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仁寿鳌陵黑龙寺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2019-10-08 04:05
敦煌研究 2019年4期

内容摘要:四川省仁寿县鳌陵乡正华村黑龙寺摩崖造像现存18龛,规模不大,但题材较为丰富,其中以天尊(老君)说法、释迦说法、毗沙门天王及眷属、观音、千天尊等题材较为突出。依据龛形、造像组合、造像题材推断,黑龙寺摩崖造像开凿时代为中晚唐时期。

关键词:黑龙寺;摩崖造像;中晚唐

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9)04-0061-09

Abstract: The cliff carvings of the Heilong Temple in Zhenghua Village at Aoling Town, Renshou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have 18 niches, each containing a variety of archaeological material. Though small in scale the carvings are rich in content, among which the preaching scenes of Tianzun(the“Senior Lord”in Taoism), Sakyamuni, Vaisravana and his attendants, Avalokitesvara, and the Thousand-Tianzun are most striking. According to research conducted on the overall forms and image combinations and themes of these carving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y were created in the Middle or Late Tang dynasty.

Keywords: Heilong Temple; cliff carvings; Tang dynasty

黑龍寺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仁寿县鳌陵乡正华村八组一山腰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0°12′45″、东经104°08′53″,海拔高程517.5米(图1)。据当地百姓相传,唐宋时期在今造像西南数百米处有一寺庙名为“黑龙寺”,造像点由此而得名。造像开凿于2个小型石崖上(编号为1—2号石崖),共18龛。1号石崖呈南北走向,高3.26米。2号石崖位于1号石崖东南30米处,为不规则四面体,高1.4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编为16龛,本次调查沿用其编号,并新增2龛(第11-1、13-1龛)。第1至15、11-1、13-1龛位于1号石崖东面。第16龛位于2号石崖西面。第2、4、6龛为道教造像,余皆为佛教造像(图2)。

该造像点在历史上废弃较早,由于常年日晒雨淋,造像风化严重,部分被苔藓覆盖,亦有部分造像头、手部被人为毁坏。2008年,仁寿县文物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过简单的清理、摄影和记录,但资料迄今未见公布。2017年8月,四川大学考古学系与仁寿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调查队,对黑龙寺摩崖造像进行了详细调查和记录。兹将此次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一 龛窟介绍

(一)1号石崖

1号石崖有17龛,编号为第1至15、11-1、13-1龛。

第1龛

双重方形龛,风化残损严重。龛向70度。内龛龛壁开裂,现堆满泥土。内龛残宽42厘米,高41厘米,深20厘米;外龛宽80厘米,残高50厘米,深10厘米。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立龛口,均仅存轮廓。

佛结跏趺坐于圆形台座上,像高22厘米,尖桃形头光,内饰一周锯齿纹,有肉髻;座高6厘米。

两侧弟子均呈立姿,圆形头光,内饰一周锯齿纹;光头。左侧一身,高22厘米;右侧一身,高24厘米。二菩萨均立姿,尖桃形头光,内饰一周锯齿纹;束髻。左侧一身,高22厘米;右侧一身,高20厘米。力士立于山形台座上。左侧一身,像残高30厘米,上身赤裸,肌肉隆起,左手置于身侧,右手上举于头侧;座高10厘米。右侧一身,像高32厘米,左手置身侧,右手上举于头侧;座高11厘米。

第2龛

横长方形龛。龛向70度。顶部被第3龛打破不存,左右壁上部残。龛宽220厘米,残高100厘米,深76厘米。龛内正壁中央开一小龛,环三壁造众多小立像(图3)。

正壁中央小龛,双重方形。内龛顶部左右角有弧撑,外龛顶及底部不存,内龛底及左壁残。内龛宽36厘米,高42厘米,深21厘米;外龛宽64厘米,残高60厘米,深8厘米。正壁小龛内一老君二胁侍,二力士立于龛口。小龛外环三壁数排小立像,风化严重,多数造像布满苔藓,仅存轮廓。

老君结跏趺坐于圆形束腰台座上,像高22厘米,素面尖桃形头光,束高髻,胡须呈倒三角形垂于胸前;座高18厘米。左右侧胁侍均立姿。左侧一身,高25厘米。右侧一身,高26厘米,似束髻。双手似置于腹前。左右侧力士均立于台座上,上身赤裸。左侧一身,像高30厘米,束髻,左手上举于头侧,腰左扭;座高2厘米。右侧一身,像高20厘米,右手握拳上举于头侧,腰右扭;座高3厘米。

