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模式下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和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经历、体验、探索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过程性目标的三个方面,数学教育教学是充满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知道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具体实践是密不可分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笔者将从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实践的具体实施方面来探讨动手操作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动手操作 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9-0138-01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过程性目标的三个方面分别是经历、体验、探索,数学教育教学是充满探索和创造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知道小学生数学学习与具体实践是密不可分的,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又有哪些需要注意改进的呢?
一、教师需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
一个人的理念会决定他努力的方向,教学也是一样的。要想在教育教学理念中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内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必须转变观念,因为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不再是满堂灌、填鸭式的知识点传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理解促进学习。教师只有转变了观念和教育教学方式,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现代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促进者、引领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做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要比教师干巴巴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因此我们说,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式。
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动手操作课堂教学流程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每个学校,每个班级的情况都一样,并且学生之间还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相关流程。但是大体上,必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明确问题。在整个动手操作教学模式进行之前,教师都需要引导学生明确本课需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只有明确了问题,才能使学生有的放矢,最终达到课堂教育教学目的。明确问题时,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或者设计一个合理的情景模式来导入,从而使学生产生想要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来。学问学问,学起于思,思源于问,通过发问,让学生对未知的东西产生求知欲,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明确探究方向。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学生的好奇心会驱使他们积极地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自己的假设、猜想,教师在此时的作用便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完善,这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或者展现的机会,然后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来完善猜想和假设。同时为下一步的操作验证明确一个正确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假设和猜想可能会存在一些错误,并且学生对于这种错误存在的认知不明确,体现出顽固性。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命令学生改正,而是应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到这种错误并将其改正。只有在亲自参与操作、完成验证、交流心得后,学生才能到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且牢牢记住。另外,教师不能对任何一个学生的猜想假设做出好与坏或者对比性的评价,这样只能让学生失去信心,限制学生思维发散的广度,我们也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了。
3.动手操作。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模式中的重要环节。整个操作过程需要学生自己亲自来完成,教师参与整个过程不是帮助学生完成操作,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深入的思考,并且在恰当合适的时机,提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保持对问题思考的专注度。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从而提高学生对操作过程的体验。比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有的学生是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将其剪开,然后拼成长方形;这时,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相似和不同之处呢?从而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两个图形的面积、底和长,宽和高这些关键问题上来。也有的学生是把平行四边形沿着对角线剪开,但是剪开后拼成的图形还是平行四边形;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将图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这样才能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
4.交流探讨。在以素质教育为理念的课堂上,教师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让学生完成合作探究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聆听他人的心得体会,尊重别的同学的意见。并且当学生的交流出现偏差或者跑题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来,将问题提出,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交流探究可以说是整个动手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精华所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会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们,让其他同学以后少走弯路;同时也会把自己的困惑之处讲出来,再有其他同学或者老师一起来研究解答。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让学生在阐述的时候自己的思路更加明确,而且有效的解决了自己的困惑,打开了思维,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5.再次操作注重创新。前面的操作有一部分可能是学生在模仿书上的或者教师的操作进行,经过前面的交流探究后,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再次进行操作。但是这次的操作要求要比第一次高一点,必须有自己的创新思想。在这个要求下,学生的操作自然而然的会有一些创新思维,而且有的同学可能还会呈现惊喜给老师,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这个过程开始可能很费时间,但是经过长期的训练,教师就会发现,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创新能力就强,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就会越来越活跃。那么相应地该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毋庸置疑的。所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动手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环节虽然大同小异,但是各个环节又是密切相连的。每一個环节都对其他环节有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课堂时用心完成每一个流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动手操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的来说,新形势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转变思维为前提,课堂操作为核心,二者有机结合,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聂艳军.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10.05.64-65.
[2]刘景标.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科教文汇.2012.12.
[3]吕玉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9.
作者简介:
马春桂(1968.10-),女,汉族,本科,一级教师,甘肃省武威市人,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