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芳
【摘 要】作为直接的道德教学,德育课程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微乎其微。正是碍于这一无法解决的困局,很多国家回避开设直接的德育课程,采取“间接德育”的策略,将德育融入各类课程之中,使之成为间接和隐含的因素。这样做确实有一定的好处,一方面回避了直接的道德灌输,另一方面又使道德学习与课程结合起来,有利于发挥课程的德育作用。
【关键词】学科教学;德育渗透;道德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82-01
《道德与法治》学科,从字面上就知道它与德育教育息息相关。但这种德育教育是要在日常学科教学中,才能体现出来的,离开了学科教学,它也就没有生存的依靠了。
一、德育渗透道法学科,恢复德育自身魅力
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从“品德”知道它带有德育性质,但“生活”两字似乎与德育有点对立。2011新课标表明:这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活动课程,承载的是以儿童生活德育论为核心的新理论,它带来了小学德育教育巨大的改变。
《道德与法治》是用三条轴: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和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方面组成了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了本学科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例如一年级下册“我爱我家”这一单元,是以“家庭生活“为核心,以“情感”为线索,逐层展开,逐步深入,引导学生了解家庭,感受亲情,学习沟通,学会负责。其中“家人的爱”,主要是针对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享尽了亲人、社会的关爱,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的现象,以”爱心行动“为主题,从不同层面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学生学会爱,乐于爱,不仅爱人,还要去爱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地成长。
“品德与生活”课在有些地方时有时无,可有可无。有言论说: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只有两个学年,但它肩负着引导“幼小衔接”和小学低年级向中高年级过渡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本课程的宗旨是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是我们须臾不能忘记的,因为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我们只所以偶尔回归生活的基本理念,目的就是在于恢复德育课程的魅力,用课程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
二、德育融入品社学科,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品德与社会》课标2015中强调:“品社”课已不同于传统的“思品”,进而要体现“品社”课程特有的德育价值,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都直接指向学校德育教育,此时,我们就要有机地将其融入“品社”学科的教學中,这也是“品社”学科时代性的表现。
热爱祖国的教育是《品德与社会》学科所要承担的任务。例如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中的“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单元,在历史的、地理的、文化的、社会的多种场景下,爱祖国教育就融入学科中了,在学科教学因素的影响、熏陶下,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教育。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品德教育的第一问。“品社”学科的回答是培养有良好品德的公民。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这就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学科中,并体现学科德育课程的一体化。“品社”学科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新型综合课程,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就要立足于学生生活本身,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发现他们生活的独特价值,与生活世界中良好品德形成相融通。我们放弃“知识是基础”的传统课程观,是因为“品社”是非学科课程。更重要的是“有知识”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品德。
三、学科凸现德育魅力,德育彰显学科地位
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当然是学校工作的首位,而占学校工作大部分时间的学科课堂教学,正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要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比较充分地体现“道德”课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特征,凸现出德育的魅力,让每一个学生在文化知识与思想教育中更好地结合。在学科教学中凸现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要提高凸现的自觉性,把握凸现的可行性,注重凸现的反复性。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道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脱离了社会生活的道德没有意义,剔除了道德也不存在有意义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不能删除“社会”“生活”只讲道德教育。我们要在《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中彰显德育课程的地位。如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强调的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参与中学、在探究中悟、在沟通中会、在交流中思,强调的是基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形成有效的对话,在对话中增进了解和理解,在互动中产生问题意识,进而发展他们多样的实践能力,培养基本的创新精神。再如评什么、怎样评的问题,强调评价应促使学生产生多样的看法,教学应去激发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想法。
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应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自然地进行。恰当处理文化知识和德育融入的关系。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德育资源,把育人目标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方法与习惯,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努力体现并不断拓展具有学科特色的育人内容。
德育功能的渗透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循序渐进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法制、国情、生命、心理健康等基本内容的教育。在发展道德认知的同时,特别要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帮助解决学生学习生活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用道德、真理的力量和魅力启迪、感染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开展八礼四仪活动,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于漪老师曾说,教师的道德情操重点要体现在以德施教、以情育人上,有了情和德相互交融,教育才能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负责。
参考文献
[1]《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
[3]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2017版.
[3]《德育》课程标准(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