三壁小立像,均高20厘米。可见部分头束髻。正壁小龛左侧可见3排,从上至下第一排可见6身,第二、三排可见10身;右侧可见3排,均10身。龛左壁仅可见一排,位于上部,4身。右壁仅可见一排,位于下部,4身。

第3龛

外方内圆拱形龛。龛向62度。内外龛均风化残损严重,外龛顶部、左壁残,底部打破第2龛顶部;内龛顶部右侧、底部残。内龛宽40厘米,高37厘米,深20厘米;外龛宽60厘米,高43厘米,深10厘米。龛内三主尊,二胁侍立于龛口,均仅存残迹。

三主尊,均呈坐姿,素面尖桃形头光。中央主尊,高18厘米,座高9厘米;左右侧主尊均高20厘米,座高6厘米。龛内前部有一物,仅存残迹,伸出3支莲茎承托三主尊台座。胁侍均立姿。左侧一身,高17厘米,座高5厘米;右侧一身,高16厘米,座高5厘米。

第4龛

双重方形龛。龛向73度。外龛左壁上部及下部、右壁下部、龛底残,内龛顶及左壁略残。内龛宽57厘米,高58厘米,深31厘米;外龛宽80厘米,高72厘米,深14厘米。龛内一天尊二真人二女真,诸像后立道教护法神,二力士立于龛口(图4)。

内龛环三壁设坛,上造像。天尊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头、双肩、左膝残,高30厘米,素面尖桃形头光,束髻;内着齐胸衣,中着交领衣,外着对襟广袖长袍,腹前结带,衣摆覆座;左手托一圆形物于腹前,右手抚右膝;座高12厘米。

左右侧真人均立于圆形台座上,头残,素面圆形头光,束髻;外着对襟广袖长袍,下着裙,足着鞋;双手捧一笏板置于胸前。左侧一身,高30厘米,颈部三道蚕纹;座高2厘米。右侧一身,高30厘米,颈部两道蚕纹;座高5厘米。

左右侧女真均立于圆形台座上,头残,素面尖桃形头光,束髻,颈部一道蚕纹;内着交领衣,外着对襟广袖长袍,下着裙,腰束带,披巾自两肩垂下绕臂后下垂及座,戴尖桃形项圈,两侧各垂下一道璎珞于腹前相交呈“X”形后下垂至小腿处折向身后。左侧一身,腹部以下、右手及台座残,高30厘米,左手持莲蕾于左肩;座高3厘米。右侧一身,高31厘米,左手握披巾置于身侧,右手持莲蕾置于右肩,足着笏头鞋;座高6厘米。

天尊座前左右侧各有一胁侍,相向立于龛底。左侧一身,残损严重,高22厘米,外着广袖衣,双手持一物置于胸前,身向右。右侧一身,高25厘米,束髻,外着对襟广袖长袍,足着鞋,双手捧一物置于胸前;身向左,面向龛外。

龛内环壁造护法神9身。由外至内,左起第1身,束髻。第2、3身,束圆髻;第2身,方圆脸,高眉骨。第4身,戴弯月冠,冠上饰一圆形物(图5)。第5身,戴圆日冠,外着交领衣。第6、7身,束髻;第7身,外着交领衣。第8身,束髻,髻分两股,方脸,撇嘴。第9身,束高髻。

左右侧力士立于山形台座上。左侧一身,左手、双足及台座残,全身风化严重,残高29厘米,右手上举于头侧;座高11厘米。右侧一身,高32厘米,上身赤裸,肌肉隆起,戴V形项圈,下着短裙,跣足,左手握拳置于身侧,右手上举于头侧;座高13厘米。

第5龛

风化残损严重,龛形不识,龛仅存正壁与右壁下部、龛底中部。龛向78度。龛残宽58厘米,残高32厘米。空龛。

第6龛

双重方形龛。龛向73度。外龛顶部左侧、左右壁上部残,内龛顶部略残。内龛左右侧龛面、龛楣饰卷草。内龛宽69厘米,高63厘米,深45厘米;外龛宽90厘米,高84厘米,深40厘米。龕内一主尊二真人二女真二力士二狮,诸像后立道教护法神(图6)。

龛内环三壁设坛,自左至右略倾斜;坛外侧雕8个壶门。主尊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全身残损风化严重,仅存轮廓,高33厘米,尖桃形头光,戴桃形冠,双手置于腹前;座高28厘米。

