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慧
摘 要:公民根源于市民,人格本原为面具。在现代社会,公民人格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性,突破了人的依赖,人的自由与平等获得了公民人格的保障。但形式平等和消极自由以及人的物化又限制了人的发展。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个性才能真正解放人。
关键词:公民;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自由个性
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公民教育亟待进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公民就是现代人。公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公民人格,但我们要对公民教育保持历史性的警醒,既看到公民人格的历史进步性,又要看到公民人格的历史局限性及其超越。
1 公民与人格范畴的历史性复合
公民概念是个舶来品,但在汉语中也有语源,韩非子曰:“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刘向记载:“﹝婧﹞对曰:‘妾父衍,幸得充城郭为公民。”康有为认为:“凡未辟之岛皆为公地,居者即为公民。”西语公民源自古希腊文Polites,意思是“属于城邦的人”。英语为Citizen,词根为 City,即城市,公民即市民,希腊文与英文对于公民的解释意思相近,都是城市里的人。汉语中的公民,是为公之人或官方之人,现指从事公共事务的人。公民与私民相对,而私民是指奴隶,即为奴隶主私有财产的人,也就是没有独立人格的人,封建社会还存在各种官奴和私奴的遗迹,但已经不普遍。公民还与臣民相对,臣民即子民,君父与臣子相对,在家为子,在朝为臣,父叫子死子不得不死,君让臣亡臣不得不亡,君父与臣子不平等。臣民比私民地位高,但仍然没有完全人格,妇女在男人面前与臣子同位,男尊女卑。公民则不同于前二者,公民之间是平等的,公民人身是自由的。公民的本意是市民,即城市里的人,什么样的人居住在城市的?从事工商业的人。这是伴随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独立化而产生的新人,与农民相对。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公民的产生是历史的进步。
人格概念十分复杂,可从多角度理解。源于希腊语Persona,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脸谱。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人格是指人类独有的、由先天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类本质及个性特点的诸多心理特征的总和。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独特的,一旦形成就趋于稳定,人格决定人面对世界时的行为,是人的面貌。从伦理学上讲,人格即是道德人格,道德人格是人的是非善恶的整体画像,这个画像能让人从外部观察得到,对个体内部则影响人的道德行为。当我们说某人是个好人或者坏人等就是对其道德人格进行判断。理解人格的另一重要视角就是法学,法学上的人格指的是主体从事某种法律行为的资格。一定的法律制度总是赋予一定的人、组织以法律人格,奴隶制法律规定奴隶没有法律人格,只是别人的动产。现代法赋予自然人和法人以法律人格。法律人格一般随人的自然死亡而告终,法人只有具备法定条件,才具备法律人格。国际法上,主权国家具有法律人格,省或县则不具法律人格。有了法律人格就是行为主体,可以从事一定的行为,具有法律效力。成为主体就不是客体,不受别人支配,而可以支配他人和他物。
公民人格是公民与人格的复合,是从事商品交换的法律人格。商品交换是公民诞生的经济基础,而商品交换的原则是等价交换,等价交换要求商品交换者之间的地位平等,这就要法律上承认之。由于商品经济时代每个人都是商品交换的主体,故要法律承认每一个人的公民人格。公民人格的外延是国籍,就意味着道德、政治、经济地位、民族、种族等都不是公民的界限,只要具备某国国籍就是该国公民,受本国法律管辖。
2 公民人格的历史进步性
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曾说,从古代到现代的变革就是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人在这场运动中获得了解放,取得了公民人格。公民人格的获得是人的发展的历史性进步,是伟大的跃迁。
马克思对人的发展进行阶段划分,他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大历史阶段,古代社会,人对人依赖,人们生活离不开一个熟人群体。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要想保证一個族群的永续存活,就只有以人口生产为主要活动,物质生产不是主要的,因为土地有限,精神生产也不是主要的,大部分都是文盲。现代社会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一阶段就是公民人格阶段,人人从事商品交换,摆脱了旧的血缘群体,获得了独立人格。但人们离不开商品这个物,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事物质生产,不再是人口生产,也不是精神生产,因为精神产品可以交流,很难交换。公民人格就是现代社会的现代人格。第三阶段是建立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将是人类的理想社会,人们摆脱了物的依赖,进入自由之境。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精神生产,每个人都是专家、学者、艺术家、工程师,且能跨越行业,不受专业的和学科的限制。
公民人格的进步性不光表现在摆脱人的依赖、获得独立性,而且表现为活动空间的拓展。商品交换者走遍全球兜售自己的商品,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取得了世界公民的资格。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资产阶级就开始征服这个地球了,开启了全球化的征程,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世界已经变成了“地球村”。在各国、各地区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可以说,人人都成了“世界公民”,即使他没有跨出国门,他也可能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也会对他国居民产生影响。“世界公民”是全球化的产物,全球化首先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公民又反过来作用于全球化,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公民人格的进步性还表现在从重道德人格向重法律人格的转变。古代社会德治高于法治,德主刑辅,人们更习惯和更喜欢从道德上对人品头论足,给人贴上道德的标签,使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循规蹈矩,不敢对传统纲常伦理有半点造次。而公民时代则变了,商品交换的规则是法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打上了法治的烙印,道德从属于法律,法律至上,尽管在德法融合上与古代相通,但道德与法律的地位正好颠倒过来。公民时代,评判人的行为的第一准则是法律,法律赋予公民广泛的自由,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可以做自己愿意做的任何事,这就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3 公民人格的历史局限性
