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缇飞 彭敦运
校本培训是慢工,虽然有目标指引,但培训的过程是“精心设计的互动过程”,甚至比结果还重要。它不仅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更是一种教育,一种用“前喻”“同喻”和“后喻”相互引领、促进教师队伍进行雁行式发展的创新性教育。
我们学校现有3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约2200人,在职在岗教师87人。其中50岁以上占45%,返聘的退休教师7人,另外,还有自聘的大学生和合同制教师18人。不言而喻,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虽然老教师都比较敬业,可他们的知识结构老化、求新思维不多的确是不争的事实。青年教师虽然有热情,可是他们的经验不足又无法迅速改版升级。然而,学校需要素质过硬的教师,社会呼唤高质量的教育,这些都倒逼我们不得不进行顶层设计,不得不依托互联网,不得不走进教学研究实体,进行校本培训。
培训之前,我们通过计算机对问卷调查和自我诊断取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出教师发展目标的“均态”,也了解到了他们的“最高标准”和“最低要求”。这三个虽然模糊但却极为有用的目标参数,为我们制订系统的培训计划立起了标杆。
校本培训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其过程类似螺旋状上升的同心圆。这个“圆心”就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个螺旋状就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校本培训的“最高标准”是梦,“最低要求”是兜底,每年递增的“均态水平”是我们永远不放弃的量化希冀。
依据这一理念,我们集中研讨,选择合适的校本培训主题,并逐次在网上发布,作为校本研修的“切入口”,校长自觉领衔做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教务处、德育处交替主研,骨干教师依次充当领头雁,形成校本培训的合力,带领“雁行”奋力前飞。
之所以说它是雁行,是因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类似于大雁的迁徙。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总体计划,而且需要考虑每个教师的实际,既要关照教龄、职称,也要给不同教师自我发展的空间。只有重视教师成功的感受,才能不断推动教师學习,引领教师发展,使其享受培训、享受教育。培训中,我们发现一位青年教师把培训所得制作成“发展快闪”和“成果抖音”,这是一种创新,一种奇思妙想。他将这种短视频社交软件,从单纯的“音乐”创意异化成了“培训”创意的做法,无疑是一种成功的整合,是“互联网+校本培训”的一种“微进步”。
其实,教师队伍成长的过程,也是聚沙成塔的过程。
怎样将每一次的培训这种“沙粒”与大目标“塔”挂起钩来呢?我们采用了“天—周—月—期”螺旋式渐进的模式稳步推进。通过反复实践,我们发现,真功夫必须下在第一个环节即“天”上,聚沙成塔其实就是“聚天成期”。
所谓“天”,就是抓紧每“天”的火线培训。
新进教师,因为缺乏教学经验,所以备课都非常认真,他们对教学设计想了又想,写了又写,可是,到上课时却又常常“晕备”了,“设计”与“实施”往往脱节。怎么办?我们的“火线”培训策略,重点就是抓住“防脱”不放。
怎样针对“防脱”展开“每天一训”?我们的做法是“三点一晒”。“三点”就是徒弟(新进教师)学一点、师父(骨干教师)盯一点、培训导师评一点,而所有的“一点”都在校园网上晒出来。
为了“三点一晒”不走过场,有趣味,我们鼓励徒弟晒“学点”时除了文字,还要附上图片甚至短视频;师父晒“盯点”时除了文字,还要有声音,以传导文字难以表达的语气;培训导师晒“评点”时不仅要就事论事,还必须予以理论点拨。这是一项极为细致的劳动,尤其是培训导师的工作。所以,我们的校本培训,在校内外聘请了很多导师,每位导师负责一块。通过主题分类,通过计算机的自积累,如今我们的校本培训资源库已经存储了大量来自“火线”的资料。就是这些数据,铺就了一条新进教师的成长之路。回望这条不太长的改版升级路,许多人感慨地说:“这虽然只是新进教师们走过的路,但却洒满了一群教育人的心血,开满了所有参与培训的人的心花。”这就是新背景下的校本培训,这就是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校园文化。
有了这种新型培训文化,我们增强了自信,再也没有解答不了的教育难题。
为了巩固在“天”上取得的成果,我们又用“周”来锦上添花。“周”就是每周四下午,学校利用两节课,聚集青年教师展开专题研修,不仅允许他们“纸上谈兵”,虚拟教育教学,而且让他们“沙场推演”,拷问所选择的策略、路径、技术与艺术。仅上一学年,我们就从粉笔字、经典诵读、口风琴、简笔画等十多个专题入手,引导受训者从业外走进业内,从陌生逐渐变成内行。我们发现,师徒结对、专题讲座、微格教研、上汇报课、同伴互助在“周训”中最受欢迎,因为它们不仅提升了新进教师的职业素养,而且刺激了不少熟练教师改版升级,使许多熟练教师包括骨干教师在内发现自己一些地方技不如人,从而产生再次学习、再次成长的需要。
“周”还包括每周五下午四点开始的全体教师的研修活动。这次研修的形式就是“论”与“谈”构成的论坛。经过连续几年的接龙培训,我们的论坛已经从当初的“领导专讲”变成了今天的“教师主场”,从当初的“学校安排”演化成今天的“个人承办”,从当初的“指定演员”发展到今天的“毛遂自荐”……仅仅上一学期,就有由信息组承办的电子技术篇“我的动感影集”、五年级数学组承办的“说说我们的能人”、四年级班主任团队承办的班级智慧篇“打扫教室”、六年级语文组承办的人文素养篇“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等论坛,与信息技术整合,使三小的论坛百花盛开。
校本培训的第三个手段,就是驾驭“月”,即每月一次主题研修,以启智聚力。每个月我们都有自己的研修主题,如“提高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新课导入专题研究”“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
最后需要掌控的就是“期”。
每个学期,学校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撑,必把“网上”当赛场,完成几项固定的赛事,赛事中必须展示培训的收益。这些赛事包括开学初的“课内比教学”,贯穿整个学期的“信息化作品征集”,每个期末的固定作业——每位教师读一本书,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以及每个学期必不可少的教育征文竞赛。
“互联网+校本培训”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培训之乐,享受到了教育之乐。我们体会到,聚沙成塔,准确地说,聚“天”成“期”的校本培训,帮助我们创造了一个让教师不断被激励、不断被感动的环境,让他们有了成长的平台,有了发展的空间,有了为教育献身的激情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