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雪梅
语文课程中饱含道德元素,成为德育得天独厚的沃土。语文文本育人在一言一句甚至于一字一符号间,所以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带给学生审美的愉悦,又要行走于文字的肌理里,充分显示其在立德树人上的作用。语文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越性,可以艺术地运用“渗透”法,这与“无痕语文”的主张高度适切。对此,笔者结合经典课例《散步》《枣核》来欣赏李凤老师(“无痕语文”的倡导者)的课堂道德生活。
李凤老师的课堂体现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彼此人格平等,课堂活动氛围民主、和谐。从《散步》《枣核》两个课例均会发现,李老师在课上着意“拙化”“矮化”自己的举动,课堂语言和理答中传递出对学生的“膜拜”,学生的思考、回答均被尊重。
在《散步》的教学中,李老师“童心会文”。首先,从文章学习的现实意义开始谈起,结合自己中年人的身份,抒发情怀。同时大屏幕出示:“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问学生是否知道和懂得这种亲情人伦关系的话?有学生摇头,有学生说不太懂。李老师心知肚明。学生对“树欲静而风不止”有形象的认识,而对“子欲养而亲不待”没有道德上的了解。便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很快用语文的释字法攻破——养,应该理解为赡养。于有疑处生发,课堂的重点目标被锁定。
李老师适时结合生活实际,讲目睹自己的父母、邻居家的大伯大婶的生老病死引发的惆怅、酸楚……以及与爱人互相提醒及时尽孝,尽量多抽时间陪伴父母的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并且,和同学们聊起了“五一”带家中老人到狼山、滨江公园等景点游玩的举动,让他们感知“养”的人文内涵——使老人精神愉悦。并且追问:今年“五一”,同学们怎么过的?在众多回答中,李老师用与同学握手的形式,高度肯定学生为太祖母过80岁生日的尽孝之举,并且说自己组织全家“五一”家族出游也是为父亲和公公贺寿,进而根植道德理念:尽孝不能浮于形式,应该落实于实际行动中。其后,再次用大屏幕出示全家福,介绍自己的一家子。这是一张爱的全家福,关键是这是一张“散步”时的留念照。以“孝”以“爱”开篇,课堂立德意图明确,呈现却是“无痕”。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反映了儒家百善孝为先的重孝观念。这堂课的起始即是富于人文色彩、文学意蕴的道德关注。“风树之悲”的丧亲之痛,使人唏嘘中生出紧迫感。再关注现实生活,这种遗憾极有可能随时发生在你的身旁,引发学生道德层次的思考。全家福的呈现无疑是一张见证老师孝行的请柬——你是道德的监督执纪者。邀请式的监督见证矮化身份,拔高学生,形成“协同式”的心灵相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道德认知的高度。
语文教学中的道德力量主要来自于文字。引领学生于蕴藉的文字深处读出真善美,是适合学生成长的道德课堂路线。
《散步》一课中李老师带领学生从妙词“挺”“熬”“严冬”中咀嚼出母亲身体状况糟糕的程度,严寒对老人身体的考验让儿子万分揪心的情感。也从对称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中感受到了作为中年人的责任感。更从“全世界”的意蕴解读中,获得了亲情的幸福感,强化认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体悟了作者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异曲同工,《枣核》伊始,以朋友后花园的三个细节——“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花园一角”“我们家的北海”为突破口,畅谈“柳文化”“莲文化”,把握古典文化中的道德内涵。从文字中碰撞出道德的神采,更是精神品质提升的精彩历程,也是无痕立德树人的学科追求。
道德课堂是开放的课堂,以孕育道德心灵,服务道德生活为旨归。李凤老师说“无痕语文”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央,以生活、世界为资源,智慧艺术地隐匿教学目标,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心理反应,在民主和谐的教学生态中,用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的、富有语文学科特点的、丰富的课堂活动力争使受教者在情境中、生活中、交往中、实践中习得知识,引爆思维,涵养心智,润泽生命。
且看《散步》中针对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中折射出的现代家庭伦理的思考。李老师带领学生重点解读句子:“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详细对话,循循引导,慢慢体味。散步走哪条路,怎么就能与民族领袖在民族存亡关头的决定相比呢?从母亲角度、妻子角度、儿子角度思考问题,各自有理,又有矛盾存在。走大路委屈儿子,妻子必不乐意;走小路,委屈母亲,自己也过意不去。当尊老和爱幼不可兼得,小家无小事,处理不好会影响家人的和睦、亲情的和谐……“我”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人、作为家中亲情的纽带既要孝敬老人,也必须尊重孩子,所以两难。此时一条路的选择可不就是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道德的答案必有光辉。设身处地体会了难处以后,继续进行思辨性质的对话:这个决定是否正确?在老师的引导下,學生的回答逐渐理性、全面。从发展的角度、人伦的角度得出结论——走大路!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此时得到提升,道德水平亦有突破。人处世间,并不是时刻有非黑即白的是非选择,当处两难之境,道德标准是最高标准。
一起来看看《散步》和《枣核》的结尾,均用了拓展思辨式结尾,可谓余音袅袅。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枣核》的主题理解上有疑:既然思念故土,为什么不回去呢?“无痕语文”链接法讲究于必要处拓展。李老师适时出示背景,交代中美两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关系,以及正式建交的背景。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当时海外华人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以及只能借物托怀的深层情思。学生至此恍悟,“枣核”之举,实为思乡爱国之情无法排遣时的深沉寄托,如“垂柳”,如“睡莲”,课堂超脱文本,无限接近文学本真。《散步》结尾,关于国际家庭日徽号含义的理解、创意过国际家庭日的号召,是引领学生关注家庭,唤醒家庭责任意识的育德设计,放在文本解读之后,恰到好处,如雪泥鸿爪,润泽无声,功效辐射。看学生的创意不约而同均为反哺之举,教者必当“伸颈,侧目,微笑,默叹”。
无痕语文,课堂道德设计“无痕”,道德渗透“有迹可循”,循迹,有滋有味。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