左右侧真人均立于覆莲台座上,圆形头光,戴桃形冠,双耳硕大;内着窄袖衣,外着对襟直领广袖衣,下着裙,足着笏头鞋;双手于胸前执笏板。左侧一身,面部残,全身风化严重,像高35厘米,座高6厘米。右侧一身,面部、左肘残,全身风化严重,内着交领窄袖衣,像高36厘米,座高6厘米。

左右侧女真,均立于覆莲台座上,有尖桃形头光,戴桃形冠,戴项圈,两侧各垂下一道璎珞于腹前相交呈“X”形后下垂至小腿处折向身后;内着交领衣,外着对襟广袖长袍,下着裙,腹前结带,披巾自两肩垂下绕臂后垂于身侧,足着笏头鞋,双手持一长茎莲蕾。左侧一身,面部、左足、台座残,全身风化严重,高36厘米,腰左扭;座高6厘米。右侧一身,面部残,全身风化严重,像高38厘米,座高7厘米。

左右侧力士,束髻,双耳硕大,戴尖桃形项圈,上身赤裸,肌肉隆起,下着长裙,裙腰外翻,腰束带,跣足。左侧一身,头左侧残,全身风化严重,高40厘米,仅见飘带绕左臂后垂于身侧,戴腕钏;左手垂身侧,右手握拳上举于头侧,腰右扭,立于方形台座上;座高3厘米。右侧一身,面下部残,全身风化严重,高40厘米,怒目圆睁,左手握拳上举于头侧,右手握拳置身侧,腰左扭,双脚各踏一圆形小台座;座高2厘米。

二力士外侧各有一狮,侧向龛外,前肢立起,后肢蹲踞。

龛内环壁造护法神9身,均风化严重。由外至内,左起第1身,束环髻,上身赤裸,腰部束带,左臂垂身侧。第2、3身,仅存轮廓,其中第2身戴圆柱形冠,面部长圆,头略偏向左侧;第3身,戴圆形高冠。第4、5身,身体均被前部真人遮挡,第4身,戴弯月冠;第5身,戴圆日冠。第6身,戴方形冠,外着交领广袖衣,头部偏向右侧,双手拢于袖中拱于右胸前。第7身,戴三角形冠,冠前部内凹处饰一圆形物,面部方圆,右手置于右胸前。第8身,戴三角形冠,面部方圆。第9身,头戴圆顶冠,冠前饰圆形物,咧嘴露齿,身着圆领窄袖袍,腰束带,右手屈指呈爪状,置于右胸前。

右侧龛口上部有题记一则,楷体竖书,共2行:“门师三洞道/士文神亮。”(图7)

题记下方浅浮雕男性供养人像,戴莲花冠,颈部有二道蚕纹;内着圆领衣,外着交领广袖衣,下着长裙,足着笏头履;双手于右胸前执笏板,侧向龛内面向主尊。

外龛右侧有一题记框,宽18厘米,残高22厘米,中部刻字4行,字迹不存。

第7龛

双重方形龛。龛向72度。内龛顶部左右角有弧撑。外龛顶部右侧、右壁上部不存,左壁残,内龛底部残。内龛宽40厘米,高42厘米,深20厘米;外龛宽60厘米,高56厘米,深6厘米。龛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立于龛口。

佛结跏趺坐于束腰圆形台座上,头、双手、腹部以下及台座残,像高22厘米,尖桃形头光,内饰一周锯齿纹,有肉髻,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似置于腹前;座高21厘米。

左右侧弟子均立于台座上,头略残,全身风化严重,素面圆形头光,光头,外着袈裟,双手合十于胸前。左侧一身,双足及台座残,身体下部布满苔藓,高25厘米;座高7厘米。右侧一身,高27厘米,跣足;座高9厘米。

左右侧菩萨均立于台座上,头残,全身风化严重,可见两侧披巾及座。左侧一身,身体左侧布满苔藓,像高27厘米,圆形头光,左手似垂于身侧,右手提净瓶垂于体侧;座高9厘米。右侧一身,右臂残,像高30厘米,素面尖桃形头光,右手似置于身侧;座高9厘米。

左右侧力士立于山形台座上,全身风化严重,上身赤裸,跣足。左侧一身,高30厘米,可见右侧飘带痕迹,双手似举于头顶,腰左扭;座高9厘米。右侧一身,高30厘米,双手似置于腰侧,腰右扭;座高9厘米。

