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电视剧、电影、微电影等荧屏媒介也不断满足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诉求。加之,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荧屏剧目的出口和引进成为可能。伴随着文化产业形态的调整,我国军旅剧在这一特殊的媒体环境下逐渐走红。基于此,本文对该现象进行的研究旨在探索军旅剧走红的社会动因。分析其高速发展背后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军旅剧偶像化的出路进行反思。
【关键词中国;军旅剧;偶像
一、中国军旅剧偶像化现象历史回顾
(一)现象的引入
军旅剧偶像化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001年开播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它根据石钟山先生的小说改编。著名导演张纪中曾称赞其为“浪漫主义革命言情剧”。随着电视剧的热播和观众的称赞它成为当年家喻户晓且最为感动的荧屏经典。
在国内,如此鲜明的百姓视角体现尚属首次,人们为“石光荣”英雄式的一生、“褚琴”贤妻良母型的付出和“石林”“石晶”“石海”三个孩子成人路上的磕磕绊绊所牵动,为故事平淡真实的背景和演员充沛的情感所打动。随着三个孩子各自走上从军路,“石林”、“石晶”被部队培育成才到最后“石海”大学毕业了却哥哥梦想后那坚定的从军热情所感动。这一大家子成为所有荧幕前观众的偶像。从军热、奉献热、拥军热头一次以“偶像化”的名义号召并影响了跨世纪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在之后的十多年,偶像化了的军旅题材影视剧充斥了整个荧屏。以《军歌嘹亮》、《幸福像花儿一样》、《士兵突击》、《我是特种兵》等一大批优秀的军旅剧为代表的题材性电视剧,紧扣“偶像化”的路线且越来越迎合观众和市场的需求成为各大卫视黄金档的收视保证。
(二)历史的沿革
中国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军旅偶像剧成功莫过于2006年出品的《士兵突击》。该剧是著名导演康洪雷和知名编剧兰晓龙的又一次强强联合,王宝强、李晨、张国强、段奕宏、张译、邢佳栋、陈思成等主演,北京华谊兄弟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和八一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本剧所讲述的许三多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普通士兵,通过“不抛弃、不放弃”信念的坚持使他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侦查兵的成长历程。《士兵突击》上映后便引起了极度热烈的反响,并一举获得了第24届“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和第27届“飞天奖”等多个奖项。“不抛弃、不放弃”一时成为全年度热词。
《我是特种兵》是由红遍网络的小说《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改编,主创力求真实再现中国当代特种兵充满神秘和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活。影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庄焱作为当代大学生,为了爱情选择暂时休学参军,并开始了一段精彩非凡的军营经历。整个故事围绕战友情、兄弟情和爱情之间展开,不仅塑造了一个感情丰富、敢爱敢恨的中国陆军特种兵的形象,而且是真实地记录了中国陆军特种兵成长历程的佳作。刘猛导演在其后又相继执导了《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以及《我是特种兵之火凤凰》的系列作品,深远地影响了我国军旅剧偶像化现象的发展。
(三)呈现的特征
与其它类型的影视剧相比,以偶像化为基调的新一代中国军旅剧逐渐在原本的民族大义、人性光辉、保家卫国等思想主旨中加入年轻偶像青春流行的特色。第一,年轻偶像青春活力的形象能够让军旅题材的影视作品起到贴近人们生活的作用。老一代人可以借此追溯青春,年轻的观众可以找到共鸣,小朋友们也可以借此树立正确的偶像。第二,特型故事人物形象的偶像化界定给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使得观众时刻觉得荧幕前的人物并非远离自己的生活,这也大大拉近了军旅题材和人们生活的距离。第三,由剧作者所构筑的故事背景和人物感情纠葛使得原本相对狭隘的主题能够迎合更多年轻观众的口味,真正向年轻一代人普及国防知识,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第四,偶像化的势头已经蔓延开来,已出品的军旅剧包括红色革命剧、谍战剧等新概念剧作都引入了偶像化的创作理念。人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目的消费对象“并不是先存在的,再在交流中被表达出来、相反,它是在表达当中产生的、然后再被植于主题幻想的戏剧中。”所以说这些军旅剧的热映也反映出了人们对其需要的一种现象本质其实来自于人们心底的需求和渴望。
在所呈现的诸多特点中,“偶像化”可以作为标志来标示和定义军旅剧近年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军旅剧集在编剧、拍摄、角色塑造、后期剪辑制作方面投入大量精力的,观众普遍逐渐接受了这一表现形式特征,军旅剧越来越“偶像化”的特点就成为了研究的新主题。而军旅剧这一特点也被荧幕前后的人所关注。
二、高速发展背后存在的问题
(一)收视率与观众底线之间的矛盾
