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旭昇
摘 要: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表达了作者尽忠报国、死而后已的坚强决心。本文就《满江红.怒发冲冠》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词的内容和写作特点发表见解,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浅析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相州汤阴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汤阴县程岗村)人,南宋抗金名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他于北宋末年1126年投军,从1128年被宗泽(宋代名将)起用到1141年的这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1140年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失地郑州、洛阳,又大败金军于郾城、颖昌、朱仙镇。高宗、秦桧等投降派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只好班师回朝,随之宋金议和,岳飞遭到秦桧、张俊等人诬陷被捕入狱。1142年1月,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一同杀害于风波亭(南宋时杭州大理寺狱中的亭名,今杭州市西湖区龙井路),宋孝宗时得以平反昭雪,后追谥忠武,封鄂王。著有《岳武穆遗文》。孙中山先生评价说:“岳飞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
《满江红.怒发冲冠》这首词的创作背景颇有争议,有不同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岳飞第一次北伐(1134年)所作;第二种说法是在岳飞入狱前不久所作;第三种说法是第二次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等地,继而孤军深入围攻陈(今淮阳)、蔡(今汝阳)地区,在一无粮草二无援兵的情况下,不得不撤回鄂州(武昌),此次北伐壮志未酬,心生愤慨,写下了千古绝唱的这首《满江红》。
上阙以凭栏眺望,抒发作者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讲我怒发冲冠,独自依着高楼栏杆,一阵阵风雨刚好停歇,抬头放眼望去,天空一片辽阔,不禁仰望天空呼啸,眼看成功毁于一旦,满腔的悲愤无处发泄,心中的豪情热血冲刷着自己。“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多年来驰骋疆场,艰苦奋战,也曾立下不少功业,可这些功与名和尽忠报国的凌云壮志相比,只是尘与土一样不值一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作者以近乎直白的语言激励自己,趁年轻应不懈努力,要有大有作为的迫切感,有志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将青春浪费消磨,到年老了徒自伤悲。
下阙笔锋急转,抒写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忠于朝廷的赤诚之心,表达了雪耻国恨、“还我河山”的雄心壮志。“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靖康(宋钦宗年号,1127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没有忘记,仇恨没有报,作为国家臣子,愤怒仇恨什么时候才能泯灭啊!这里作者提及历史悲剧“靖康之难”,在沉痛的追思中饱含由屈辱愤慨激起的报仇雪恨之决心。“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四句是说:我们一定要驱驾上战车进攻敌营、踏破敌阵、横扫敌军。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遣词造句形象生动:“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是写我壮志满怀,打仗饿了就吃敌人的肉,谈笑渴了就喝敌人的血,进一步表达出痛恨匈奴、誓灭金兵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达了入侵者必败、宋军必胜的坚定信念。最后以“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作结,其意是待我重新驱除外敌、收复失地,还我河山,带着捷报向朝廷皇帝报告胜利的消息,更加表明了作者尽忠报国、死而后已的坚强决心。
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以“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起势突兀、破空而来之笔抒发了作者慷慨悲愤的强烈情感,胸中的怒火在熊熊燃烧,一阵急雨停了下来,站在楼台高处依栏放眼望去,看到那一片失去的国土,又联想到身处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不由得“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这是作者理想与现实发生激烈矛盾的结果,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怀。
全词共九十三字,句式较为丰富,其特色在于:开头壮志凌云,气势磅礴,1.其中的两组七字句和过篇后两组连续的三字句,结构紧密,情感渐进激昂,在节奏上上阕较为平缓,适合情节铺叙,下阕骤急,适合情感抒发,表达情感强烈。2.选择了入声韵,以“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这些短促而激越的韵脚,能够有力地表达作者难以压抑的愤怒和收复失地的坚强决心。3.对偶句在词中的运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志几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两组对偶句对仗极为工整,对偶的修辞中兼容夸张的手法,使词的结构更加紧密,语感强烈,情感表达极为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