学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课题编号:12015545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0-0026-03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与引导者,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合理利用多种资源,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高中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丰富,涉及核心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运用“图问导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图问导学”的概念与内涵

“图问导学”是以“图”“问”两种形式实现“导”“学”目的的教学模式,它以图表问题化和问题图表化为手段,实现图表与问题之间的互相转换,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教学内容。地理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图表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地图,地理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法,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以问题为主线,一方面将图表问题化,以图设疑,借助图表设置阶梯式问题,层层设问,借助读图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將问题图表化,以图解疑,设置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将背景材料转化为图表,形成利用思维导图解题的思路。通过由“图”到“问”、由“问”回归“图”的双向互动,帮助学生形成“图”“问”转换意识,在图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在地理要素分析中形成综合思维、在问题探究中形成地理实践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

二、“图问导学”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下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为例,探究“图问导学”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1. 图表问题化,梯级设问阐明地理原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核心图表有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为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示意图,教师可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通过绘图设疑、图问深化和答题建模制订基础性目标:①大气的受热过程基本原理。②大气受热过程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如温室大棚等。在达成本课基础性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互助精神,培养其人地协调观和地理科学思维。图1是本课的核心图表,教材给出的文字阐述及图表说明为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相关内容。对此,教师可适当改变呈现方式,设置空白图,提出逐层递进的系列问题,让学生在绘图解疑的过程中初步了解大气受热的形成过程。

(1) 探究大气受热过程基本原理的系列问题:①绘制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说出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②说明低层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和主要直接来源,推测低层大气温度随海拔增高而降低的变化规律。③让学生说说对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理解,并分析影响其大小的因素。④运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原理,对比分析阴天与晴天昼夜温差的大小,俗话说“露重见晴天”,说说露的形成与天气的关系。

在探究大气受热过程基本原理的活动中,先由学生预先绘图,在课堂上展示,并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师再结合学生作品,借助图表问题解释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①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海拔越高,气温越低。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通过反射、吸收、散射等形式,大气通过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云量越多、云层越厚,削弱和保温作用越强→晴天的昼夜温差大于阴天→露、霜易在晴天夜晚形成。结合图表与问题链,通过师生互动、探究归纳,促使学生主动投入课堂学习,理解大气受热基本原理。其次,深化问题,突破知识难点。图1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伸、深化。教材通过活动阐述大气逆辐射如何起到保温作用,对此,教师可适当改变探究活动形式,以图1为载体,设置追问,要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讨论和归纳。

(2)探究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教师可以结合图1设置问题:①了解月球表面的大气环境,探讨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强烈的原因。②分析青藏高原、西北地区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的成因。③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④举例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在农业中的运用。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在各组发表见解后,教师再结合月球表面受热过程图向学生讲解大气受热的原理:①月球表面接近真空→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西北、青藏地区。②大气层厚薄影响受热→全球气候变化、城市热岛效应。③农业生产中针对核心要素(光、热、水)模拟大气的受热过程→地膜覆盖、温室大棚、熏烟等→保持优势条件(如昼夜温差大),改善弱势条件(如热量、水分不足)。结合图表与问题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气受热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让学生感受人类在农业生产中趋利避害改造农业区位的坚韧不息。

2. 知识思维化,整理归纳构建知识体系。大气的

受热过程主要涉及四种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和三个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探究大气受热原理对学生的综合思维有较高要求,学生要了解并能够区分两大热量来源,理解并能够运用两种作用(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教师可结合授课内容,以思维导学、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知识点,进行支架式的结构设计,如此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做笔记的时间,帮助学生快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巩固主干知识,然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记忆,最终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3. 问题图表化,逐步推理形成答题模式。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采取地膜覆盖方式的栽培作物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预防病虫害等方面。据此分析山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作用是(  )

A. 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 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 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 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平板上快速答题,再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及正答率,分析正确选项C与其他选项的联系及差异。针对农业地膜覆盖技术与大气受热原理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建模过程示意图(见图2)将问题(不同地膜覆盖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原理)图表化,引导学生将背景材料转化为图表并归纳区分,形成利用思维导图解题的思路。

三、“图问导学”在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成效

1. 强化逻辑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学习自然地理知识对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尝试将主干知识“图问化”,以图设疑、以图解疑,并进行知识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逐步达到学习目标,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层层设问阐明原理;在答题检测过程中,逐步推理形成答题模式;在末端知识的系统归纳中,细致推理构建知识体系。在运用“图问导学”模式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逻辑推理渗透于各个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 进行图问转换,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为提升学生的读图解题能力,教师将主干知识以图表形式呈现出来,通过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获取地理信息,并将材料与知识转化为图表,促使学生形成利用思维导图解题的思路。图表之间的双向互动,帮助学生在绘图、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图”“问”的顺利转换,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 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地理教学中,通过落实并优化“图问导学”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学探究,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将任务驱使、方法指导与反馈矫正贯穿于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和课后归纳的教学全过程,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构建“以导促学,以学促教”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陆才稳.LICC课程性质观察维度下的高中地理课例研究——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

[2] 柯照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12).

責任编辑 袁静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