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舞台表演中,演员的“心象”决定了最终演出的效果和艺术性,为了保证整个舞台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需要相关演员全面了解“心象”的含义以及特征,对舞台表演与生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联系生活解读舞台表演中的人物情感和人物形象,使得最终在舞台艺术表演中能够树立较为鲜明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舞台表演 演员 “心象”
舞台表演演员为了树立鲜明而生动的人物形象,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表演水平和角色的解读能力,为观众打造一个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当前演员学习的过程中,“心象”作为演员的主要创作途径,是每个演员的必备素养,为了保证每个演员在创造角色的过程中能够以“心象”为基础,这就需要演员在经过一系列的舞台表演训练和解读之后,不断加深对“心象”的理解,使得“心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演员的表演效果。
一、“心象”的含义
“心象”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始人焦菊隐先生提出的,其主要含义是指舞台表演的角色在演员心中产生的印象,需要相关表演人員在表演之前,应当联系生活实际和舞台剧本的要求,全面地对人物角色进行解读。在舞台表演中运用“心象”有利于打破传统舞台表演僵化的错误表演形式,使得演员的表演更加贴近生活和真实,“心象”的建立,主要是要求演员要将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能够对舞台角色进行一个清晰的了解,再结合生活实际将人物特点表现出来。[1]
二、全面而细致地阅读剧本
在每一场舞台表演之前,每个演员都需要做的事就是要反复地阅读剧本,从刚开始的感性认识逐渐转变为理性认识,从而为观众展现一个较为生动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演员在阅读剧本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身对剧本的认识来对表演情境和内容进行二次创作,需要演员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理解剧本中的人物,再利用自身的感性认识从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2]舞台表演演员在阅读剧本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较为完善的感性认识能力,从而能够对剧本产生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在阅读剧本的过程中,演员要标出哪一个情节是最为生动的,哪一个情节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再根据这些情节的表演需求,利用自身的表演灵感进行二次创作。演员在表演之前,阅读剧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在阅读剧本时应当全面而细致地进行阅读,不能随心所欲,要结合剧本中的写作氛围以及所烘托的环境来进行全面的解读,演员需要静下心来,全面地对剧本情节进行解读,明确剧本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在一系列的解读之后,演员要明确作家的情感,让整个舞台的表演更具感染力。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理解剧本是建立“心象”的重要基础,需要演员在阅读剧本的过程中全面地理解剧本中的情境和情感,联系自身的经历,用自己的认知去理解剧本。
三、善于观察生活
在建立“心象”时,观察生活也是每个演员必备的表演能力。演员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观察一些人物或者是事件,从这些人物和事件中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揣摩,了解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为了提升观察的有效性,演员应当在观察一些事件和人物时,全面分析事件中所涉及人物的行为,并且展开联想,对生活事件进行全面的感知。演员在观察生活现象中所感受到的人物印象,能够使演员的表演过程更加鲜明和个性化。[3]在舞台表演中,演员不仅要在动作上表现剧本中的人物,还要从精神、情感层面进行演绎,这样才能将剧本中的人物更加立体地表现出来。“心象”的培育也体现“由外到内”的原则,在建立“心象”时,需要逐步地走进角色的内心,“由外到内”的原则也是焦菊隐先生提出的培育“心象”的重要方法。
四、排练演出
建立“心象”的最后一步,就是排练。在之前的练习中,演员已经对所要表演的人物形象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所以在排练演出中只要能够合理地控制表演效果和表演情感即可。排练需要演员之间进行交流合作,这一过程是将“心象”转化为“形象”的过程,也是由一人准备到多人准备的过程。演员在排练过程中需要关注所表演人物的语速及舞台整体结构,注意抒发内心的情感,凸显舞台艺术的真实性。
五、结语
舞台演员在构建“心象”时,一定要从“心象”的特征以及表现形式出发,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对剧本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结合一些生活实际对剧本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需要将个人情感和剧本人物形象相互结合,为观众展现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胡玉婷.试论舞蹈表演中角色塑造的方法[D].北京:北京舞蹈学院,2015.
[2]李彦萱.戏剧表演艺术中演员塑造人物的情感调动路径[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5.
[3]罗锦麟.表演艺术的特征和演员如何创造人物形象[J].大舞台,2018(03).
(作者简介:李杭育,女,四川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表演教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