收视率作为军旅剧整个产业盈利的保证,被剧作出品方、投资单位乃至电视台作为最重要的指标被置于首位,而收视率又与观众收看军旅剧的心理底线息息相关。在今天,多種价值观充斥社会,人们渴望好剧好演员出现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剧作出品及拍摄单位由于经济原因不可避免的迎合投资方的需求。各种无底线的广告、无底线的剧情发展、无底线的“狗血雷人”剧情正在考验和折磨着观众的耐心。但这与投资方盈利需求的矛盾不是一两日就能解决的,所以保证军旅剧收视率的同时还要守护观众心里底线的矛盾还待解决。这是军旅剧高速发展背后的主要隐患,解决这一隐患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二)经济效应与创作瓶颈之间的矛盾
“创意”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常含有“好点子”或“好主意”的意思。在军旅剧的创作当中,创意的体现越来越成为重中之重的环节。纵观二十年间的军旅剧创作,似乎总是难以突破一定的套路情境。如《我是特种兵》系列,第一步中选拔特种侦查兵的淘汰环节是让失去资格和自己放弃的队员在国旗下安置自己的头盔。而第二部和第三部都使用和设置了同一环节。其实,仔细回想不难发现即便是军旅电视剧《火蓝刀锋》中的拔掉代表自己编号的旗帜也是如出一辙的模仿。可见,中国军旅剧的创作已经遇到一定的瓶颈,并且出品人和编剧们还未能意识到这一现象和其经济效应的必然联系。
电视剧《士兵突击》的巨大成功和编剧巧妙不俗套的创意构思密不可分。在主角许三多成为“老A”的过程中,他也经历了很多次的选拔和考验,但是却没有一个环节是和目前国内任何军旅题材套路相近或相似的。这种心理刺激在给观众耳目一新感受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认可。于是,这场由创作带动的经济战役可谓是胜得漂亮。
在大把的剧本中选出好的创意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从现在起就意识到这个瓶颈的存在而去扩展新思路则会给所期待的经济效应打开新的天地。
三、军旅剧偶像化的出路反思
(一)法律法规约束
(1)对剧作内容的管理
关于军旅剧的管理首先就应该是在其自身的内容出发来谈,《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经广电总局2010年3月26日局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予以发布,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
在实施的几年间,便已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在内容上规范了军旅剧偶像化的发展,如不得有以下内容“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者有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等。
(2)专门部门负责监督和管理
“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电视剧内容管理和监督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电视剧内容管理和监督工作。”在《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中有明确的条例规定了剧作出品的监管部门,这对军旅剧的良性发展起了主要的规范作用。军旅剧发展到今天,离不开监管部门有力的监督和管理,其偶像化良性发展过程中也离不开法律法规对其自身的约束和管控。
(3)审查和许可制度
《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中第十五条规定“国产剧、合拍剧、引进剧实行内容审查和发行许可制度。未取得发行许可的电视剧,不得发行、播出和评奖。”军旅剧发行出品的审查保证了军旅剧的内容和立场,这也使得其在偶像化的道路上不至于偏离主线思想,是观众心理底线的第一道关卡。
此外,《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明确了其所定义内容的法律责任,真正以法律的形式维护了观众的心理底线、明确了剧集创作的法律范畴。
(二)创作意识形态的规范
(1)“排雷”与“布防”同举
在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横行的时代,军旅文化中的正能量如何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首先要明确的是军旅剧区别于“口水剧”的地方应该是哪些,在坚持自己的同时也要做好“排雷”和“布防”。这主要体现在创作方面,要坚持审查力度, “排”掉耸人听闻的桥段,还要“防”得住各种腐朽思想的干扰。在创作吸引收视率的今天,如何创得巧又创得好是大众关注的首要问题。
(2)编剧作为剧本的创作者大多数都是剧本著作权的拥有者,当“剽窃”成为网络时代的丑闻,“抄袭”也成为著作争议的开脱。保护军旅剧创作只有从根本上维护著作人的知识产权才能在根源上杜绝文化的劣向发展。切实保护文化产权对军旅剧偶像化的长足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军旅剧偶像化的发展和出路需要深刻的反思和经验的总结,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切实地解决出现的问题才能使军旅剧的常态发展日益健康。
四、结论
大众娱乐时代的到来对于军旅剧偶像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和任何新兴事物一样,它既能通过传统主题传递正能量,也容易在新主题尝试发展中造成对受众群体的误导。因此,只有对军旅剧偶像化发展需要加以合理的引导、规范与管理,充分发扬其正能量的部分,才能为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汤一介.三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J].中国文化研究,2000,(18).
[2]何新.危机与反思[J].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2).
作者簡介:刘于嘉(1991—),男,汉族,陕西榆林市人,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