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昆剧表演艺术家、昆剧作曲顾兆琳近日在墨尔本逝世,享年76岁。在此一周前,青年作家西岭雪来稿,诚恳地表示要完成与顾老师的约定,讲述了她印象中的顾老。本刊微信号先行推送了文章,在朋友圈广泛传播。西岭雪告诉本刊编辑:“文章反响很好,圈里很多人给老师发了问候。最后几天,顾老已经不太清醒,很难说一句完整的话,但他还是吃力地给我留了一分钟的言,大意是这篇文章会激励更多年轻人爱上昆曲……”
壹
接到微信的时候,我正坐在塞维利亚大教堂前的西班牙台阶上吃着冰激凌,脑子里想着奥黛丽·赫本在罗马假日中的镜头。
手机一响,看到我老公发来的一条微信:“我是顾老师的女儿,爸爸口述我打字。岭雪:我最近身体不佳,每况愈下,很想看到你有关我的文章,之前你曾答应的,我等着哦。”
我愣了一下,想着顾老师有我微信的,他女儿为什么要绕这么大圈子联系我先生?但是接着反应过来,顾师姐应该是从网上搜到的联系方式。
想到此,眼泪哗一下涌上来,又是难过又是愧疚,觉得自己真是不肖弟子,实在太对不起恩师的知遇与栽培了!
和戏曲结缘已经整整十年,一度放言说想写一组梨园人物志,顾老师听说了,兴致勃勃地说:我期待着你写我的那一篇。
但是正因为顾兆琳老师是对我恩情最重的伯乐,让我不敢以习惯性的略带调侃的笔墨写起,反而迟迟不敢动笔,一拖再推,竟然拖了十年。
接到微信,我一刻也忍不得,立刻打开电脑,就坐在从西班牙驶往葡萄牙的客车上敲起了键盘。
记忆翻涌,太多片断,猝不成章。有些时间年份都含糊了,我要一一询问其他相关的当事人才能确认,当得出的时间起点是2009年2月时,我才猛然一惊,竟然十年过去了吗?
最初结缘是因为文化部投拍的昆曲舞台艺术片《班昭》,我被选作电影改编。
那时候我对昆曲还所知甚少,惟一长项是擅于填词,对曲牌有所了解。同时作为一个尚算年轻的小说家,不乏构建故事的能力,或许会让更多年轻的观众接受这古老艺术。
就这样懵懂地撞进了昆剧圈,与上海昆剧团《班昭》主创人员开了第一次意向碰头会。剧团没想到摄制组会另请编剧修改剧本,这意味着有大量的新工作,包括重新编曲、排练、设计唱腔动作,还要很谐调地融合进原先的表演模式中去,不能露出嫁接的痕迹。
戏曲是程式化的艺术,彼时作为主角的蔡正仁与张静娴两位老艺术家对于角色已经驾轻就熟,所有台词唱腔包括身段手势熟极而流,哪怕一个极小的手势变化都要推敲再三,更何况更改情节唱段,这让他们瞬时间很难接受。
因此这第一次会议开得硝烟弥漫,拍桌子的拍桌子,摔笔的摔笔,几乎不欢而散。制片人管见为了让昆团的人安心,让我在改编前先填了一首《蟾宫曲》做电影主题曲:
“汉家谁写春秋?寂寞宫廷,东观书楼。
两字兴亡,百年风雨,千古沉浮。
天付与才高八斗,便教我一世綢缪。
不为封侯,不恋风流,为《汉书》白了头。”
这首词得到了本剧编曲兼声腔设计顾兆琳老师的大加赞扬,明确地说:“我一看到词,就有了很强的写作冲动,很快就写了曲子。我很久都没有这样的创作冲动了。”
说着,他轻轻拍着桌子清唱起来,声音苍凉沉郁,仿佛从古老汉朝的历史深处传来,所有人都沉静了下来,我们的剧本改编工作也终于走出了第一步。
过了很久再回忆,才想起这竟是顾老师对我说过的第一句话,甚至不是冲着我说的,但是却几乎改变了我的人生。
顾兆琳老师,是国家一级编曲、非遗文化传承人,也是第一个在四面楚歌中率先接受我作为新生编剧的前辈艺术家。
在顾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学习为套曲填词。刚起步就有机会和国宝级大师合作,无疑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压力。这让我诚惶诚恐,开始恶补戏剧知识,一时间啃完了所有能在书店找到的昆曲专书。
