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平
摘要: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伴随着整个影视业的肇始与勃兴。其中,四川作家的作品改编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位置。本文通过对四川当代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传播现状以及传播效果的爬梳与探析,试图找寻一条提升四川当代文学影视改编影响力的路径。在文学的影视改编这一繁盛的场域中,四川当代文学创作理应承担起全新的职责,启发一种新的影视表达方式,书写四川形象、四川文化、四川身份,这既是对四川微观细节的把握,更是对宏观整体的传扬。
关键词:四川当代文学;影视改编;传播
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伴随着影视剧的整个发展历程。从传统小说到网络IP,文学一直是影视创作的重要触发点。其中,四川作家的作品占据了不容忽视的位置。从现代文学大家巴金,到当代著名作家阿来,再到新生代作家郭敬明,以及网络作家天蚕土豆等,他们的作品屡屡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均获得了较高的票房和点击率。从地缘视角对于作家作品的影视改编及其传播特质进行观照,无疑能更为清晰地还原影视改编的复杂性与多维性。
一 断代:四川当代文学影视改编的传播现状
四川籍现代作家作品的影视改编,在影视改编史上一度建构了不可撼动的地位。由巴金的《寒夜》《家》《春》《秋》,艾芜的《南行记》,李劼人的《死水微澜》改编的同名电视剧,马识途《夜谭十记·盗官记》改编的电影《让子弹飞》等,连缀起了四川作家广阔的影视改编空间,也让四川作家的作品构建起了具有高度表征意义的影像世界。
当代四川作家延续了这个充满无限生机的领域,诸如阿来的《尘埃落定》、裘山山的《我在天堂等你》、知名青春文学作家饶雪漫的《左耳》、网络作家海宴的《琅琊榜》等,无论是小说文本,还是改编后的影视作品,都在语义的深度与传播的广度方面,建立起了文学及传播学意义上的、热烈而明朗的景致。此外,更有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说文本,经由影视改编而变得熠熠生辉。
然而,仅从地域而言,当代四川籍作家的整个改编态势已经相对式微,由四川现代作家影视改编创造的热潮,在当代未能形成一个具有较强地域识别度的新格局。相反,一批以集团式方式异军突起的,诸如陕西、广西等同属西部地区的作家群,其影视改编呈现出了蓬勃强盛的势头。例如,“仅以2009年和2010年为例,陕西作家作品被改编就多达17部。①而在广西,“东西、鬼子、李冯、凡一平等数位作家的小说被拍成影视剧在全国热播,他们担任编剧的电影在全国形成‘现象级话题。”②
反观四川当代作家,在传统创作领域,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双料得主阿来的《尘埃落定》撑起了影视改编的半壁江山,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将在2019年重拍。但是,除此之外,尽管也有部分四川作家的作品进行了影视改编,但无论是文本本身,还是改编后的衍生品,都没有形成艺术高峰。与此同时,一些四川编剧在进行影视创作的同时,也走上了小说创作的道路,例如著名编剧张勇,在首部编剧作品《一触即发》播出后,改编了同题小说;在进行电视剧《伪装者》创作的同时,推出同题材小说《谍战上海滩》;在进行电视剧《天衣无缝》创作的同时,推出同题材小说《贵婉日记》。令人遗憾的是,这两部小说在文学界并没有引起强烈的反响。
四川当代文学及其改编有着三个显在特征:
第一,跨媒介传播的作品总体数量较少。从已有的资料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四川当代作家的作品在影视改编中并不活跃,除了一些四川籍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作家,如郭敬明、饶雪漫、天蚕土豆、海宴、唐七公子等,有数部作品被成功改编以外,在传统文学领域,自阿来的《尘埃落定》以来,四川当代作家的作品更多的是出售作品影视改编版本,如罗伟章,售出数部小说的影视改编权,但迄今为止,并没有享有盛誉的改编案例。
第二,传统文学成功改编的案例较少。改编较多集中在网络小说中。在传统文学领域,成功改编的范例屈指可数,横跨传统文学创作与网络文学创作的郭敬明,算是此中翘楚,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悲伤逆流成河》《幻城》《小时代》《爵迹》等,一度雄踞票房和点击率的榜首。与此同时,在网络文学创作中,四川籍作家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绩,其影响力和知名度极高。例如,现居北京的饶雪漫,根据其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就有《左耳》《小妖的金色城堡》《秘果》《沙漏》等,天蚕土豆有《斗破苍穹》《武动乾坤》等,海宴有《琅琊榜》及其续集,唐七公子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电影版和电视剧版。与传统文学影视改编不同的是,后者更有漫画、游戏等大量衍生品的开发。
