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认为,“写生”是课堂教学与创作教学之间的一座非常重要的桥梁。其意义在于改变了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观察与表达的方式;是技法学习与艺术创作之间的过渡。
【关键词】写生 教学方式 艺术语言 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8-0218-01
写生,正是课堂教学与创作教学之间的一座非常重要的桥梁。其意义在于改变了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的观察与表达的方式;是技法学习与艺术创作之间的过渡。写生教学是美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往往被安排在二、三年级的第一学期。它是一门从课堂教学向艺术创作转变过程的重要环节,具有自己本身独特的特点,这种特点就是不确定性。
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来看,写生教学不同于课堂教学。与写生教学相比较,课堂教学具有教学环境固定、教学内容一致的特点,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的统一教授和统一指导。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做到个性化的指导,而写生正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这种不足。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要求学生大量的去观察和实践,旨在绘画实践中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应用到写生中;同时,教师也能发现不同学生的特点,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具体的去指导,尽最大可能保持住学生的个性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写生教学,顺利地从课堂教学的训练和学习状态转入到创作中去。
提炼与概括是解决“画什么”的途径之一。所谓提炼,就是要强化主观想要表达的东西,去掉那些次要的,从而凸显出画家关注的焦点。在作画的过程中学生们受着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非常流于平均对待,因为在过去的学习中起主导作用的一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已经设计好了教学内容,所以学生们往往忽略了老师的教学目的。这就会导致学生们的习作画面流于平均、重点不突出,主题性自然也就不突出。因此,教师在写生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和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和闪光点,帮助学生从生活和自然中提炼出典型的、突出的题材,在绘画表中注意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各自的认识。
但是,教师们也要注意不能为了强调客观性而脱离了对于对象的感觉,那样势必会导致“概念化”,最终使作品流于“假”、“大”和“空”的弊病。
最后,帮助学生寻找准确的语言表达各自的艺术感受。学生面对同样的写生对象画出来的作品却不尽相同,这主要在于每个个体表达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写生画面的决定性因素。而决定采用哪种表达方式是每个个体对客观对象不同感受所决定的。绘画,不应该是一个形式的空壳,它应该是画家情感的承载物,采取哪种表达方式和怎样去表达,是受着画面内容和画家情感因素决定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力的传达必须有着准确的语言,所以有效的绘画技法是完成传达的必要条件之一。技法的学习和训练一方面是通过课堂教学中临摹和练习中求得,另一方面就是来自于写生之中。将间接获得的经验,在写生中发展和升华是写生的优势之一。所有的艺术语言都来自于画家所面对的内容,是出于表达的一种本能反应,而这种本能反应的深处其实就是画家对客观对象的深刻“感受”,它是一種感觉。这种感受正是我们在写生过程中通过视觉、触觉来感知的;它绝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长时间深入客观环境感受到的,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浑然天成的“趣味”所在。因此,观察方法的培养和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景写生,一方面要注意从“实处”着手,即观察和表现眼前的景物,注意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同时也要时时注意自己心中的感受,从整体出发,明确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准确的关系,并在画面中表达出来,使其彰显出准确的意义。在具体的画面构成中,教师应该根据交流后所了解到的学生感受和客观对象的不同,从画面的节奏、形式和语言去具体地解决学生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困惑,这无疑会使学生取得巨大的收获。
写生教学的意义究竟在何处呢?笔者认为,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体验性”学习,学生可以直接深入生活和自然环境中去体验,获得切身的感受,达到通过画面来传达各自的情感和对客观世界的思考,从而理解“绘画”存在的意义;对于教师来说,写生教学更有利于教师向学生直接传授绘画技法、传达艺术理念、艺术观察方法,有效地完成课堂习作练习向艺术创作的过渡。同时,师生之间的朝夕相处与平等交流的宽松教学环境也更有利于达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胡佩衡,胡橐.著.齐白石画法与欣赏,文化艺术出版社
[2]闫正,刘万朗,冉祥正.编著.中国山水画入门,中国旅游出版社
作者简介:
郭薇(1972-),女,汉族,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画、美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