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日力格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越来越迫切,对当下的教育形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而在这个变化过程中,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造性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有限,如果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去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笔者尝试利用微课弥补课堂空缺,让学生足不出户,促进有效学习,提高教育质量。本文将以初中数学为例,谈论“微视频与传统课堂模式整合教学新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教育改革带来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微视频;传统教学模式;整合;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9)08B-0029-04
近几年“教育现代化”一词频频出现在各大会议中,成为新时代的宠儿。教育现代化的真正含义在于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提升教育思想观念,改进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响应教育现代化义不容辞。
笔者利用微课重构课程,构建融合网络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的混合式教与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释放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信心”和 “创造潜能”。微视频教学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起到了辅助和引导作用,而非替代。微视频教学的初衷不在于将传统的课堂搬到线上,而是将这种网络技术作为传统课堂的补充。将有限的时间无限化,使45分钟的课堂得到延伸;将有限的资源无限化,使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对一”的辅导教师。
一、课前课——在线预习、课内生成
(一) “课前课——在线预习、课内生成”,为教师争取到了更多的时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会将课程伊始的5~10分钟“让”给学生预习、看资料,花费大量时间才使学生进入角色。而“课前课”则将这一环节移到至前一天晚上的数学作业中,第二天上课时,学生进入角色已经有很长时间了,对新知识学生也已经有了初步的见解。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点可以由对新知识的导入与传授变为对新知识的辨析与强化,让学生的思维高度从概念性理解变为关系型理解。
(二)“课前课——在线预习、课内生成”,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有序进行需要学生在前一天探究新知、观看视频、理解新知,对于学生的自主性有很高的要求。这一点相较于传统课堂模式有很大的风险性和挑战性。为了第二天能够顺利地完成课堂学习,学生必须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在课前认真思考、理解新知识,让自己“被迫”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为之后的学习铺路。
(三)“课前课——在线预习、课内生成”,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传统授课模式极有可能变为老师的一言堂,由于学生对于新知识没有任何了解,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往往无法达到自己预期效果,容易“冷场”,学生在课堂的反应也不会多元化,更多的是听老师的讲解。而如果学生对知识已经有了自己的一番见解,那么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就会活跃起来,所有学生能够“动”起来、“忙”起来,听取其他同学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自己的不同之处,集思广益,合作共赢。
[案例]
本节课是笔者利用“课前课——在线预习、课内生成”的模式对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第8节《完全平方公式》进行教学。
六、思考:完全平方公式与之前的平方差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设計意图:体会两个乘法公式之间的区别,整理思路,以免感到混乱。
二、课中课——重点集萃、画龙点睛
微视频言简意赅,能够很好地将一个知识点在短时间内完整地提现出来,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好地促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微视频嵌套有很多种方式,利用起来也非常自由。
[案例]
本节课是笔者利用“课中课——重点集萃、画龙点睛”的模式对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第5节《数据的波动程度》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有删节)
片段1
师:如图是甲乙两人在一次射击比赛中击中靶的情况(击中靶心的圆面为10环,靶中各数字表示该数所在圆环被击中所得环数),每人射击了6次。
请你用列表法将他俩的射击成绩统计出来。
请你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对他俩的这次射击情况进行比较说明,如果你是教练你会选派谁去参加比赛?
生1:
甲 1 1 9 9 8 80 0
乙 1 1 9 9 8 70 0
生2: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角度分析,甲、乙平均分均为9分;甲、乙的中位数均为9分;乙的众数为9分,甲没有众数。
生3:如果我是教练,我会选择甲,因为乙有一个最低分7分,太低了,而甲的都挺高的。
生4:如果我是教练,我会选择乙,虽然乙有一个7分,但是他10环的次数和甲的一样,9环还比甲的多一次。
设计意图:此时学生对于数据的分析只学习了三种方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给出这个例子是想让孩子们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并且无法说清谁对谁错。这时引入新知识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片段2: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是参赛名额只有一个,我们必须要从甲、乙两人中选择其中一个参加比赛。很显然,大家利用了所有的办法仍然不分伯仲,我们急需一个新的衡量方式。
播放视频:此处播放的视频,是笔者在课前根据本课需要准备和录制的。视频中提出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的办法——方差,从稳定性的角度去衡量一组数据状况。视频中简单讲述了如何得到方差公式的过程。
片段3: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体现出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
生5:七年级时学习过“极差”,一组数据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师:“极差”既然可以体现数据的稳定性了,还要“方差”做什么呢?利用极差说明以下两组数据的波动程度0,1,1,1,1,1,1,1,1,10;0,9,0,9,0,9,0,9,0,9
生6:第一组数据的极差为10,第二组数据的极差为9,所以第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更大,但是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
师:所以“极差”好像也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靠谱
师:那么你们现在回头看看刚开始时的问题,如果你是教练,你会派谁去参加比赛呢?