第三,文学创作与影视创作各自为营。除在网络文学领域,个别作家同时担任原创者和编剧的角色,如唐七公子和海宴等,四川作家同时兼任作家加编剧的人数较为稀少。阿来的《尘埃落定》,编剧另有其人,而阿来担纲主创编剧的电影作品,并非由他本人的小说改编。但在其它一些省市,作家加编剧的创作模式,已经有着成熟的实践成果。仅就广西为例,作家加编剧东西,以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根据这部作品改编的电影《天上的恋人》,获得第十五屆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后来改编成同名电视剧,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部作品,以及根据东西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响亮》《我们的父亲》,共同构成他的“后现代家庭伦理剧三部曲”,并且全部由广西的影视公司制作。“对于自己的作品,广西作家的态度大多是‘自己生的孩子自己养。”③
二 断层:四川当代文学影视改编的传播效果
“被改编的原著有两种:一种是尚未被广大读者所熟知和认可的、问世不久的当代文学作品,一种是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的、已为几代读者所普遍接受的现代文学名著。”④四川当代文学改编,亦分成两个不同层级的类别,一是本身获得较多读者或粉丝群的小说文本,经由影视改编,获取更大的召集力,另一种则是成功的影视剧,逆向改编而成小说作品。这两种现象的传播效果,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质。总体而言,其间较为遗憾地体现出对于文学性的消融,以及一种个体的、零散的、被动的叙事模式,导致影视改编所营造的强势话语体系,以及小说文本的边缘性。就传播效果而言,四川当代文学的影视改编较为明显地凸显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改编传播影响力平分秋色。从数量上来看,四川当代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远远超越了传统文学,但从传播影响力而言,两者所能达到的高度并无太多区分。就电影来看,由电影票房数据库统计,饶雪漫的《左耳》票房4.85亿,根据著名作家马识途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让子弹飞》票房高达6.37亿,由传统作家向网络作家转型的郭敬明,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悲伤逆流成河》,票房达到3.57亿。从电视剧来看,网络作家海宴的《琅琊榜》在一周黄金剧场电视剧收视率中有过位列第二的成绩,同一时期,流媒体播放量更是破百亿。同时进行剧本和传统小说文本创作的剧作家张勇的电视剧作品《伪装者》首播当日收视就破亿,后续收视持续走高,大结局收视率高达3.02,单日网络播放量即破亿。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在网络文学创作领域和传统文学创作领域,四川当代作家的作品改编都有独占鳌头之作。
第二,影视与小说改编双向流动。“从文学到电影的单向改编流动,发展为文学和电影相互改编、转化。文学能改编成电影,电影也能改编成文学。”⑤正如部分作家转型进行影视剧创作一样,部分影视剧编剧,在获得了较高的编剧成就以后,也在同时尝试进行小说文本的创作。例如著名编剧张勇,同时进行着传统小说文本的创作,电视剧《伪装者》就是改編自原著小说《谍战上海滩》,原著小说按照遵循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采用具体而微的表达模式与线性叙事,呈现在影像中,则建立起多样化的时间性与庞杂的人像群体。总而言之,电视剧和小说各有千秋。同样的,著名编剧李亚玲在其电视剧《龙珠传说》开播后,将未能播出的两集成片的内容改编为同名小说,于网络上连载,多次登上新浪微博付费阅读的前十排行榜和打赏前十排行榜,仅在其个人新浪微博的平台销售额就已突破人民币55万元,足以可见人气不菲。这种逆向改编,是对长期被忽视的影视编剧的文学创作能力的有效激活,也让小说文本的规则和范式,在影视剧作的结构内部得以汹涌澎拜。值得关注的是,在四川当代文学的影视改编中,较少出现原本寂寂无声的作品,经由改编而获取了高人气,大多都是在拥有基础的读者面和粉丝群的基础上,出现高开低走的传播效果。例如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小说文本享有的声誉甚至远远高于改编后的电视剧。至于多部经由四川籍作家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原著本身在网络上的点击率是影视剧受众面的有力支撑。
