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佳凤
猜想原为数学术语,或称猜测、假设等。然而,猜想也可以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猜想,是语文课堂中学生对未知的探索与发现;猜想,是语文课堂中学生对已知的拓展与创新。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而且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丰富,记忆力得到强化,表达力得到提高。
[案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的教学
在《朱德的扁担》的教学中,由于现在的学生大部分生长在城市中,对扁担这件挑物工具比较陌生,因此我在课文教学初设计了谜语猜想:“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前预习都能够猜想到是“扁担”,借助谜语对扁担的基本外貌与用处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继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你觉得扁担的用途是什么呢?”学生会根据谜语对扁担的作用进行猜想,有的学生甚至会天马行空联想到其他农用工具。最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进入课文。
[案例]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水滴的旅行》的教学
《水滴的旅行》是一篇科普类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引导学生感受水滴旅行的经过,并通过学习对科学事理产生一定的兴趣。教学初始,可设计如下。
1.教师引导:小朋友,你们喜欢旅行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水滴的旅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生疑: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对于课题的猜想多种多样:水滴是如何旅行的?水滴怎么会旅行呢?水滴去哪里旅行……
通过对课文标题的猜想导入文本,有了这样有意思的开头,自然会提高学生分析课文的积极性,并主动带着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眼光去阅读文本。
[案例]苏教版二年级上册《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教学
读课文第三节,引领学生进行观察想象。注意婆婆的表情,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感受盲婆婆的快乐,盲婆婆可能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推测:“你就是课文中的盲婆婆,请闭上眼睛,听——咯咯,咯咯,吱吱,吱吱,嗞嗞,嗞嗞,咯咯,咯咯,呜呜,呜呜,哗哗,哗哗……”在蝈蝈的叫声中,教师可以有意加入风声、溪流声、小动物的叫声等大自然的声音。“小朋友,蝈蝈的歌声领你到了哪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们大胆猜想,想象力非常丰富,联合亲身实际,答案五花八门:“歌声领我走进森林,听到鸟儿在枝头唱歌。”“歌声领我走进田野,看到农民伯伯们正在收获成熟的果实。”“歌声领我走进公园,看到小朋友们正在草地上做游戏。”“歌声领我走进山谷,听到淙淙的泉水流进小溪。”……交流中,小朋友走进森林、田野、公园等,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景物,小朋友们的想象,在蝈蝈的歌声中色彩缤纷!
“对!同样,歌声会领盲婆婆走进——看到——,歌声会把她带回——想起——”至此,学生通过自身的猜想,亲身体验到了蝈蝈的叫声所带来的欢乐,也由此迁移,更好地体悟了盲婆婆的孤独和欢乐。
[案例]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晨光》的教学
《晨光》是一篇具有画面美的诗歌,在教学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想象感知力的培养。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悟文章所带来的自然中的美好。在文章的结尾,引入了一个小故事。太阳公公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清晨,他把阳光洒向大地。于是,世界变得五彩缤纷,美丽极了。有空,起个早床,到屋外去走一走,看一看,把你看到的景象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起个早床去找晨光,欣赏早晨的美景,用你喜欢的方式把早晨的美景带回来。低年级的学生对這样的课后拓展充满了激情,很快得到了不错的反馈。有的学生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拍摄了晨光的照片,有的学生通过画笔将自己眼中早晨的场景画了下来。
猜想,是学生思维的源泉,有了这一源泉,学生就会朝着一定的方向前进。语文教学中的猜想,不仅可以贯穿整节课堂,而且可从文本初延伸到课后拓展。正确把握猜想的方向、猜想的度,相信对学生想象力、判断力和推测力的培养均会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