生7:甲的方差为2/3,乙的方差为1,成绩相等,但甲的成绩更稳定,派甲去参加比赛。
分析:笔者在本节课的中段嵌入微视频,利用有趣的图文示例为孩子们答疑解惑,说明方差的来龙去脉。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并非重点内容,但学生需要知道大概情况,以便于理解方差公式的含义,所以此时利用微视频对方差公式的得出进行略微的讲解既不会过于浪费时间又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课后课——拓展延伸、提高认知
(一) “课后课——拓展延伸、提高认知”,体现课堂上需要再次审视的重点内容
以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为例。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发现学生往往只重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判定定理,中位线定理的内容以及应用而不重视证明过程,而在知识的应用过程中的证明方法其实都来源于教学过程所用到的证明思路,如果学生对知识的“来龙”一清二楚,何愁不知道“去脉”呢!所以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所以笔者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布了证明性质、判定定理的微课,其中包含了课本上的证明方法,以及一些其他的证明思路,扩充知识面。让学生在课后继续观看。
(二)“课后课——拓展延伸、提高认知”,解决在校遗留问题
笔者在2018年期中期末测试前做出近三年来的考试真题难题解析,例:实验教育集团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数学测试难题讲解微课;实验教育集团2014—2015第二学期期中数学测试难题讲解微课;实验教育集团2013—2014第二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难题讲解微课,观看次数都达到了400次以上,还有一些同学留言说到:“格格老师,能否在期末考试前也出这样一系列的真题讲解?”可见,学生对于历年真题的讲解有相当大的需求。而微课却恰恰满足了他们。
(三)“课后课——拓展延伸、提高认知”,避免假期作业沦为“鸡肋”的尴尬
不论是假期作业还是平时作业,都有“作业”一词,就意味着要检查、要批改、要讲评、要反馈。但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差甚远。学生敷衍家长、老师,不是龙飞凤舞的胡编乱造就是小猿搜题作业帮,认认真真保质保量完成的人少之又少。而老师们等到开学后收假期作业,也没有精力批改,更不可能花费大量课上的时间讲解难题,而开学之后孩子们在接受新知识的压力下也无法抽出时间整理假期作业中的错题。久而久之假期作业沦为“鸡肋”,不能不留但又不知道该留什么。学校方面检查老师们对假期作业的批改情况也是流于形式,既无时效性也无实际意义。在新教育技术背景下,我们完全有能力去改变这一现状,但前提是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应该积极创新、刻苦钻研。
[案例]
本章内容是笔者利用微视频的模式对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第十六章《二次根式》进行教学。
学生观看新授课 → 做相应的练习题后对答案 → 微信群里反馈错题 → 教师根据错题情况制作习题课视频 → 学生观看习题课后整理错题 → 观看下一节新授课。
如此循环往复,对一整章的内容自觉进行预习→学习→复习。将内容全部整理在量身定做的《微课学习笔记》上。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差异,要先对学生进行用微课学习新知识的策略和方法, 帮助学生寻找到最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在微课的引导下把核心学习过程还给学生。笔者认为这样的假期作业是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学生既不会因为那一本本厚厚的假期作业练习册而犯愁,也不会把假期作业当作一种压力来完成,反而在寒暑假期间学习下一学期的新知识,充满了新鲜感,老师也能够随时监控,不会再因为开学后“堆成山”的作业感到头疼,假期作业变得“有名有实”。
总之,微视频的出现给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多种可能性。学生掌握知识、增长技能、体会过程都需要时间,基础差的学生甚至需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的时间和过程。
所以,课前、课中、课后安排微视频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45分钟的传统课堂与5~10分钟的微视频对接,在校面对面教与学,与微视频学习互应,依据个人情况自由调整,从而解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仅仅5~10分钟的微视频对内化知识较慢的同学创造了反复“听老师讲课”的机会, “微视频与传统课堂模式整合教学新模式”对义务教育非选拔性教育很有帮助,是对基础性教学的“负责”,更是对十九大提出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最好的诠释。
参考文献:
[1]王强.微课程在高中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7,(3).
[2]潘建明.聚焦現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自觉数学课堂[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3]吴舒洁.微课的定位及其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