第8龛

双重方形龛。龛向68度。外龛顶部、内龛顶部左侧,内外龛左壁上部残。内龛宽40厘米,高48厘米,深26厘米;外龛宽65厘米,高63厘米,深3厘米。龛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立于龛口(图8)。

佛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头、左膝略残,高22厘米,素面尖桃形头光,有肉髻,双耳硕大,颈部三道蚕纹;内着右袒僧祗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左侧领边于腹前横过,袈裟下摆覆双腿及座;双手托圆形物于腹前;台座下有方形基座,高20厘米。

左右侧弟子均立于圆形台座上,头残,素面圆形头光,光头;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跣足。左侧一身,全身风化严重,高20厘米,双手拱于胸前;座高6厘米。右侧一身,高20厘米,颈部有两道蚕纹,双手托经奁于胸前;座高4厘米。

左右侧菩萨均立于圆形台座上。左侧一身,胸部以上残,全身风化严重,高26厘米,可见头光,右足跣;座高7厘米。右侧一身,头残,高32厘米,素面尖桃形头光,束髻;披巾自两肩绕臂后下垂及座,斜披络腋,下着长裙,腰束带,跣足;戴环状项圈,两侧各垂下一串璎珞于腹前相交呈“X”形后下垂及小腿折向身后,相交处饰圆形物,左手握披巾置于身侧;座高9厘米。

左右侧力士左侧一身头残,全身布满苔藓,高27厘米,跣足,立于山形台座上;座高5厘米。右侧一身,双足及以下残,全身风化严重,残高20厘米。

第9龛

外方内单重檐屋形龛。龛向72度。打破第11龛左壁。内龛顶部左右角有弧撑。外龛左壁上部、龛顶左侧、龛底右侧残,内龛顶中部、左壁下部、龛底残;龛内整体风化严重,分裂成左右两部分,布满青苔。内龛宽43厘米,高43厘米,深7厘米;外龛宽65厘米,高60厘米,深4厘米。龛内一主尊二女真,二力士立于龛口。

主尊结跏趺坐于圆形台座上,全身风化残损严重,仅存轮廓,高28厘米,素面尖桃形头光,束髻,双手置于腹前;座高11厘米。

左右侧女真均立姿,素面尖桃形头光,束髻,双耳硕大,披帛自双肩垂下绕臂后垂于两侧。左侧一身,面部、双足及台座残,全身风化严重,高33厘米;外着对襟直领广袖衣,腹前结带,戴项圈,两侧垂联珠纹璎珞,于腹前相交呈“X”形后下垂及膝前折向身后;左手执一物置于左肩前,右手握披帛垂身侧,腰微右扭;座高5厘米。右侧一身,全身残损风化严重,仅存轮廓,高32厘米,左手垂于身侧,右手置于右胸前,腰微右扭;座高4厘米。

左右侧力士均立于山形台座上,束髻,上身赤裸,下着裙,跣足。左侧一身,头部、右手残,全身风化严重,像高28厘米;左手置于身侧,右手上举,腰右扭;座高11厘米。右侧一身,风化残损严重,仅存轮廓,像高29厘米,双手握拳置于身侧,腰左扭;座高8厘米。

左侧力士台座下可见一狮,头部不存,全身风化严重,侧身向右,前肢立起,后肢蹲踞,尾上翘。右侧一狮不存。

右侧力士上部雕竖向长方形框,宽6厘米,高12厘米,内雕一身供养人半身像,侧向龛内;头戴软脚幞头,面部丰腴,外着圆领窄袖袍;双手于胸前合十。

第10龛

双重龛,龛形不识。龛向68度。外龛顶、右壁上部不存,内龛顶部右侧、右壁上部残。内龛宽37厘米,高46厘米,深20厘米;外龛宽60厘米,高56厘米,深4厘米;龛内一佛二菩萨,二力士立龛口。

佛结跏趺坐于束腰台座上,全身布满苔藓,高25厘米,内圆外尖桃形素面头光,有肉髻,双手似置于腹前;座高17厘米。

左右侧菩萨均立于圆形台座上。左侧一身,头部残,高33厘米;内圆外尖桃形素面头光,束髻,颈部可见一道蚕纹;披巾自双肩绕臂后下垂及座,斜披络腋,下着长裙,腰束带;戴桃形项圈,两侧各垂下一条璎珞于腹前相交呈“X”形后下垂及小腿处折向身后;左手握披巾垂于身侧,右手似持莲蕾置于右肩前;跣足;座高8厘米。右侧一身,全身残损严重,布满苔藓,高28厘米,可见头光下部痕迹,跣足;座高7厘米。

