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芭学园”的教师行为定位幼儿园教师的角色

2019-10-08 05:12刘湘艺
文教资料 2019年12期

刘湘艺

摘    要: 幼儿园教师角色是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教育生活中特有的身份,它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做出符合这一身份的言行举止,并具有相应的意识。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其角色不仅与一般的教师相比有特殊性,而且他们被要求扮演的具体角色随着历史时期的变化有所差别。本文针对“芭学园”的教师行为,通过《小人国》的一个片段对幼儿园教师的角色进行定位和反思。

关键词: 教师行    芭学园    幼儿园教师角色

一、“芭学园”的来源及背景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的是作者黑柳彻子小时候的一段经历——小豆豆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指引下健康成长的故事。故事中的“巴学园”存在于二战时的日本,在那么早的年代,“巴学园”就能有如此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和小林校长这样的理念实践者,其先进性令人不得不惊讶和佩服。“巴学园”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实施爱与尊重的教育、美与善的教育及赏识与鼓励的教育。

为了让孩子在爱和尊重中健康成长,李跃儿在中国大地上创办了一所芭学园。继往开来,他们使用“芭”这个字,一方面是对旧巴学园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完善,另一方面“芭”意味着自由和灵魂,代表了对孩子们的美好祝福和祈盼。李跃儿芭学园的办园理念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一理念贯穿于芭学园实际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比如芭学园的老师就自称为“芭鞋匠”。自2004年成立至今,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和实践,李跃儿芭学园已经成为一所充满爱和尊重,协助幼儿构建完整人格、发展独立特性的学园,培育出一批又一批兼具人格魅力和文化素养的孩子。

本次研究是针对电影《小人国》中的“芭学园”。这部电影是2006年张同道执导的一部纪录片,这个“芭学园”是北京中关村的一所幼儿园,也是李跃儿老师创办的幼儿园。这部纪录影片真实记录了一群2岁—6岁幼儿的校园生活及老师在其中的引导和帮助。芭学园“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理念意思就是说教育要适应幼儿,要感受、了解、研究幼儿的需要。教育要给幼儿自由成长的空间,让幼儿成为他“自己”。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引导环境。孩子的发展,要遵循天性,不能任意抹杀孩子的创造欲望和玩乐心态,要让孩子自由发展。卢梭的“自然主义”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要求兒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无需成人的灌输、压制、强迫,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防范不良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育理念引导幼儿,并且精准定位自己的角色。

二、通过《小人国》片段诠释“芭学园”教师角色

《小人国》里第一个片段是辰辰和南德。最先出现在镜头中的是辰辰,一个4岁的腼腆的小女孩。她转入芭学园后,每天都很早就到学校,然而南德却总是迟些才到,于是每天早晨辰辰都会在学校门口等候她的小伙伴南德,南德没到,她就不会进屋。不管刮风下雨,抑或身体不舒服,辰辰从未放弃过。每天如此,从夏天等到秋天,从秋天等到冬天。她在等到南德的时候,还会装作没有看见,有点不好意思让南德知道自己一直在等他来,要老师帮忙一起去接南德。

大李老师首先完全没有干涉辰辰的等待,只是陪伴辰辰一起,在和辰辰的聊天之中发现她并不希望老师陪着她一起等的时候,老师就离开了,只是默默关心她,支持她。在辰辰发烧感冒还坚持等待的情况下,也只是耐心和辰辰商量,给辰辰加衣服,给她言行上的关心,没有阻止辰辰的这种行为。由于大李老师这种“陪伴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让辰辰的同伴交往很顺利,也使她充分信任老师,对老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幼儿园开心健康地成长,收获了老师给予的爱和尊重。