幸好,这只是一次改编,除了改动个别情节对白外,只增加了三四支曲子,由顾老师指定曲牌,我只管“倚声填词”便好,这是我自小的功课,所别只在于曲比词相对俚俗直白多情趣,倒是并不难的。
这于我其实只是一次客串,甚至是“误入”,因为那部电影最终也没有正式上映,只是人生多了一个经历。
但是从此,我与昆曲结下不解之缘。
贰
那部昆曲电影未能上映,我以为这次误入的客串编剧生涯也就这样未待正式开始便结束了。
但没想到,三年后的一天,我忽然接到顾老师电话,邀请我到苏州参加昆曲戏剧节,观看昆五班排演的新戏,并讨论昆剧《红楼梦》的创作。
《红楼梦》是我一生挚爱,有机会将它搬上戏曲舞台,简直是梦中之梦。我自然不肯放弃这样难得的机会,二话不说便飞去了上海,再搭乘上戏郭宇院长的顺风车前往苏州。
在车上,郭院长不时收到顾老师的短信,询问是否接到了我,有没有安排我吃早饭。郭院笑道:顾老师真是操心啊!
其实,郭院从前正是上海昆剧团的团长,我是同时认识他和顾老师的,那次合作中面对郭团的时间还比顾老师多,而中间的三年也都同时失联了,怎么都没想到顾老师会突然想起我。
郭院告诉我,昆五班明年就要毕业了,所以想排一出新编大戏。考虑到这么多美丽的花朵同时盛开,年龄相近,太适合来一出姹紫嫣红的《红楼梦》了,现成的金陵十二钗么!于是顾老师就提议由我来担任这部原创剧目的编剧,而如今的郭院曾经的郭团因为有上次合作,也是立刻应允了。
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昆曲戏剧节,第一次那样大量地看昆曲现场。晚上看戏,白天开会,在郭院的主持下、在顾兆琳老师和唐葆祥老师的帮助下,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剧本大纲的讨论会,将场次和主要情节先确定下来。
我最激动的就是:要做一部怎样的《红楼梦》?
关于《红楼梦》的戏曲影视改编不计其数,大多数都是依据120回的高鹗续本,也就是“伪全本”续作。最经典的戏曲改编是徐玉兰和王文娟的越剧版红楼,已经深入人心,再戏盲的人也会张嘴来一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珠玉当前,再改编还有意义吗?
我是个三脚猫的编剧,能有机会成为这部戏的主创,最大优势除了诗词功底之外,无非是因为我同时是一个红学研究者,已经出过七八部相关专著,而且重新续写了红楼结局。
那么,我们是否敢于挑战一下,排一部西岭雪续写结局的新红楼呢?
郭宇院长拍板:当然可以!如果学校都不敢尝新,还有谁来打破约定俗成?更何况约定俗成的结局本来就被认定是伪作!
这样的勇气和魄力让我敬重,这样的信任更令我感恩戴德。
在苏州,顾老师每天带着我看戏,利用每一场戏的空当给我讲解戏曲小常识,恨不得将他所知一下子塞进我的脑子中。
他的期待那样殷切,我不得不一遍遍向老师保证:我一定会好好努力,写好这部戏!
回到西安后,过了一个多月,再次接到顾老师电话,没有提编剧的事,却问我愿不愿意参加剧协办的戏剧编剧高级研修班,系统学习一下编剧知识。
那正值我的人生间隔年,因为觉得纸媒已是夕阳产业,下定决心辞去了任职十年的杂志主编工作,正打算寻找下一个目标。
接到老师的电话有点懵,即使我想改行做编剧吧,也没想过要做一个小众的戏曲编剧,这种时候抛家舍业地跑到上海去学习,而且还不清楚要学什么,到底是有些犹豫的。
可是顾老师兴致勃勃地鼓动说:我向学校申请过了,你这种情况来学习的话,可以考虑减免学费的。
因为老师语气中的热切和认真,我硬是没有勇气说出拒绝的话,只委婉地说目前没了工作也就没了收入,还有两家老人要负担,不太有勇气再做全职学生。
还有一句话没说出口:上海的消费多高呀,衣食住行样样是钱,哪里是我这无业游民负担得起的?