左右侧力士均立于山形台座上,仅存轮廓,跣足。左侧一身,高27厘米,飘带绕头后形成环状;座高11厘米。右侧一身,残高12厘米,座高11厘米。

第11龛

双重方形龛。龛向73度。外龛左壁被第9龛打破,外龛右壁被第11-1龛打破。内龛开作并列二小龕,内龛顶部左右角有弧撑,底部略残。外龛仅存右上角,底部左侧残。内龛宽33厘米,高33厘米,深4厘米;外龛残宽41厘米,高38厘米,深度不明。左右侧小龛内各造一菩萨立像。

左右侧龛内菩萨立于圆形台座上,全身风化残损严重,仅存轮廓,有尖桃形头光,两侧披巾下垂及座,下着长裙,跣足。左侧一身,高27厘米,左手握披巾垂于身侧,右手执柳枝置于右肩前,左腿微屈,腰右扭;座高4厘米。右侧一身,高27厘米,左手执柳枝置于左肩前,右手握披帛垂于身侧,腰左扭;座高4厘米。

第11-1龛

方形龛。龛向68度。打破第11龛右壁,顶部残,左壁不存。龛宽21厘米,高30厘米,深18厘米。龛内风化严重,布满青苔,内造二立像。

正壁前并列造二立像,均风化残损严重,仅存轮廓。左侧一身,高28厘米。右侧一身,高22厘米。

第12龛

外方内单重檐屋形龛。龛向73度。外龛左壁不存,顶部左侧、右壁上部残;内龛顶部左侧、左壁上部、底部外沿残;龛内整体风化严重,内外龛龛面布满青苔。内龛宽52厘米,高55厘米,深30厘米;外龛宽90厘米,高82厘米,深46厘米。龛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诸像后立天龙八部,二力士立于龛口(图9)。

佛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莲圆形台座上,面部、双手、台座残,高25厘米;尖桃形头光,圆形身光,有肉髻,双耳硕大;外着通肩式袈裟,领口开胸前,衣纹于胸前呈“U”形,袈裟下摆覆双腿;双手置于两膝上;座高18厘米。

左右侧弟子均立于圆形仰莲台座上,圆形头光,光头,双耳硕大,外着交领袈裟,下着长裙,跣足。左侧一身,头部残,全身风化严重,高32厘米,双手合十置于胸前;座高5厘米。右侧一身,头左侧残,全身风化严重,高31厘米,双手置于腹前托经奁;座高5厘米。

左右侧菩萨均立于圆形仰莲台座上,尖桃形头光,戴冠;斜披络腋,披帛自双肩垂下绕双臂后垂身侧,下着长裙,腰束带,裙腰外翻;戴项圈,两侧各垂下一条璎珞于腹前相交,呈“X”形后下垂及膝前折向身后,相交处饰圆形物。左侧一身,身体左侧、足部残,全身风化严重,残高30厘米,右手执披帛垂于身侧;座高8厘米。右侧一身,面部、右臂残,风化较严重,高30厘米,左手握披帛垂于身侧,左腿微屈,腰微右扭;座高8厘米。

龛内环壁造天龙八部7身,均风化严重。由外至内,左起第1身,戴冠,额前饰水滴形物,外着交领衣,左手执棍状物于左腹前。第2身,戴虎头帽,外着交领衣。第3身,三头,头顶束髻,髻中部有圆形饰;自左肩向右下斜披一巾,戴臂钏、腕钏,双手合十置于胸前。第4身,戴兜鍪,着胸甲、护肩、护腕,右手置于腹前。第5身,束高髻,顶部呈弧形,戴冠,冠前饰圆形物,着交领衣,双手置于胸前。第6身,戴冠,冠前饰圆形物;内着圆领衣,外着交领衣。第7身,束双丫髻,颈部缠一蛇(图10)。

龛口仅存右侧力士,立于山形台座上,头部、双臂残,全身风化严重,仅存轮廓,残高38厘米;上身赤裸,下着短裙,左臂垂于身侧,右臂上举,腰右扭;座高13厘米。

二力士座前相向蹲踞一狮,皆风化残损严重,仅存轮廓。

第13龛

双重龛,龛形不识。龛向72度。外龛顶部、右壁不存,左壁下部被第13-1龛打破;内龛顶部右侧、右壁上部残,龛底不存。内龛宽32厘米,高34厘米,深18厘米;外龛宽39厘米,残高33厘米,残深12厘米。龛内造二立像。