第三,改编对文学性的负面消解。无论是小说的影视改编,还是影视的小说改编,都在较大程度上忽略了文学的抒情传统,其本质更倾向于满足创作者对于传播面的追求和抚慰。“抒情传统对于小说叙事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有深浅之分,有大小之别。”⑥改编对于文学性的消解,既是文学影视改编的共性,也普遍存在于四川当代文学的改编之中。无论是改编后的影视作品,还是由影视作品改编而成的小说文本,其共同特性都是重情节描述,轻氛围营造,“当影视逻辑渗透到小说中之后,小说构成的演变却开始呈现出迷乱之色。它与文学活动内部的调适无关,而更多与外力的作用有关。”⑦影像化时代小说文本的尴尬处境,以及影视改编带来的较高物质回报,导致部分小说创作者以影视改编作为文本创作的初衷与原动力,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严重地戕害了文本的文学性,这在网络小说的兴盛中可见一斑——当某部网络小说被成功改编后,大量题材相似、手法雷同的网络小说蜂拥而上,混淆了文学的边界。尽管不少四川籍的网络作家获得了大流量,但就文学创作本身而言,“无论是对个体在面对时代变迁时复杂心理的细腻捕捉,抑或是个人故乡延伸至整个中国精神家国隐喻的把握,还是对平凡角色的个体意识及其普通性的迷恋,甚至精心设计的由琐碎庸常生活、历史、变化营造的真实生活的感觉”⑧,这些都可怕地缺位了,关注当下时代的网络作家可谓凤毛麟角。
第四,四川元素的淡化。这与一批四川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及其影视改编形成鲜明对比。前者以较大的创作群体、较高的影响力形成了独具四川特色的样本。例如巴金、艾芜、沙汀、李劼人等,他们的关注对象大多集中在四川,甚至在文本中采用了大量四川方言,形成了充沛的四川元素和强烈的四川风格。在影视改编中,这一特色得到了很好的延续,无疑对于讲好四川故事奠定了坚实的传播基础。李劼人先生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四川小说大家,其创作于1935年的小说《死水微澜》大量运用了生动形象的四川方言,“《死水微澜》的精妙处,是与这种享乐主义文化传统,尤其是洋溢在四川民间的‘生趣与‘俗趣不可分割的。”⑨《死水微澜》电视剧拍摄于1988年,影像中呈现出的川西坝子风情,在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再次将四川的辣妹子形象和川西坝子的生活图景进行了还原与渗透。但是,四川当代文学显然疏离了对于本土文化的发掘与传播,除阿来对于四川藏区文化的持续性挖掘以及少量作家对于四川元素的观照外,更多的四川当代小说中构建的是面目模糊的城市或乡村景象,大量充斥着具备普遍性的经验与叙述,四川独具的地域特色、文化表征等,在文学创作中荡然无存。不少四川当代作家甚至刻意在文本中消解四川方言所带来的影响,以一种板正的、缺乏特色的、无限趋向普通话的表述方式来进行创作,然而,“声音美是语言美的很重要的因素。”⑩事实上,不拘泥于一种统一的语音表达,对于四川方言进行技巧而考究的运用,有时能极大地提升文本的叙述张力,打开阅读感知与思想认同的缝隙。
三 断裂:提升四川当代文学影视改编传播效应的对策探讨
一部经由文学改编而来的影像作品,所能抵达的深度,说到底,还是原作的话语深度。纵观四川当代文学的影视改编,无论是改编数量还是质量,多有遗憾与遗漏之处。一方面,四川当代文学尚未体现出强劲的整体创作实力,另一方面,四川影视业的缺位,也导致了四川当代文学与四川影视之间的隔膜。鉴于此,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梳理:
第一,提炼核心元素。这里尤指四川元素。四川的两个临近省市,陕西省,有声名遐迩的西部电影,也有西部文学,陕西打好了这两张牌。“陕西文学和西部电影在各自的领域成就卓越,已经形成了一种品牌优势。事实上,陕西文学和西部电影的合作由来已久,并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11在重庆,有大后方电影,但大后方文学并没有很好地做起来,这让双方的影响力都有所缺失。这两个例证,值得借鉴或是引以为戒。反观四川,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背景,值得进行概念化的包装,如何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的框架下构建全新的审美体系,如何在具体真实的地理空间中展现文艺作品的张力,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探究的。这不仅仅是对某一个时期或者某一段发展重心进行打磨,而是以更高的站位,从文学的向度和思想的广度出发,以一种自觉的文学担当,长期地、可持续性地对于四川故事进行集体式的创作,直至形成具备典型性的四川风格。当然,这也必须要有相应的激励措施,要看到文艺创作应该是四川元素传播和扩散的最大和最有力的渠道之一。作为影像作品的初始构想,文学文本理应肩负起思想和风格的解读,交汇各种错综复杂的文化体系,进行传播与湮灭的竞争和角力。这一理念在小说《人猿泰山》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这部作品在初版时“被标识为‘一本丛林浪漫小说,后由好莱坞改编同名电影风靡全球。‘泰山从代表由人猿抚养长大的白人男性形象变成一个具备特定意涵的词语,并将丛林冒险、人类英雄、浪漫爱情等元素囊括入内。其中一个明显例子是二战期间史迪威将收复缅甸的战略计划取名为‘人猿泰山”12。显然,这部作品,是对于文明人与野蛮人的侵略、收复埋下的巧妙的文化伏笔。