三、“芭学园”教师行为启发下的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定位

幼儿园教师应该是孩子的“陪伴者”和“支持者”。

我们不难从辰辰和南德两个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戏中发现,他们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辰辰抱着一个娃娃说:“这是我们俩的孩子。”南德很配合,他们在玩“过家家”的过程中,显然两人的交往让彼此都很愉快。但也能看出来,辰辰对南德有着独有的依恋,这种依恋只体现在南德身上,属于一种单一的同伴依恋行为。但这是有原因的:第一,南德和辰辰住在一个小区,入园之前就认识了,而辰辰比南德晚一年入园,所以辰辰在一个陌生的幼儿园环境里只认识南德,她把南德当成最好的朋友,辰辰的等待是她守护朋友的一种最朴实的方式;第二,辰辰的性格本来就有些腼腆,短时间内要结交新的朋友存在一定困难,在新环境中,相对熟识的南德就会让她产生依恋和安全感。南德的妈妈担心孩子长时间依恋某一个同伴,会影响南德和其他人的正常交往,降低其参加校园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每天只和辰辰玩也不利于南德男子气概的养成。所以,南德妈妈打算让南德转园,离开芭学园。这个时候,大李老师想的是保护和支持孩子的这种纯真的友谊,和南德妈妈交流,告诉南德妈妈两个孩子关系很好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南德妈妈还是过于担心,正好芭学园有了另一个新园,就把南德带走了。

不过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由于之前大李老师给辰辰带来的这种陪伴与支持,让辰辰感受到爱和尊重,她也愿意和老师沟通交流。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大李老师告诉辰辰南德不会来这里上学了,所以以后不需要再等南德了,引导她每天一来学校可以找别的小朋友玩,辰辰也欣然接受了,在之后,辰辰变得越来越开朗和快乐。大李老师对辰辰的这种积极引导,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辰辰的这种等待行为是自愿的,也是内心所需的。教师在面对孩子这种或者其他类似情况的时候不应该强行制止,而应该先问清楚原因,也不应该不予理会,教师要做的是一个“陪伴者”和“支持者”,尊重孩子的意愿,用爱呵护孩子的成长,保护孩子的同伴依恋及孩子想要守护的友谊,并遵循芭学园“孩子是脚,教育是鞋”的办园理念采取一定的解决办法,引导孩子走出单向依恋的同伴关系,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那么,作为孩子的“陪伴者”和“支持者”,幼儿园教师要善于走在孩子的身边和前面。

走在孩子身边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不停地指指点点,特别是在一日活动的常规培养中,有的教师会一直在孩子们身边唠叨,洗手应该怎么做,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做,甚至每一个细节都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这样只会让孩子产生依赖的心理,只要教师不在孩子身边,孩子就不会自觉地做好,这样也会使孩子不愿意自己动脑动手,妨碍他们身心发展。因为“陪伴者”不是“管束者”。作为一个“陪伴者”,只要让幼儿在需要你的时候感受到你的温暖和爱,这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我们不应该帮助他完成任务,或者给他一个指令一步一步告诉他,而是给他言行上的安慰和鼓励,让孩子更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自己动脑动手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在此次活动中获得经验和知识。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应该享受到阳光雨露,都需要老师用心的陪伴。学前教师会与幼儿建立信任感,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构建和孩子性格品质等各方面的发展。

高质量的陪伴首先应该做到师生双方都舒心,让孩子没有负担和压力。在辰辰等待南德的过程中,“芭学园”的大李老师最开始是陪伴在她身边的,但是在知道辰辰不想让老师一起等后,就尊重她的想法。在这之后,大李老师只会在辰辰需要自己的时候给她关爱。其次,高质量的陪伴是能懂得孩子的语言和感受,能用轻松融洽的方式沟通和相处。大李老师不会强制性地要求辰辰去里面等或者做其他事情,而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她商量,并尊重辰辰的意愿。第三,学前教师应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多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求共鸣,从而给其带来安全感和亲密感。只有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想法,并且将这种陪伴根植于幼儿的心中,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爱,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使孩子在爱里成长。

