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初探

2019-10-08 08:45杨红芝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课堂教学

杨红芝

摘 要: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背景之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重要性越加突出。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思想品质、树立正确观念的关键时期。而小学品德与社会则应当主动肩负其这个责任,通过教学渗透价值理念,从而对小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然而纵观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来讲不尽人意,“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普遍存在。基于此,本文以学生为本,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4-066-001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学科魅力以及展现自我

兴趣作为小学生开展各种学习活动的源动力,倘若没有兴趣,那么上课学习则将会是应付了事。小学品德与社会也是如此,基于各种原因,该学科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作为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其重要性毋容置疑,且只有重视该学科,并让学生对该学科产生兴趣,才会感受其魅力以及敢于展現自我。千篇一律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感到决课堂毫无新意,久而久之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激发学生兴趣将作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改革的首要突破点。例如在教学《我来做市长》这篇课文时,本次教学笔者尝试要求学生通过采访的形式去了解公务员的工作情况。在一个班级之中,学生们的父母从事着各行各业,首先,笔者鼓励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父母的职业进行介绍;其次,对家长所在行业所作出的贡献进行肯定;再次,笔者顺势问学生们,哪些家长是公务员,并要求其他同学对其进行采访,通过采访了解公务员工作的性质。一听到“采访”,学生们觉得特别有意思,顿时来了兴趣,一个个主动要求当记者或者被采访者,然后卷起课本作为话筒就开始进行采访,做的有模有样。可见,通过“采访”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在采访的过程中启迪学生智慧,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并发现生活之美

俄罗斯著名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的主题,人们应该从人类社会本身去探究美、发现美。”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生活其实就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事物,而且在生活之中处处都充满了美,只不过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应当与生活结合起来,从小学生实际生活情况入手,将他们的喜、怒、哀、乐、生活感知、美好意愿等等都融入进去,与教材内容融合,然后再呈现在他们面前,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结合,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

例如在教学《在公共汽车上》时,为了能够让学生们可以感受真实的乘车场景,笔者通过多媒体设备制作了课件,通过视频为学生呈现了一个模拟的公共汽车,然后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公共汽车上发生的事件以及需要遵循的规则等等。学生都非常认真的观看视频内容,通过视频模拟的公共汽车场景,发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一会儿有人在车上随地吐痰了、一会儿有人在车上大声唱歌了、一会又上来了一位老奶奶等等。在学生们观察一定时间之后,笔者顺势提出问题:“同学们,假如你们在这辆公共汽车上,面对上车的老奶奶,你会怎么做呢?车上随地吐痰的行为好不好,你会这样做吗?假如你在车上听音乐,你会不会忘情的大声歌唱呢?”问题提出之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了积极的讨论。在学生讨论一定时间之后,要求他们进行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讲得非常有道理。后来,笔者还结合互联网资源为学生呈现了一段公共汽车公益广告,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应当遵守的规则,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行为。通过多媒体课件以及互联网资源进行模拟与拓展,督促学生争做一个文明小乘客。社会生活是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当中涵盖了品德与行为、历史与文化、地理与环境教育等等方面的知识,可谓是学生学习的百宝箱。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当加强教学与生活的结合,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实际生活事件之中,从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之美。

三、通过实践活动,塑造学生优秀品德

塑造学生优秀的品德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它离不开有效的课堂实践活动。在课堂之中,倘若学生长期都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观察、分析,即使一部分学生掌握了处理事务的方法,也略懂得一些基本处事态度,但是他们所获取的大部分知识与方法也是理论性的,而实践之中的真情实感非常缺乏,这种苍白无力的理性认识往往没有持久性,一旦过了死记硬背的功效,则会忘记知识的内涵。生活、社会、世界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反而是瞬息万变的,而教师则应当尽力引导小学生去体验,让学生能够通过各类实践活动塑造自身优秀品德。

例如在教学《男生女生不一样》这一课时,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是要求每一位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男生与女生在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本身就没有好坏之分,仅仅只是因为特点不同而已。例如当女同学被男同学恶作剧吓到之后,教师没有任其大嚷大叫或者是变得“胆小如鼠”,而是采用了安慰的方式,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动作,诸如:“别害怕,他就是故意的,你如果一生气或者一害怕,对方就很高兴了。假如你镇定一点,然后闭上眼睛,不听不看就好了,他就觉得没有意思了。”以此小小的事件,教师引导女生将自己变成了“小淑女”,同时也指出男孩子应该“绅士”一点。整体来讲,学生亲自实践+教师指导,往往好过教师空洞说教,实践才能让学生对道德观念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体会。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不仅能够塑造学生的思想道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因此,每一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当正视该学科的现实意义,并主动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任,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习得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提升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洪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8(28):114

[2]李来玲.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实效性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10):99-100

[3]赵晓恬.《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法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8(26):90

猜你喜欢
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课堂教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浅析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