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19-10-08 03:12李文萍
甘肃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网络传统文化意义

李文萍

【关键词】 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意义;情境;网络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3—0073—01

语文是一门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人文学科,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文化的传播,中学生群体主体价值观缺失,哈日哈韩现象屡见不鲜。近几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逐渐引起国内文化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语文新课改也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了重要议题。当前的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并选取了大量优秀的诗词、古文,在语言、形式、思想、内涵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为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载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语文学科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具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熏陶,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语言知识,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第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从而担负起传承中华文明、振兴民族未来的历史使命,充分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二、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确保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语文课文的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扩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加强学生自身对知识的储备。因此,加强了对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力度,是当代语文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2.創设文化课堂情境。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维的光辉,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因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就应该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创设适合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重视环境的影响力,通过内引、外联、与生活的对比三种方式综合运用,为教学创设物理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从教室环境入手,打造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氛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所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可以巧借教室环境,营造出适合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氛围。

3.利用网络的优越性,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当今社会,优秀传统文化已逐步在人们心中淡化,绝大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网络已逐渐成为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借助网络平台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弘扬。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创新教学模式。网络技术将视频、动画、声音以及文字图像等结合在一起,从多方面(听觉、视觉等)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书本教材制作成课件,并且将图片或者音乐等多媒体演示手段适当插入课件中,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其次,利用网络资源,不断丰富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把各个方面的有用的教学资源引入到语文教学中,将学生的学习资料鲜活化,不断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现实感与时代感。教师给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以及优秀的视听材料,使学生在了解经典的同时掌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随着人们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增强,以诗词、成语以及汉字等为题材的电视节目(《中华好诗词》《中国成语大会》《汉字英雄》等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大众媒体,传统文化以一种轻松的姿态融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初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引导、组织初中生收看这类节目,并适当加以点评,激发初中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创造力与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文明永存的支柱所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扬并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尤为重要。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初中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途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爱国情。

编辑:蔡扬宗

猜你喜欢
网络传统文化意义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