二像立于台座上,均全身风化残损严重,仅存轮廓,高30厘米;似束髻。左侧一身右手似持物于身侧;座高1厘米。

第13-1龛

方形龛。龛向72度。其右壁打破第13龛外龛左壁。龛右壁下部残,宽21厘米,高20厘米,深4厘米。龛内造一立像,全身风化严重,布满苔藓,高21厘米,束髻。

第14龛

双重龛,龛形不识。龛向72度。内外龛共顶,顶部右侧、左壁上部残,右壁不存。内龛宽54厘米,高45厘米,深9厘米;外龛宽60厘米,高50厘米,深9厘米。龛内造4立像。

4立像均立于圆形台座上,全身风化,残损严重,仅存轮廓。左起第一身,高31厘米,有圆形头光;座高7厘米。第2、3身均有尖桃形头光。第2身,像高25厘米,座高6厘米。第3身,像高28厘米,座高7厘米。第4身,腹部以上不存,像残高17厘米,座高6厘米。

外龛左壁一立像,高18厘米,布满苔藓。

第15龛

双重龛,龛形不识。龛向74度。内外龛顶、左右壁上部不存。内龛宽82厘米,高47厘米,残深12厘米;外龛残宽86厘米,残高20厘米,深27厘米。龛内造四菩萨二力士。

四菩萨均立于圆形台座上。左起第1、2身小腿以上不存,像残高30厘米,仅见两侧披巾及座,跣足;座高9厘米。第3、4身,头部残,全身风化严重,像高40厘米,披巾自双肩垂下绕双臂后下垂及座;座高9厘米。

左右侧力士均立于山形台座上。左侧一身,仅存轮廓,像高30厘米,座高10厘米。右侧一身,全身风化严重,布满苔藓,像高32厘米,束髻,上身赤裸,肌肉隆起,身体左侧可见飘带痕迹,跣足;左手上举于头侧,右手似置于身侧,腰左扭;座高10厘米。

外龛左壁雕二立像,仅存轮廓。内侧一身,高20厘米;外侧一身,高22厘米。

(二)2号石崖

2号石崖有1龛,编号为第16龛。

第16龛

双重方形龛。龛向275度。内龛顶部左右角有弧撑。外龛顶部左侧、底部外沿残;内龛顶中部残。内龛宽66厘米,高69厘米,深38厘米;外龛宽76厘米,高83厘米,深13厘米。龛内造一天王四胁侍(图11)。

龛内环三壁设山形坛,坛高6厘米,上造一天王四胁侍。中央天王坐于山形台座上,头部、双臂、右腿、左膝残,全身风化较严重,高58厘米;戴方形高冠,冠两侧有顿项翻折向上;有護颈,上身着甲,甲绊连于护颈前部云形钩上,胸前甲绊边饰联珠纹,最外缘有花瓣形装饰;胸腹前有一条较宽的素面帛带,外系一条较窄的革带,革带搭扣置于身前,带身有圆形装饰;披护肩,腰部系带,腹前革带中部饰兽面,兽面周饰一圈素面条带纹与一圈联珠纹;下着甲裙,裙下着长裤、护腿,足着短靴。天王双臂张开,左手上举于头侧,右手举胸前;左脚踏小鬼身上,右腿内盘,腿下有小鬼支撑;小鬼身后台座上有枝茎。座高12厘米。

左右胁侍均立姿。内侧二身均戴桃形高冠,外着对襟广袖衣,下着裙,足着圆头鞋,双手于腹前捧物。左侧一身妇人形象,头部右侧、双手残,全身风化较严重,高44厘米;冠顶部略弧,有尖状凸起,毛领覆两肩前。右侧一身,老者形象,面部残,全身风化较严重,高50厘米;颌下长须呈倒三角形垂于胸前。

外侧二身体型略小。左侧一身,头、双手残,全身风化严重,仅存轮廓,高27厘米;束髻,外着广袖衣,下着裙,衣带自双腿前下垂及座;右手置腹前。右侧一身,头部、右手、左臂残,全身风化较严重,高27厘米;上身着甲,胸甲左右各饰一卷线纹,内着广袖长袍,衣摆两侧于膝下开衩,下着裙,腰束宽带,披巾自右臂垂下横过腿前一道后扎于腰带左侧,足着鞋,右手置于腹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