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分享性行为探析

2019-10-08 07:35程璇璇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分享培养幼儿

程璇璇

摘 要:本文论述了幼儿分享性行为的意义以及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两个因素:家庭因素和幼儿的自身心理因素。从多个方面例谈了幼儿的分享性行为。在讨论和建议中,提出让幼儿懂得分享的意义,让幼儿真正体会分享的乐趣所在。

关键词:幼儿; 分享;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2-094-001

一、现实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分享行为的意义

分享指幼儿将自己所有物质或所支配的物质或者事件、欢乐、幸福、好处、机会等与别人一同使用、体验的行为,如图书、玩具、食品、一件好事等。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于其健全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二)分享行为的现实背景

有人做过实验,120个孩子中,究竟哪些孩子是愿意同别人真正分享“自己”的东西,答案是16个(13%),而且这16个孩子(13%)也是在提示,鼓励下才不情愿地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的,这也许是当今中国道德教育和社会道德面貌的写照。不妨想一想,在当今中国有多少孩子能够自愿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玩具、图书、物品?有多少中学生能自愿帮助同学学习,让别人分享自己的智慧和时间?有多少司机在和对面开来的汽车会车时,能主动谦让,心平气和地分享大家共同拥有的道路?再想想见义勇为者,自愿献血者在人群中能占多大比例?在“平等交换,自由竞争”的社会里,竞争成为主流,分享已不成为时尚。

二、幼儿分享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

1.家庭因素。在家庭因素方面,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的迁就与忍让及不良的教养态度,都对分享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2.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方面,幼儿期的孩子,尤其是小、中班的孩子,他们正处在身体、才智迅速增长的时期。随着他们的体力、活动范围和活动量的增加,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级。因此,分享水平受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客观存在的。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将探索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懂得分享的意义

要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分享行为的意义,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分清是非。要达到这一目的,向孩子讲明道理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幼儿期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用讲故事的形式,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遭遇,启发孩子明白道理,把正确的价值观念融合在直观和形象的方法中表述出来,这样再调皮的孩子一听讲故事也会被吸引过来的。在孩子对分享行为有了一些认识后,设计了一些问题情景,通过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老师的正确引导,使幼儿在自己心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

(三)多种方法培养分享行为

幼儿的分享行为受幼儿的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物品的数量、性质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幼儿的分享行为很不稳定。所以要采取多种方法对孩子进行培养,使孩子的分享行为在多种方法的熏陶下得到发展。

1.移情训练。现在的孩子,自我中心强,所以有目的的培养幼儿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情感很重要。移情训练就是指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情感,从而与他人共享的训练方法。如在游戏中,孩子们常常为了争抢玩具而争吵,就可以组织幼儿讨论“我看见你们争抢玩具,你们知道老师心里是怎么想的?”“得不到玩具的幼儿不高兴,你们会高兴吗?”这样孩子们把争抢玩具幼儿的情绪及老师的情绪和以往在类似情况下的感受匹配起来,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情绪,在此基础上再教他们具体分享的方法、规则等,效果就比较好了。

2.示范榜样法。爱模仿是幼儿的共同特点,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同样可以达到培养好行为的目的。孩子的模仿对象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父母、老师等孩子身边的重要成人;二是经常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三是书本、电视等媒介里的主人公。越是孩子喜爱的人,对其影响作用也就越大。因此,老师和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把新玩具分给邻居家的小朋友玩:有好吃的分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共吃。幼儿在家产生好的分享行为,父母也要及时给予赞许和鼓励。

3.讨论判断法。在老师引导下孩子们通过积极思维,主动寻求答案,并进行讨论、比较和分析,进而明白有关分享行为的道理,寻找最佳方法。如:班中新添置了新玩具,可以让幼儿讨论“应该怎么玩啊?”过生日了,假如有一个你不太喜欢和他玩的小朋友也想吃你的生日蛋糕,你愿意给他吃吗?这些在日常活动出现的问题和老师预先设计的问题让幼儿讨论,引导幼儿主动的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进行思考,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答案。在幼儿寻找到正确答案后,教师对幼儿的正确言行给予肯定,并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

4.故事法。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听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而故事对幼儿的作用又是很大的。因此,我们将日常生活中有关分享助人的内容编入故事,让幼儿在欣赏故事、讨论故事、理解故事的同時,明白有关道理,懂得正确的方法。通过理解故事,讨论故事,进而亲身体验,迁移到日常生活,假如你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从幼儿的情感体验中不难发现,幼儿已有了初步的分享言行,从言行中幼儿自然的流露出关心与被关心,帮助与被帮助的快乐,从而产生乐意分享,助人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李幼穗.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

[2]廖策权.亲社会行为的移情动机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

[3]王景英,盖笑松.小学生对不同类型情感的移情水平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

[4][美]V·J贝克著,郭洁敏译.《中国城市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六城市幼儿园的调查报告》,《当代青年研究》

[5]赵寄石,唐淑.《论幼儿园课程改革》

[6]黄人颂编.《学前教育学参考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

[7]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编译.《世界教育发展新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

[8]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教育文集》,北京出版社

猜你喜欢
分享培养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孩子,我们慢慢来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