就这样,我绕了半天圈子,虽然没敢明确地说“不去”,但也坚决不说“去”。
没想到过了两天顾老师又来电话了,说他与师母沿着延安西路走了两三遍,终于在上海戏剧学院附近给我找到了合适的宾馆,价格谈到了每天150元,对于2012年的上海来说已经很便宜了。
这下子,我再也说不出拒绝的话了。
其实从内心深处,我还是不太想去,每天150元的房费也是不菲的支出啊,况且还有一日三餐和交际应酬。但是老师的热情让我觉得:再不上进就有点给脸不要脸了。
我只好乖乖地说:老师,我会好好学的!
飞抵上海那一天,顾老师和师母一起在酒店等我,陪我安置好后,又一起陪着我去上戏报到。
负责签到的老师见状忍不住笑了:这是送女儿来上學吗?
我心中也是温泉涌动,要知道,当年上大学我也是一个人去学校报到的呀。这样的温暖待遇,此生还没享受过呢!
叁
就这样我开始正式学习编剧知识,间中得闲便大量看戏,遇上昆五班有演出,顾老师也会特地通知我。
每次与顾老师一同看戏,都是我在昆曲学堂里珍贵的一课。老师会指着台上告诉我什么是戏剧的“下场三回头”,什么是“无丑不成戏”,什么是“叫起”,什么是“尾声”……
这些知识,不仅仅用于昆曲,更在我后来为其他剧种创作剧本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我把杜丽娘的思春用到了我编剧的舞剧《君生我未生》的相思,把“下场三回头”的桥段移到了秦腔《再续红梅缘》,每一次创作,都让我更加感念顾老师。
若不是顾老师的知遇与提携,鼓励与坚持,我压根就不会走进编剧这个行当,也就不是今天这个我。
越和老师接触,越走近昆五班,就越对老师的儒雅认真衷心敬佩。他对自己所从事的昆曲事业的深沉热爱,对昆五班学生的无限宠溺,是洋溢在他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唱腔中的。让我甚至觉得,如果血流会有声音,那么顾老师的血液都在唱昆曲。
根本昆五班这个“中国戏曲教育史上第一个昆曲本科班”,就是在顾老师的努力下一手促成的。
因为这样,我给昆五班的学生取了个绰号叫作 “小熊猫”。顾老师非常开心,逢人便宣传这句广告词,以至这个说法不胫而走,后来竟然成了圈中的通称。
我曾在网上看到记者采访的一个小故事:几个昆五班的学生趁暑假找“岳熊猫”(岳美缇老师)组团补课。顾老师听说后,私掏腰包给了他们一千元钱作为吃饭零花用。学生说:“根本不应该是他给我们的,可是他就这么给了。”
记者对这个故事感慨至深,而我是非常相信的。因为对顾老师来说,只要肯爱昆曲,学昆曲,就是最大的功臣。
与其说这一千元是给学生的“午餐补助”,不如说是奖励他们主动学习的“助学金”。
因为他对我这个“老学生”就是这样。
在上戏学习期间,我曾抱怨过上海的消费太贵了,每十天交一次房费,一日三餐要省着花,变天了没衣裳,是从西安寄过来还是买新的又要思忖半天,尤其是红楼剧本迟迟不见签约,而我应另一位著名作家邀请合作的剧本又被白白当了枪手,更让我的心情跌到谷底。
对一个没有收入也不知前途的人来说,最大的压力不是钱而是前途。因此有一天我忍不住半开玩笑地对顾老师叹息:“真是每天打开门就要钱啊。”
结果顾老师对我说,他已经从他的基金会里申请了六千元作为我的助学金,这就解决了一半的房租。
把钱交给我的时候,老师有点担心地说:“你会不会把这钱花完,不等结业就跑了?”
