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
摘要:出版社是2009年開始集中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的,改制后出版社数量较多,规模不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后中小企业的管理现状。文章通过对出版社标准成本法的推广应用,归纳总结了基于标准成本法的成本管理体系,对标准成本法的成本管理体系的设计、应用进行了说明,并对标准成本法的实施做了经验总结,希望为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单位改制后的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改进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关键词:出版社;标准成本法;成本管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来,我国加快了文化体制改革,确认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的文化体制改革方向。出版社作为文化体制改革中较早的行业,改制后出版社的成本管理现状对推进我国现行的文化体制改革有所启示,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出版社现代化管理的需求,标准成本法开始在出版社应用,提高了成本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完善了出版社管理制度。
一、背景分析
出版社属于政府思想文化宣传系统,是政府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部分,出版社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性质,从2009年集中改制至今已有9年了。改制后,地方及高校出版社,数量较多,占全国所有出版社60%以上,这些出版社规模不大,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信息化及信息系统建设较为滞后,专业化协作能力较差,成本管理观念落后,成本管理的范围、手段、目的等认识存在偏差;把成本管理作为财务人员、少数管理人员的专权,没有调动全员的成本管理意识,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不高,管理基础较为薄弱,成本控制制度意识不强。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实现成本管理的现代化,标准成本法开始在出版社推广应用。
二、总体设计
(一)应用标准成本法的目标
通过标准成本法在出版社的推广应用,实现出版社现代成本管理思维,促进出版社的现代化成本管理水平,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战略的要求;激励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强化出版社对图书成本的控制,降低图书成本码洋率,实现出版社利润最大化。通过标准成本法在出版社的运用,更真实地反映出版社图书成本的构成,实现图书成本的标准化,强化出版社内部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
(二)应用标准成本法的总体思路
根据出版社实际情况分析出版社成本管理的现状和不足,利用标准成本法,筛选标准成本指标,制定成本指标标准,形成以标准成本法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根据标准成本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保证标准成本法的实施,持续改善出版社的成本管理水平。为文化体制改制后的中小型出版社现代化成本管理提出参考,推进出版行业中小型出版社成本管理的水平。
(三)标准成本法的内容
标准成本法是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以成本事前控制为目的,成本差异计算和分析为重点。以标准成本为核心,通过标准成本的制定、执行、核算、控制、差异分析等环节,将成本的核算、控制、考核、分析融为一体,实现成本管理的一种成本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标准成本一般由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部分构成,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两方面,依据出版社的实际情况与图书出版的行业特性,科学合理的选取各类标准指标。
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图书生产的材料成本。标准用量:首先,要根据图书的出版数量、图书开本、用纸规格等进行选择,列出所需的各种材料及可能的代用材料,并说明这些材料的种类、大小及质量等情况;其次,对过去用料情况的记录进行分析,通过实际测定,技术分析等方法,科学合理地制定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出版社有统一招标的,按招标价格;没有招标的,由出版部负责提供,格按当时的市场价格确定。
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图书生产的人工成本。根据图书出版选择的工艺(如亮膜、亚膜、UV、上光等)不同,图书印刷数量不等,依据过去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现在的市场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人工数量标准和价格标准。
制造费用可以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这两部分制造费用根据出版业的行业特性,单独核算,核算标准用量采用工时表示,标准价格根据出版社实际情况确认。
三、应用过程
(一)参与人员及组织框架
标准成本法的实施需要全社人员参与,还需要成立标准成本法实施领导小组(简称实施小组,下同),保障标准成本法的实施。实施小组的组长由出版社的社长担任,负责标准成本法的目标、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的制定,社委会及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负责标准成本法的具体推广实施及日常事务,是各类标准指标的实际制定者和执行者,负责沟通上下。
(二)应用标准成本法的资源、信息化等要求
出版社根据各部门与标准成本法的目标匹配程度进行资源配置,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对成本管理的落后思想,加强思想教育,强调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意识,加强全员成本控制的宣传,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出版社基础管理,为标准成本法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
