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琰艳
文学创作者的创作灵感在很多时候是来源于自然的,或表现草木山川对自己的情感蕴藉,或表现自然力量的无可撼动,或表现人类与自然生物的和谐共处。但无论是哪一种,都表现出作者生态意识在内心的萌发。生态意识自古有之,几乎可以上溯到《周易》,其中“天、地、人,三才之道”是对“生态思想意识”的最佳表述。生态意识是一种最基本的意识形态,几乎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以及人类面对自然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因此,教师要借助一些直接或间接反映生态内容的古今中外作品,帮助学生进行生态思想意识的建构。
语文有别于其他学科,它的感情色彩很浓,体现很强的人文性。所以学生能够从其中获得的并非仅仅局限在语言文字、语言表达的学习上,还表现在情感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和文学素养的提高等方面。有些作者从生态和谐、生态持续等方面出发进行文学创作;还有作者从生态忧患、生态义务和权利等微观的角度进行文本的建构。这为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其养成生态行为提供了文本依据,也为学生进行生态意识划分、生态意识细化提供了借鉴。因此,教师可关注教材所选编的关于生态意识的作品,并引导学生进行生态相关内容的查找,让学生从单纯地只关注文本的情感内容过渡到对生态意识内容的关注上。这是对学生生态意识培养的前提,也是渗透生态意识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第一步骤。
以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为例。这是一篇充满哲理且涉及生态内容的散文。作者从山的视角出发,认识狼,理解狼,进而阐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狼本身所具有的生态意义及生命意义,突出作者的生态意识。为了实现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作铺垫,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细致阅读,并在文本中画出有关狼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句子。这对学生起到暗示作用。通过阅读,学生有意识地将目光倾向于生态内容,从而为生态意识的萌发开拓了道路。例如,有学生根据文章结构的划分进行阅读,画出第二部分,即4—9自然段中涉及生态意识的句子,如“我看见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这样一座山看起来就像什么人给了上帝一把大剪刀”等句。可以说,学生进行内容筛选的过程,便是形成意识的过程。这是由于学生必先读懂句子,分辨出生态意识内容,才能画出句子,生态意识已在这一过程中悄悄萌发。
面对体现生态思想意识的文本学习,王诺认为主要应做的是“概括文学文本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意识,及其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还要对文学的生态审美及艺术表现进行探索”,以此实现让学生由狭隘的自我意识的追寻,向更广泛深刻的生态思想意识的探寻过渡。在学生找出关于生态思想意识的描述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其进行生态思想意识的概述。简言之,教师要让学生在找出作者涉及生态意识的描述内容后,还要围绕其进行内涵的把握,从中概括出生态意识思想,即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表达出什么内容,这一内容具有怎样的含义等等。一旦学生掌握了这些,也就突破了文本的生态意识层面,站在了生态思想意识建构的起跑线上。
关于这一点,我们列举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李白的《蜀道难》、劳伦斯的《鸟啼》。在文本《像山那样思考》中,作者充分地表达出狼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画出的有关生态内容的句子进行生态思想意识内涵的概括。例如有学生围绕没有了狼之后,生态环境的破坏,阐述了狼对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循环的重要意义。李白的《蜀道难》虽然是用蜀道的艰难来象征官场的艰难,但其中也暗含生态思想意识的内涵。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诗人对蜀道艰险的描述,概括出关于生态思想意识的内涵。例如有学生说:“与自然的较量,胜出的永远是自然。在自然面前,人類无比渺小,所以对自然要永存敬畏意识。”而劳伦斯的《鸟啼》是将鸟的生命展现用来象征着人类的生命。有学生对其蕴含的思想进行概括:人与鸟是平行在同一生存空间的生命,生死同质,暗含了作者生态审美的意识。
在了解了作者表达什么之后,我们仍不要觉得已经完成了阅读之旅。对于阅读的层面而言,我们只是涉入了浅水层,仅仅掌握了作者的神思,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将作者的思想升华,把它“更名换姓”,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简而言之,我们要将思想升华实现在自身的内化。语文教材,涉及很多关于生态内容的文本,当学生把握了文本的内涵,实际上是理解了作者的生态思想意识,那还不是通过阅读而形成的自身的思想意识。在阅读中,学生常常将这两项弄混,将理解的作者的思想等同于自己的思想,这有拾人牙慧之嫌疑。可以说,阅读实际上就是从作者那里借鉴一些看问题的视角,然后再自己设身处地站在作者的位置,感受那种视角,发现与自己的联系。通过对涉及生态内容文章的学习,以及对作者思想的升华内化,学生更能切身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更能形成对现实与生态联系的认识能力,改变自身对待自然世界的方式。
如何培养学生的生态思想意识,最重要的一步是引导学生实现生态思想意识的内化。以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为例。在学生概括出作者的生态思想意识内涵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一次升华,将文本中展现的内涵转化为以自己为主角获得的感受。通过阅读学生掌握了文章阐述的道理,以及这一道理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价值。在这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该如何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如有学生说:“一切存在皆是合理的,所以不能为了其他生物的存在以及人类眼前的利益,而掠杀这一生物,这是生态平衡的最重要的一条。”教师还可让学生写读后感,在书写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生态的审美、忧患、平等、法制等意识,也产生了爱护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内心情感,这为学生将生态意识更有效地实现在行为中奠定了基础。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局限性很大,教师将目光拘囿于对学生情感思想的熏陶,阅读和品味都是从情感主题内涵出发,大部分学生倾向于情感阅读,而对文本中出现的关于生态的内容,常常是将其作为表达作者情感的一个象征性影像,忽略了其本身特有的内涵。因此,教师不要将语文教学定义为只是有关情感的教育,应因文本内容而定,发挥对学生全面教育的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