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课的品析教学尝试

2019-10-08 08:17刘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罗素全文散文

刘君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法,响亮地回答了“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哲学命题,通俗而生动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教读本文,意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品读文中的关键句,进而领会作者的中心观点和感情,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精神;认识议论性散文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与结构。

2.品读课文精句,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3.感受作者崇高的人格精神,感悟活着的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感知内容,理清文脉;品读精句,理解意蕴。

【教学方法】朗读、合作探究

【教学思路】朗读——品析

【预习要求】

1.解决字词问题,了解作家。

2.读标题,读课文和旁批,感知文意,理清课文的思路与结构。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铺垫(5分钟)

1.直接导入: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在95岁高龄时完成了《罗素自传》,在自传的前言里他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我为什么而活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哲理散文。

2.什么是哲理散文:哲理散文就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道理的散文。(齐读,笔记)

3.积累词语:

(1)字音字形:

遏è制 飓jù风 濒bīn 临 震颤chàn 俯瞰kàn 云霄xiāo 呼号háo

(在文中勾画出来,并注音)画线词语的读音、字形是我们易错的,请大家读一读,用手在桌面上写一写。

(2)词义: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濒临:紧接,临近。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无能为力: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小结:我们积累词语要注意音、形、意。扫清了字词障碍,我们就能顺利读通文章。

活动一 朗读课文,理清思路(16分钟)

爱因斯坦曾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份快乐吧!

请同学们齐读全文。

1.过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请结合全文,理解标题的作用。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结:通过设问,引起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2.有人说,罗素的这篇散文篇幅短小,但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活動任务: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任务:

话题:这篇文章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总领全文。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段: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总领全文。

(总领的句子,让学生勾画出来,齐读,思考: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意义?)

第2-4段:分别论述追求爱情、寻求知识、以及同情苦难的原因。

(段首的提示句让学生勾画)

第5段:总结全文,首尾呼应。

梳理后,让学生齐读勾画的句子。

小结:这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也是罗素对我们的回答。像这样的结构形式就是总——分——总,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结构严谨。这既是文章的章法结构之美,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3.再读课文,完成“段”的品析。

活着的三个理由: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话题:第二三四段中美妙的“三”的发现。

第二段:寻求爱情的三个原因

第三段:寻求知识的三个目标:人类,星辰,思想威力(人类,自然,社会)

第四段:同情心关注三类人物:儿童,受害者,老人

小结:二三四段的结构规律都是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我”的寻求,第二个层次是“我”的感受。

活动二 品读精句,理解意蕴(12分钟)

过渡:散文的艺术可以称之为“语言的艺术”,读者只有透彻地了解了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感悟作家的思想感情。本文语言文采斐然,有许多意蕴深刻的语句值得我们认真揣摩、体会。

任务:我发现文中的一个精句。(找出精句,并做好批注)比如: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用了比喻的修辞;作者把感情比作“飓风”,是指这三种感情像飓风一样强烈,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他的内心世界。“深深的苦海”指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作者因为追求理想,在现实中遭遇各种困窘,最严重的时候是已经绝望了,以致他无比痛苦。强调了追求过程的艰难。

2.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出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孤寂的,那感觉就像置身于“世界的边缘”,感觉到的只有“冰冷死寂”,仿佛自己走到了世界的尽头,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在深不可测的、令人胆战心惊的无底的深渊中,“我”不能自拔,几乎会丧失生活的希望,从而反衬出爱情的美好。

3.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是圣洁而浪漫的,是能够给“我”带来狂喜,带来欢愉,有甜美的爱情的爱的世界。作者认为爱情是这美丽的神秘缩影,以此来赞美爱情,告诉我们他追求爱情的理由。

4.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知识链接罗素的主要成就:

罗素一生著书71种,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和社会学等领域,都有极大的建树,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由数理逻辑出发建立起来的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可见,罗素在多个领域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5.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

1914-1917年,他一直为反战活动而奔波。他组织了“拒服兵役委员会”,并因一张传单而被法院判为有罪,并因此被三一学院解职。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

1950年,他广泛撰写有关战争危险的文字。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和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他们被判两个月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1970年,在他逝世前两天还在写政治声明,谴责以色列袭击埃及和巴勒斯坦难民营。

可见,罗素一生历经磨难,活得很苦。

6.“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既然活得这么苦,为什么是“值得”的?

结合罗素其人及课文回答:(1)罗素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解除天下百姓的苦难而活着,因些付出辛苦是值得的。(2)罗素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无法,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3)苦中伴随着乐,例如爱情会带来欢愉,同时征服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3)雖然罗素最终没有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是他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是值得的。

由此可知,罗素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小结:他为这三种感情付出了一生的努力,他觉得值得,无悔一生!

可见他是一个心忧天下,悲天悯人的人。

活动三 联系自我,抒写感悟(7分钟)

1.毕淑敏语:生命本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做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而且确立目标要趁早。

2.悟读课文,思考活着的意义。

过渡:罗素为三大追求而活着,这是他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带给我们启发和深思。

话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怎么活?请用一段话来表述(50字左右)。

展示,交流。

小结:愿我们的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活得扬眉吐气,活得有尊严,活得有价值,都能梦想成真!

猜你喜欢
罗素全文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青年再造
发现“西方中医”
反腐
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