(三)标准成本法实施流程
标准成本法的基本目标、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有社长领导的实施小组负责制定,各部门负责人根据标准成本法的实施方案,组织本部门人员学习、讨论,结合自身实际工作情况,选择标准指标,根据以前工作实际情况结合市场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并上报实施小组,实施小组汇总各部门的标准指标,进行全员讨论、修改,形成文件再下发各部门,经过多轮讨论、修改,最终形成标准指标,完成实施方案。在标准成本法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实时解决,上下各部门沟通要及时有效,要信息透明,并制定相关制度规定,规范标准成本法实施中的问题反馈、问题处理及实施方案修改完善等情况。
根據标准成本法实施方案,把图书印刷标准指标与标准价格,录入到出版社信息系统中。图书项目印刷前,根据图书印刷需求选取印刷数量、工艺等信息,录入信息系统,信息系统中会显示该图书的标准成本明细与总额,待图书成本实际结算时,再进行成本差异对比,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及时跟进改正图书成本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四)规范标准指标的调整
在标准成本法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问题根源,在结合出版社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标准成本法实施方案和标准指标,在实施方案调整过程要严格按照流程规定处理,不能随意而为。要制定与标准成本法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制度要符合出版社的实际经营情况,标准指标的变动机制要与市场环境、经营情况相协调,要适应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经营环境。
四、经验总结
(一)取得的成效
出版社确定了标准成本法的成本管理战略,通过标准成本法的实际应用,激励全体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使得大部分员工能够清晰的认识到,图书成本管理对单位的重要性,广大员工的成本管理思想进步明显,企业主人翁意思进一步提高。出版社形成了以标准成本法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管理闭环,推动了出版社成本管理制度的建设,改善出版社对图书的成本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率,推动了出版社管理能力,符合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战略的规划。
(二)经验总结
1. 管理思想教育是基础
出版社改制后成本管理理念落后,部分员工对图书成本漠不关心,不能很好的使用信息系统,对图书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及改进意见,视而不见,不予关注,对标准成本法积极性不高。加大宣传与沟通,使得大部分员工能够清晰的了解到,图书成本管理对单位的重要地位,关系自身利益;加强员工培训,引导员工正确使用信息系统,打破部门之间的横向壁垒,提高部门协作能力,根据差异分析及改进意见,及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图书成本管理理论水平。
2. 制度是关键
制度建设是标准成本法实施的重要保证,按标准成本法的目标、组织机构、实施方案、实施中的问题反馈、标准指标变动机制等方面,再依据出版社实际经营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针对标准指标的变动机制,要简化标准指标修订流程,增加标准指标修订频率,使标准指标更加的趋同市场标准,使出版社构建的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特别是标准价格,与市场环境变动最为紧密,出版社面临的经营、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出版社应依据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实时的调整标准价格;但标准指标的变动,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的程序,调整标准,做到有法可依。
3. 覆盖范围要量体裁衣
标准成本管理不能全覆盖,间接成本分配标准不精确,出版社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经济可行的增加标准成本的前后覆盖面,对影响图书成本较大的成本费用,要加入标准成本管理中,但不能为了标准成本管理而增加管理,要量力而行,适合自己出版社的成本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
五、结语
标准成本法适用于中小型文化体制改革单位,改制后的企业成本管理现状,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信息化水平不高,现代经营管理理念较为滞后,成本管理体系认识度不够,公司法人独立管理,外界干涉较少,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利用标准成本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制定相关标准指标,制定相应的制度规定,形成适合自己企业的标准成本管理体系;在实施中遇到问题,查明原委,及时解决,按需修改指标。通过标准成本法的推广应用,改善了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为文化体制改革单位改制后的中小型企业现代化管理,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双双.标准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8(05).
[2]杨立林.标准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10).
[3]何安.出版社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研究[J].当代会计,2017(05).
[4]杨培慧.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中小图书出版社成本管理探讨[J].财会通讯,2015(29).
[5]谢芳.高校出版社成本管理[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