学前教师作为孩子的“支持者”应该走在孩子的后面,走在孩子后面对孩子的管教程度的这个度确实是很难把握的。学前教师不能一味地放任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就很不利于孩子树立好的规则意识,也不利于创造良好的幼儿园环境。但教师也不能在后面紧紧拉住孩子,这样不仅束缚孩子的活动,而且束缚了孩子的思维。首先,走在孩子的后面可以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经验。“芭学园”里大李老师总是默默地支持辰辰的交往行为,有利于辰辰自己获得同伴交往的经验。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太一样,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一定的空间,让孩子找到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和同伴交往,让孩子在舒适自由的环境下成长。其次,走在孩子的后面可以使孩子更加独立。如果教师一直在孩子身边,那么孩子一碰到问题就只会依赖,不能自己解决问题。如果学前教师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只是做“支持者”,就可以让孩子独立地解决一些问题,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再次,走在孩子身后可以让孩子学会接纳。“芭学园”里南德转到其他园的时候,辰辰的唯一玩伴失去了,大李老師没有忽略辰辰的感受,也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辰辰,拉着她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而是在合适的时机和辰辰交流,告诉她南德不会再来的这个事实,以后不需要再等南德了,问她能否试着和幼儿园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辰辰最终欣然接受了大李老师的请求。学前教师应该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孩子平等地交流。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教师的观点和建议。

学前教师作为一个支持者,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环境和活动支持,创造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外部环境。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创设活动区或者活动角,组织适合孩子发展的多种形式的活动,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在《小人国》里,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芭学园”门外的一个小角落,大李老师搭了一个小棚子,在里面放了一些小玩具和娃娃,辰辰和南德在角落里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这个环境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活动场所,能够向我们展现孩子们心智的成熟程度,辰辰和南德像小大人一样说“上班”“出差”、谈论到生死问题。环境能支持幼儿园孩子们的互动和交往,有利于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辰辰的性格本来比较腼腆,但大李老师给孩子们创设了使孩子们更容易互动的环境,让孩子更加自然快乐地交往。因此,学前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每一处环境,创设各种活动,使环境支持幼儿的活动。创设的活动区同时也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孩子们乐在其中,鼓励孩子的交往与互动。第二,情感支持。“芭学园”中大李老师对孩子的爱渗透在一点一滴里,大李老师注重和孩子平等地进行交流,在和辰辰的沟通里,大李老师的言行是十分讲究的,无不透露着对孩子深深的爱。教师的情感投入是老师和孩子之间沟通最好的润滑剂。孩子是十分纯真可爱的,对老师会有依恋,因此,教师在一日活动的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幼儿的举动,体会孩子的心理变化,适时给予孩子关爱。观察孩子,就是要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学前教师作为一个“支持者”,要在后面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用心倾听幼儿的心声。学前教师应该蹲下身子,面对面看着孩子沟通,这种沟通和关注能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关爱和尊重,有利于孩子良好情绪的形成。

第一,幼儿园教师要有充足的耐心,多用心倾听幼儿的想法,并努力加以理解。尊重孩子的感受,鼓励和支持他们进行无害的探索和尝试。第二,要细心观察幼儿的兴趣所在,把握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或其他时间出现的教育机会,引导孩子的个性发展。第三,在平时的活动游戏中,要实时关注幼儿的表现和心理状态,及时和孩子互动,并以适当的方式处理他们的需求,形成师生互动探究的良好教育模式。第四,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要予以尊重,不同孩子在文化基础、学习能力、家庭习俗等各方面肯定会存在差异,幼儿园教师要意识到这一点,并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都能收获成长和满足。第五,要关心幼儿的特殊状况,关注孩子可能存在的身心发展障碍,及时和其家庭沟通配合,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护航。

总之,幼儿园教师应该做有耐心、有责任心、有爱心的“陪伴者”和“支持者”。也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性,针对幼儿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为每一双“鞋子”定制合适的“鞋”。教师一方面要在孩子身边给他们陪伴和关爱,另一方面要在他们身后默默关注和支持。当然,也要善于变通,用心感受,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参考文献:

[1]布社民,黄昌财.师德要素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4(1).

[2]蒋美霞.轻轻地走在孩子后面——《新纲要》中“支持者”教师定位的实践诠释[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8).

[3]肖蕾.关于对幼师生价值观导向教育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8(33).

[4]叶平枝.在幼儿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重新审视关键经验的意义、内涵与特征[J].学前教育研究,2008(11).

[5]戴玉金.从《窗边的小豆豆》看“巴学园”的教育[J].皖西学院学报,2015(1).

[6]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7]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刘晶波.理想师幼互动行为的探寻[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