我失笑。说实话还真打过半路逃学的主意,但是收了这钱,还真是跑不掉了。
到了《宝黛红楼》剧本正式签约的那一天,我拿到订金的第一时间,立刻给顾老师发短信,想请老师吃个饭以庆祝。
老师没有推脱,痛快地说那就订“上海一号”吧,比较有意义。
那天,老师还特地打上了领巾,标准的上海老克拉,让我愈发感受到这顿饭的仪式感。
为了确保这部新戏“够昆曲”,我们决定采用最笨最保险的创作方法:先是在各位老师的审核下确定分幕创作大纲,然后我以长短句的方式将剧本唱段初步完成,在层层审核通过后,再由顾老师根据我写好的对白和唱词的内容、情绪来决定唱段和曲牌,最后我再按照曲牌一一重新填词,这才算是完成剧本初稿。
在上海剧协和编剧班指导老师的七次开会讨论后,剧本经过十几稿修改终于初步审定。顾老师完成了唱腔设计,拿着剧本一支支曲子打着拍子唱给我听。
我太喜欢听顾老师“拍曲”了,当老师目光凝定,声调深沉,手势轻拍,轻轻喊一声“呀——”,然后低沉婉转地唱起来时,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
有时我会打断老师:“这一段的感觉不是我要的。老师,宝玉哭灵这段应该分几个层次,他先是大悲大痛,然后会沉淀下来,停一下茫然四顾,再接着起唱,要沉一点,慢一点,伤一点……”
老师微微颔首,沉思片刻,轻轻一拍再次唱起:“昏惨惨似灯将尽,忽喇喇似大厦倾,看尽了沧桑光景,才知晓人情冷似冰……”
仿佛有风从远处袭来,我觉得整个脊背都凉了一下,不由打了个寒颤。
当这部戏在上戏大剧院正式演出时,我激动得整晚没睡。
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天是9月30日,因为是张爱玲的生日。
张爱玲说过人生三大憾事是“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梦未完”。今天,我把《红楼梦》续完了,并且搬上了昆曲舞台,在张爱玲的生辰,在上海演出,这是多么圆满的日子!
然而,因为新戏的结尾是西岭雪式结局,也因为我是个初闯上海的圈外人,这使得昆曲圈中一些自恃老牌资格但是从没有过原创作品的昆曲编剧,以及网上几个以批评为人生最高目标的戏迷领袖们很不以为然,想尽各种说辞对我进行人身攻击,说我完全不懂曲牌,说昆曲根本不是这个唱法,甚至说女编剧就是吃得开,还有各种更难听的充满了天马行空的猜测臆想杜撰……
我看得很难过也很生气,且不去讨论关于红楼结局我是否更有资格讨论,也不说这曲词情节合不合乎大众口味,只说唱腔曲牌完全不是昆曲,这未免有点欲加之罪了。要知道,曲牌可不是我定的,唱腔更不是我设计,怎么唱怎么演那是导演和演员的事,与编剧何干?更何况顾老师是昆曲范例的编订者,如果顾老师设计的曲牌和唱腔都不叫昆曲,那請问昆曲是什么?
最开始我还沉得住气,想着反正我不在圈内,不领工资,不评职称,谁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吧。但是后来网上的话越来越难听,还把几位帮助肯定过我的恩师都拉下水来展开臆测……
我终于忍不住开始据理力争,但是网民的习惯是不理还好,越理越兴奋。不做事的人,最害怕就是看到别人做事,恨不得把所有人都拉低到和他们一样懒惰无能才算平衡。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天在某次演出中,顾老师看到某位在网上蹦跶得最凶的“戏迷领袖”也在座,便直接把他请到剧场外严肃地问:你攻击的西岭雪的那些话,有一句是有根据的吗?你了解她吗?
