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新芳
单元梳理课如何上?如何体现单元整合的智慧?如何在单元整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阅读的深度思维?笔者以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梳理课教学为例,谈谈单元整合的策略。
第三单元由三篇课文组成,《三顾茅庐》《祁黄羊》和《公仪休拒收礼物》。练习3有读读《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精彩片段、讲讲《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成语故事、积累与诸葛亮相关的成语,而“初出茅庐”等八个成语的背后也都各有故事。因此,在这一单元梳理课的开始,我引导学生读读课题,想想练习,说说发现。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发现这三篇课文,写的都是历史故事,都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写人的,每一个主要人物的身上都有着闪光的优秀品质。
“像这三篇课文一样,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样的文章就叫人物故事。”接下来,我带领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人物故事,《虎门销烟》《徐悲鸿励志学画》《李时珍夜宿古寺》等等,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并借此与眼前的三篇人物故事勾连,从而将学习的路径打通。曾经读到的故事,曾经认识的人,曾经的学习经历,纷至沓来,慢慢聚合。于是,人物故事,从一个“点”被逐渐拉成线,一根精致的线,将一篇又一篇课文连接起来,在学生的意识中,又逐渐建构成为一个丰满而又立体的具有明显特征的类别。
四年级的学生,要有最基本的概括能力,而这样的能力也是需要历练的。在引导学生发现单元主题之后,我便和学生一起梳理三篇课文的故事内容,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人物故事内容的概括上,引导学生将文章的题目和内容放到一起来看,通过扣住文题中的关键词,在追问中发现内容和题目之间的关联。例如《三顾茅庐》一课,抓住“三顾”追问: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第三次拜访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通过紧扣关键词追问,引导学生发现。《三顾茅庐》的故事内容其实等同于联系故事内容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祁黄羊》抓住“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这一关键句,联系故事中祁黄羊推荐的两个人物即可概括出故事内容。《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故事内容其实就是文题的简要扩充。
但作为单元梳理課的教学,还要在此基础上,发现这一类文章内容的概括方法。我仍然以“问”入手,而这时候,我给的课题是学生没学过的《郑和远航》,引导学生紧扣“远航”追问;《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紧扣“发愤”追问;《林冲棒打洪教头》,学生紧扣“棒打”追问。在这样的追问中,我引导学生发现快速读懂并概括这一类人物故事内容的方法——从题入手,扣题设疑。会问了,读明白了,说清楚了,自然也就会概括了。让学生的经验以方法的形式呈现,从而发现“类”的特点,锻炼学生“类”的阅读眼力。
一篇人物故事,不仅有主要人物,还会有一些次要人物。于是,我带领学生思考:在人物故事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次要人物?让学生发现作者的谋篇之妙。《三顾茅庐》中的莽张飞,与刘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张飞的鲁莽恰恰衬托出刘备对人才的尊重。晋悼公是一国之君,但在《祁黄羊》中是一个次要人物。听到祁黄羊推荐解狐和祁午时,他“深感意外”“十分惊讶”,而且每次都是连续两问,更能彰显祁黄羊的顾全大局与大公无私。
“已经有了主要人物,为什么还要写次要人物?”这是一个带有哲学思辨力的问题,将学生的阅读思维直接引向深入。他们的思维再次潜入故事深处,到字里行间寻找依据,发现奥妙,组织语言,表达观点。这一问题的深度思考与论证,既能激活学生的深度思维,又能点燃学生的言语智慧。三篇故事中的次要人物,相似中又存在着不同,使学生的阅读不断走向深入,而且这一问题的思辨,也让学生逐渐养成一种深度阅读的习惯,不仅提高阅读的效率,而且提高阅读的质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与促进大有裨益。
在单元梳理课的最后,我以《刮骨疗毒》的人物故事阅读,引导学生用习得的阅读方法,从题入手,扣题设疑,快速读懂人物故事的内容;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通过察言观色、顾及全局、前后关联,感受关羽的硬汉形象;关注故事中次要人物华佗和将士们的表现,深度思考为什么写关羽的故事中要写到他们。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学生的阅读便有了成效。他们不仅能从整体上把握整篇人物故事的内容,而且深入到字里行间,从“笑”“面不改容”“大笑而起”的神态、“现在就请动手,我照样下棋吃喝”“此臂伸舒如故,一点也不痛”“吃喝如常”等言行中感受到关羽意志坚强的英雄形象,还关注到华佗“气定神闲”、高声赞叹以及将士们“掩面失色”和“血溢出了盆子”等细节对突显关羽英雄形象的妙处。
一篇文章这么读,几篇文章这么读,一类文章仍然这么读,这就是单元梳理的意义。它帮助学生建构起“类”的阅读意识,锻炼“类”的阅读眼力,养成“类”的思辨习惯,将学生的阅读由一篇引向一类,由方法引向实践,由浅表引向深入。这就是单元整合的智慧,这更是学生迫切需要的深度阅读与思维态势。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