公民人格与古代私民和臣民相比具有时代的进步性,不光促进了人的发展,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凡是在历史中产生的东西都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公民人格的局限性明显。
第一,公民人格的自由限度。公民的自由是在物的依赖基础上的自由,他可以离开自己的血缘群体而独立,但不能离开商品这个物;他可以离开农村那片土地而跑到城市,但城市里的寸土寸金足以让他无立足之地。城市里的空气都是自由的,但前提是要有钱这个硬通货,城市成了金钱世界,是有钱人的天下。有钱就是任性,无钱只能忍气吞声,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之死正说明自由的金钱世界连她的生命都难以保存。公民人格所享有的自由主要是消极的自由,完整的自由包括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积极自由才是自由之源,消极自由是积极自由的延伸。英国法律谚语说公民的房子,风可以进,雨可以进,但国王不能进,这成立的前提是公民首先要有自己的房子。建设自己的房子则是公民的积极自由。古代社会主要强调人的积极自由,公民时代则重在强调人的消极自由,将来的理想社会还会更强调积极自由。
第二,公民人格的平等限度。公民之间的平等是法律保护下的形式平等,保护这种平等的法治是形式法治。这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表现最明显。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描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这种形式平等。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双方平等协商,待到签订劳动合同后,资本家是昂首挺胸,工人则是跟在资本家身后战战兢兢,好像丢了自己的皮,来等待对方来鞣。资本家和工人都是公民,平等只是形式上的。商家和消费者的平等也一样,厂商熟悉商品,充分占有商品信息,而消费者不可能熟悉商品,尤其是现代技术生产的商品,在商家和消费者的平等协商的购销合同背后只能是消费者的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必须强调的是,公民人格的平等只是法律平等,而非事实上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人的口头禅,妇孺皆知,但多数人误把法律平等当作事实平等,实乃误解。公民平等的形式性还体现在男女平等上,现代婚姻法规定男女平等,但经常见到的就是男人在外挣钱养家,女人只是足不出三门四户的家庭主妇,经常见到的是男人对女人的家暴,女人选择忍气吞声而不是诉诸法律。
第三,公民人格的物化。公民时代是一个以物质生产为主的时代,人口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是次要的,人口生产降为次要,精神生产还没有上升为主要,社会的硬通货是金钱,甚至一度出现金钱万能的社会状况,每个人身上都沾上了铜臭味。这也就是马克思所批判的拜物教。物化时代的拜物教不是一般的拜物教,而是建立在商品拜物教基础上的包括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现代拜物教。在商品经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商品具有了神秘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发展的同时,表现为价值等价物的货币也发展起来,经历个别等价物、特殊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几种形式,最后发展到货币形式。货币天然是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跟其他一切商品相对立。货币可以购买任何商品,给人以假象,好像货币具有魔法一样,人们对货币充满崇拜,这就是货币拜物教,实际上,按照马克思的论述,共产主义社会可以用黄金造厕所,揭穿了金银的面纱。随着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钱能生钱,更神秘了,这就是资本拜物教。当公民对物进行顶礼膜拜的时候,公民人格就被物化了。
4 公民人格的历史性超越:自由个性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个性的基础,而现代社会,社会被分割成各种各样的职业,公民受自己职业的限制,只能是片面发展。片面发展是公民人格的时代宿命,有所突破只是中小学生时代,一切大学的教育都是专业和职业定向的,工作以后更是束缚在特定职业中。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专业和职业就被打破了,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们可以随着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是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或批判者。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的人不是公民,是自由人。现代人是公民,片面发展,共产主义的人是自由人,全面发展。这就是公民人格的历史性超越的全面维度。
公民人格历史性超越的第二个维度是自由维度。从人格到个性,就是从束缚到自由的跃迁。人格即是人的规格,人的定格,人的统一,使用一种人格来统一所有人。法律规定的公民人格不论民族、种族、宗教信仰、年龄等因素,一律平等,这种人格是高度抽象的,因为它舍象掉了具体的人的一切属性,剩下的只是理性,公民人格假设所有人都是高度理性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利益权衡面前真正平等。人的丰富的感性被抽象掉了,人没有了个性,剩下的只是理性这个形式,被命名为人格。与其说公民是有人格的,不如说公民是有理性的。共产主义的人是感性丰富的,个性独特的,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不管是消极自由,更是积极从事个性发展的积极自由。
从形式平等到真正平等是公民人格历史性超越的第三维度。公民的平等服务于商品的等价交换,不是人本,而是物本,人格从属于商品这个物。法律假设的人人平等是不可能的,人与人千差万别。人格本来就是面具和脸谱,面具后面的真实模样给遮蔽了,人的真实模样千奇百怪,但脸谱却是千人一面,面具能给人的平等当然只能是没有个性的平等,当面具摘下后的人的平等才是实质的平等。公民时代的平等只能是面具面前人人平等,自由人的平等才是实质平等,实质平等的到来要等到商品经济的消亡之日。
公民人格物化的克服是历史性超越的最后维度。物化是公民人格的宿命,拜物教而不是崇拜人自身成了公民时代不能解决的时代病症。超越这个历史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生產力,完成公民应当完成的历史使命。人的依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人口生产,保证族群的繁衍;物的依赖时代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物质生产,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由人时代的主要任务是精神生产,文化建设将成为中心任务。那将是人类的理想时代,精神生产的大发展不光是科学,更包括艺术,重在人本,可以这样说,公民时代的人本只能是低层次的人本,不过是人权而已。人权时代的人本主要是物质意义上的,精神文化意义上的人本才是彻底的人本。
参考文献
[1]韩非子五蠹[M].
[2](汉)刘向.列女传齐伤槐女[M].
[3]康有为.大同书[M].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