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本真的体育教学:一种现象学的视角

2019-10-08 14:29吉海燕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9期
关键词:视角现象学本真

吉海燕

[摘 要]从现象学视角来看,体育教学就是师生、生生的真实相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用面向事物本真的现象学态度来研究学生、体育和教学,回归学生体育生命实践活动;从学生的兴趣点、能力点和发展点出发,实现体育教学与学生经验的沟通,与学生学练水平的相通,与学生体育学习目标的融通,不断丰富、拓展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体育教学;本真;现象学;视角

[中图分类号] G623.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7-0045-02

基于现象学视角,体育教学就是师生、生生的真实相遇,即体育课堂是师生、生生相遇的场域。如果师生、生生只是共同在场(操场)而没有相遇,那么本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就没有发生。换言之,本真的体育教学诞生于师生、生生的真实相遇。那么,什么是真实的相遇?从现象学视角来看,相遇意味着师生、生生从“体”出发,体现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从“育”出发,体现体育教学的教育性。因此,体育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开展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回归事情本身:体育教学的现象学态度

1.学生:一种新的可能性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每一节课都抱有新的期待,寄寓着新的希望,因此教师必须用发展、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但是,有些教师对学生抱有成见,认为学生这个项目现在做不好,就永远做不好。甚至,有些教师会产生“晕轮效应”,认为学生这个项目做不好,其他项目也做不好。与学生相遇,首先意味着教师必须秉持一种现象学态度——悬置,即悬置起教师的成见,使每一次体育教学都回归到与学生相遇的实事本身,以一种陌生化的态度来看待学生,对学生寄寓“皮格马利翁效应”意义上的期待。如此,在教师的不断鼓励下,学生才能积极开掘体育学练潜质,对自我进行突破。正如现象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说的:“何谓儿童?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人。”

2.体育:一门舒展生命的学科

什么是体育?毛主席说得好:“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基于现象学视角,体育学科就是舒展学生身体、心理、生命的学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对体育存在不少认识误区:认为体育就是竞技,总是人为地拔高体育教学要求,人为地增设体育活动项目,人为地提高体育达标标准,殊不知,这实为拔苗助长;认为体育就是游戏,课堂上让学生自由地做游戏,导致体育学练沦为“放羊”。直面体育教学本身,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体育学练,舒展身体,增强体魄,提升体技,增进体能,使体育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本质力量的解放与舒展。

3.活动:学生智慧的体育学习方式

体育教学是一种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方式。这种活动,不仅包括学生的肢体性活动,还包括学生的心理性活动。同时,体育教学是以个体身体活动的动作技术体系为主的内容结构,带有明显的实践性。由于每个学生的学情各不相同,因此教师不能以体育动作的绝对标准要求学生,应容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各自对动作进行个性领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体育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教师不应“为了技术而技术”要求学生,如此会遭遇学生的无声反抗。体育活动,应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展现魅力,应当充分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二、回归生命实践:体育教学的现象学路径

体育教学的路径要从体育的原点出发。体育教学应致力于发展学生体能,提升学生体技,增进学生体健;要实现与学生经验的沟通,与学生体育学练水平的相通,与学生体育学习目标的融通,从而丰富、拓展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

1.把握兴趣点,实现体育教学与学生经验的沟通

好的体育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对某一个动作“知其然”,更能让学生对某一个动作“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实现体育教学与學生经验的沟通。只有与学生的经验沟通,教师才能促进学生对体育动作的理解。如教学《足球正脚背运球》时,一些教师总是按照学科固化的程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在“原地绕足球跑”“踩球”“脚间拨球”等活动中失去兴趣。笔者发现,在课间进行拍皮球比赛时,学生兴致盎然。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将机械的、重复的、单一的“原地学练运球”改为“运球比快”游戏、“运球比稳”游戏、“运球比慢”游戏、“运球+传球”游戏等。由于教师链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把握了学生的兴趣点,学生学练的热情高涨,学练效果非常好,球感悄然而生。

2.把握能力点,实现体育教学与学生水平的相通

学生的学练水平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基于现象学视角,体育教学要面向学生,尤其要关照学生的体育学练水平。为此,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能力点,基于学生已有的学练水平,面向具体的学生进行教学。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体育教学应当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如教学《跨越式跳高》时,一些教师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这容易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从现象学视角来看,笔者认为教师应先行展开学情调查,然后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情进行“私人订制”。如此,才能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运用“进门槛效用”,在学生达到同一个学练水平后,再适度调高标准,让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暗示,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体验能不断地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练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增强自信心。

3.把握发展点,实现体育教学与学生目标的融通

目标是体育教学的杠杆,也是学生体育学练的动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练水平,制定适当的学练目标,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由“现实发展水平”迈向“可能发展水平”。只有把握学生的发展点,教师才能充分拓展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如教学《立定跳远》时,笔者依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对照学生的学练目标,潜心研究学生的学练方法。跳远,关键在于跳,而跳得远不远与诸多因素有关,如有没有预习摆、上下肢是否协调配合、起跳蹬地是否有力、腾空有没有充分展体等。为此,除了让学生做拉伸肌肉、关节的准备动作外,笔者创新教学方式,借用体操垫子,摆成“∧_”型,让学生比一比谁跳得高;将体操垫子摆成“”和“”型,让学生比一比谁跳得高且远;将体操垫子摆成“_∧”型,看一看学生收腹、举腿是否到位。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不再机械、盲目地操练,而是在动作分解、目标分解的基础上,不断达成动态发展的目标。

生命是现象学视角下体育教学的原点和归宿。基于现象学视角,教师既要凸显“体”的技术,又要展现“育”的价值,把握学生体育学练的兴趣点、能力点和发展点,让体育教学回归学生、回归生活。因此,教师要用学生的生活启发,用体育的技术提升,用教学的手段助推,不断发掘体育学科的育人资源,让体育教学回归本真。

[ 参 考 文 献 ]

[1] 陈秀红,何晓明.民间体育游戏开发与运用的探讨[J].基础教育课程,2017(06).

[2] 王秋香.注重养成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J].体卫艺教育,2007(01).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视角现象学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真实世界的寓言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