第二,建立长效机制。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长效的、科学合理的机制,让四川文学能够畅通地与四川影视业实现无缝对接。四川作家的作品影视转化不少,但对应四川影视的并不多。而在此之前,并没有一个通畅的渠道,在二者之间建立起联系。往往是四川省外的一些影视公司,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了解并买走了四川作家作品的版权,对于四川文学而言,这种随机的、偶然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守株待兔式的版权出售方式,很难形成大规模、大气候。同时,对于四川影视业而言,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这就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或者是一个机构承担起专门的职责,来为二者担任介质。只有建立专门的职能,有专人,定期地、多渠道地、集思广益地,采用各种方式,来为四川文学和四川影视建立链接,两者才有形成大面積联姻的可能性。
第三,搭建固定平台。在一些省市和地区,已经有了可资借鉴的做法。从2017年开始,由上海市文广局、上海市作家协会等共同发起上海文学影视创投峰会,SMG影视剧中心、阅文集团等先后加入主办行列,每年举行春、夏、秋、冬四季专场。峰会提前由专家评审,分种类集合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涵盖各类题材,如红色主题、悬疑主题、家庭伦理主题等,然后进行专题专场推荐及综合场推荐,此外还有文学影视高峰论坛,邀请作家、评论家、影视制作团队、相关专业学者等多方力量对话,组建专业的文学作品影视、戏剧转化评估小组,制定相关评定制度,更科学地筛选文学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专栏等形式,线上线下同步推介优秀作品,组织作家、专家对话访谈,解析优秀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深入挖掘作品内涵,提高优秀作品的转化成功率。在其中的两场活动后,根据滕肖澜小说《城里的月光》改编的电视剧《我的青春遇见你》已经登陆湖南卫视;作家小白、姚鄂梅的小说《封锁》《西门坡》分别签订戏剧版权转让协议,登上了话剧舞台。据石钟山的统计,每年发表的作品,改成影视比例很小,十五万分之一,改编后能播出来只是占到三分之一。13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个成绩还是很不错的。
总之,在融媒体语境中,四川当代文学创作理应承担起全新的职责,那就是启发一种新的影视表达方式,书写影像中的四川形象、四川文化、四川身份的方式,这既是对四川微观细节的把握,更是对宏观整体的传扬。
然而,必须理智地看到,在影视改编的巨大诱惑面前,既应当积极作为又要坚守边界,这种态度,对于文学的意义非同寻常,而意义本身超越了传播的力量。换言之,形成一种文学与影视改编两者共同进退、相互制衡的局面,既是文学传播的方法和路径,更是目的和结果。
注释:
①毋燕:《新时期作家影视转化趋向研究——以陕西作家为例》,《人文杂志》2014年第4期。
②③赵娟:《广西,中国影视剧本生产重镇》,《广西日报》2015年7月14日。
④庄君、孙媛:《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女性意识——兼谈文学改编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品牌》(下半月)2014年第8期。
⑤周少华:《转化与更新:论我国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1978—2018)》,《当代电影》2018年第10期。
⑥韩松刚:《抒情传统与新时期小说叙事》,《文艺争鸣》2019年第2期。
⑦赵勇:《影视的收编与小说的末路——兼论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生产》,《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第1期。
⑧赵王柳:《跨国电影中的民族性问题探讨——兼论贾樟柯作品〈站台〉》,《文艺研究》2019年第2期,第127页。
⑨沈庆利:《问解“李劼人难题”——兼析《死水微澜》的艺术奥秘》,《当代文坛》2011年第12期。
⑩汪曾祺:《“揉面”——谈语言》,《汪曾祺文集·文论卷》,陆建华主编,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11徐翔:《品牌策略:陕西文学和西部电影改编》,《电影文学》2018年第2期。
12陈庆:《从帝国叙事到“美猴王”奇观——论〈人猿泰山〉的早期中译本〈野人记〉》,《文学评论》2018年第5期。
13金松:《多元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为作家跨界影视搭台——海淀作家协会影视工作委员会座谈会召开》,人民网2018年1月26日。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蒋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