这是顾老师再一次于四面楚歌中挺身而出,毫不避忌地维护我。
有人知道的苦便不算苦。因为老师的正义直言,之后不管键盘侠们再说什么,我都不会在意了。
肆
一万句谢谢也不足以表达我心中的感恩,所以我曾主动提出,想为顾老师写一部人物传记,用老师的经历为线索,织引出上海近代缩影尤其是上海昆曲人的命运。
这个想法让我和老师同时兴奋起来。
因为顾老师是上海戏曲学校的第一批昆曲学生,俗称“昆大班”。那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俞振飞校长组建学校,而由俞大师口传身授的第一批弟子,如今个个年过古稀,堪称艺术界的“大熊猫”。
顾老师最初是跟着俞振飞学小生的,但是因为个子越蹿越高,女演员不好配戏,便转了老生。后来俞先生发现他在作曲上蛮有灵性,便建议他多往声腔设计发展,并将平生本领倾囊相授。
目前,中国昆曲界的权威作品《昆曲精编教材300种》《昆曲曲牌及套数范例集》都是由顾老师主编或参与编订的,几乎可以说,顾老师的认知,便代表了中国昆曲声腔的认知。
去年,顾老师更将平生心得结集出版为《顾兆琳昆曲唱念示范》,为后来者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但是扉页上却赫然打着:俞振飞原著,顾兆琳口述。
这便是顾老师,谦逊之至,诚敬之至。君子如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我曾积极联系了出版社编辑,确定了关于顾老师传记的选题。
但是准备充足提笔待发时,顾老师却退却了。
他说,当他开始整理旧照片和资料时,忽然发现最深沉最真实最痛切的故事都是不能对人说的,那些在过去吃过的苦,那些在挣扎向上中不为人知的辛酸,那些在“文革”中的压抑与苦闷,或是因为顾忌亲人,或是怕伤到了同行,真个是“不如意事常八九,能语人言无二三”。
这样一轮搜剔下来,这部传记不写也罢。
我有一点小伤心,因为已经做了太多准备工作,包括上海解放前的生活环境和近五十年的昆曲发展史,如今听说白做了,未免失落。
有朋友劝我不如为另外的昆曲人做传,因为这时候已经相识了很多熊猫级的昆曲大师,他们的生活背景和经历其实都差不多。但是那样做,让我觉得似乎背叛了顾老师似的,便把这个念头放下了。
也就因为这种放下,后来当我说要写一篇文章来记住顾老师对我的提携时,每每提笔就有一种委屈,便年复一年地耽搁下来,竟然一晃眼就是十年。
去年老师身体不适,去了澳大利亚师姐处疗养。我发去祝福红包,老师回了张出院照片,看上去还是神清气爽优雅斯文的样子。知道老师康复,我兴奋地说:应该开瓶红酒庆祝。
到了年底,老师突然提起:我很看重你的文章,你好像说要写一篇的是吗?
我说:会写的。
但是端坐到电脑前,却又滞住了。人物稿最是难写,没有感觉硬要回忆,很容易写成流水账。尤其在老师病中写这种回忆文章,总觉得好像不大吉利,便又搁笔了。
上个月新茶上市,我想给老师和师母寄点手信,却发现不知道老师喜欢喝什么茶。微信询问,顾老师回:我在墨尔本吃中药,很少喝茶,师母也只喝白开水。其实我还是蛮看重你答应为我写的那篇文章。
我汗颜,这次真的下决心要尽快动笔。可是正值我的新书《诗说唐朝》和《西岭雪一回一回解红楼》上市,宣传活动一场接着一场,光是各种不同活动的讲稿和选题文都做不完,自是静不下心来写篇回忆文章。
好容易完成了首轮宣传,已是头昏脑涨,于是立刻报了个欧洲旅游团便出国了,只为来西班牙散散心,让自己从名利的浮躁中沉静下来。
坐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前的台阶上,看着有轨电车从城市中心穿过,旁边一辆古老马车哒哒地奔驰着,这上帝与人类的通讯台,原始与科技的交集处,怀旧与浮华的平行线,一切都显得梦幻而不真实。
便在这时收到了顾师姐的微信。
我的眼泪流下来,努力仰起头想让它倒流。我不是基督徒,但是我们顶的是同一片天空,塞维利亚大教堂是全世界最大的哥特式教堂,那么在这里祈祷,是否可以离上帝更近?
我祈祷老师尽快康复,想写好一篇人物志,总还是要沉下心来做些认真采访的。
我知道这篇仓促草就的文章老师一定不满意,等您回来,我们还在上海一号相会,等您给我讲讲老上海的故事,让我认真完成这篇人物志,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