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慧
摘要:教育对国家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习近平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并在扶贫实践中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实施精准扶贫需要 “扶智”和“扶志”并重,通过扶志树立贫困人民脱贫的动力,通过扶智提供贫困人民脱贫的能力。在精准扶贫过程中,进行教育扶贫有利于掌握脱贫技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催生脱贫动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有利于切断贫困根源,实现稳定脱贫。
关键词:精准扶贫;教育扶贫;扶志;扶智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精准扶贫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而教育脱贫是脱贫致富的治本之策。习近平高度重视农村地区教育贫困问题,反复强调要努力解决教育贫困这个突出的短板,确保2020年贫困县、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并指出这是新时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人才强国、推动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一、贯彻精准扶贫,实现脱贫致富
贫困不仅仅代表贫困人口的收入低,更多的是表示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长久以来我国的贫困问题一直存在,党与国家对其极为重视,并对不同时期的贫困问题制定了相对应的治贫之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工作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国家通过向特定的贫困地区发放粮食和生活用品等方式来保障这些地区人口的基本生活;第二个阶段是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阶段,国家致力于大力开展贫困地区能力培训和技术推广等活动;第三个阶段是扶贫攻坚阶段,国家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对聚集贫困户民较多的贫困乡、县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支持。
通过努力,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成功解决了几亿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底子薄,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仍旧存在着贫困人口。从贫困现状看,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3046万人,脱贫依然具有较大的难度。由于引发贫困的原因很多,当前的扶贫措施也存在着不足,依靠原有的扶贫措施是不能彻底摆脱贫困现状,所以贫困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障碍。因此,在实施扶贫过程中,必须进行精准扶贫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二、精准扶贫需要 “扶智”和“扶志”并重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环境、不同贫困家庭状况,采取合理有效的办法对在普通扶贫措施实施下仍难以脱贫的家庭进行精准帮扶。精准扶贫关键是要针对深层贫困人口实施“扶志”与“扶智”,就是要增强与提高贫困人口脱贫的动力和能力。政府所给予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外在的帮扶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内在思想。因此对于贫困地区只有实施精准扶贫,做到扶贫与“扶智”“扶志”内外结合,充分激发贫困人群自覺脱贫的能动性,激发贫困人群的脱贫动力,让贫困人口不仅从物质上脱贫也要从精神上脱贫,这样才是真正的意义上脱贫。
(一)扶贫先扶志:树立贫困人民脱贫的动力
“扶志”是国家通过某些政策来激发贫困地区人民自觉、主动的脱贫动力,转变他们依靠的国家和他人的思维。之前我国的扶贫工作更多的是给贫困居民提供一些粮食和金钱等方面的补助来确保他们的生活,而精准扶贫则是除了要提供物质层面的帮助外,还要让贫困人民具备脱贫的能力。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在解决贫困问题时,找到致贫的根本原因是关键,从源头上掐断贫困之源,才能彻底摆脱贫困之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贫困地区脱贫志向的培养,也曾多次谈到在扶贫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扶志。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时的讲话中提到:“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到:“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人穷志不能穷,扶贫必先扶志。”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讲到“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在实施扶贫政策过程中,通过扶志改变贫困地区居民落后的精神面貌和思想状态,培养贫困群众的脱贫志向,激发他们强烈的脱贫愿望,树立群众主动脱贫的信心,这对边远地区的全面发展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起着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扶贫必扶智:提供贫困人民脱贫的能力
在精准扶贫中,对贫困居民进行“扶志”与“扶智”是脱贫的关键。其中“扶智”是指加强和提高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和生产技术水平来帮助贫困人口脱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对于实施精准扶贫来说,二者缺一不可。习近平同样重视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问题。2015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时讲到:“要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改变命运的通道,坚决阻止贫困代际传递。”2015年9月,在给“国培计划(2014 )”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说:“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到:“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国家要做好的教育工作,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让每一个贫困地区的孩子都能有机会接受教育,让他们在思想上跟随时代的步伐,努力提高教育水平,这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之义。
三、教育扶贫的现实意义
(一)掌握脱贫技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一个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教育密切相关,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并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目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卓越人才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教育贫困则是制约国家摆脱困境、谋求发展的桎梏。某些地区在国家的物质帮扶下却依然处于贫困状况,归其原因则是该地区的人民缺少脱贫的技能。对此,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培养更多优秀和高素质人才。通过教育扶贫,提升贫困地区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让更多贫困地区孩子拥有接触教育的机会,掌握与学习脱贫致富的技能和知识,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有力保障。
(二)催生脱贫动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摆脱贫困的方法很多,想要彻底摆脱贫困,最根本办法则要从是从贫困人民内心深处出发。目前,很多贫困地区居民“等靠要”思维严重,很多贫困县存在着某些并不贫困的家庭却争当贫困户的现象,究其根源还是经济利益的吸引和诱惑。通过国家和政府提供保障并不是脱贫的长久之计,想要摆脱贫困,必须要靠自己。偏远地区由于地理位置、教育水平等局限性,造成居民脱贫困难,甚至一些贫困居民没有脱贫意识,更不知如何脱贫,长久以往便丧失脱贫动力。因此,要想脱贫首要的是要树立贫困居民脱贫动力,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教育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比物质贫困更深层,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通过教育扶贫,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支持,特别是贫困家庭孩子的扶持,使其具备与贫困抗争的能力和本领;重拾他们脱贫的信心和勇气,最终达到真正脱贫。
(三)切断贫困根源,实现稳定脱贫
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到2020年基本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是党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之一。缺乏教育是导致贫困的根源。要实现稳步脱贫,需要从根本上切断贫困根源,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通过教育扶贫。目前,中国的扶贫脱贫已经进入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的最后一步,而农村教育的缺乏则是当前精准扶贫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农村与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直接关系到全面和较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建立。因此,教育扶贫工作刻不容缓,时不待我。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接受教育提升思想,促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全面脱贫。贫困地区的人民想要脱离贫穷和实现富裕必须发展教育,要始终把农村和贫困地区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对防止贫苦人民脱贫后再返贫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而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人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会议[M].人民出版社,2017.
[2]李实.阿玛蒂亚·森与他的主要经济学贡献[J].改革,1999(01).
[3]朱树兵.习近平扶贫理论指导下的精准扶贫战略[J].求知,2018(11).
[4]刘合光.精准扶贫与扶志扶智的关联[J].改革,2017(12).
[5]习近平.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6]习近平.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7]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20.
[8]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3-09.
[9]习近平.给“国培计划(二〇一四)”北师大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N].人民日报,2015-09-10.
[10]习近平.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20.
[11]柴葳.教育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党中央国务院强力推进教育扶贫工作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6-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