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从光,孙 杨,杨彦军,张建峰,荣 耀
核及核辐射事件包括核事故、放射事故、核恐怖袭击、核武器和放射性武器袭击、军事装备放射性物质泄漏等六类事件[1],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日本的长崎和广岛投下的原子弹、1986年苏联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突发事件、现代战争中贫铀弹的大量使用、2011年大地震及海啸导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都曾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及经济灾难。目前在全球恐怖活动不断增加的背景下,随着放射性物质在国民经济多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放射性物质可获得性也不断提高,恐怖分子为达其政治、宗教(民族)目的而制作简易核爆炸装置或袭击核设施等事件的概率和频率也在不断增大[2]。因此在核及核辐射突发事件发生后做好应急处置至关重要。2015年以来,为应对国际局势的不断演变和国家安全领域的扩展,适应新形势下武警部队职能任务转变和拓展,我院进一步强化了卫勤力量的建设,专门针对核及核辐射事件的应急处置,打造了一支能“拉得出、上得去、展得开、救得下”的卫勤队伍。依照“军民融合、资源共享、结合实战”的总体建设思路,以处置核及核辐射事件任务为牵引,联合省国防科技工业局核应急大队,采取联合指挥管理,联合演习训练,摸索组建了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干的专业防核及核辐射突发事件的应急队伍,取得了初步成效。
军民融合式应急分队实行队领导负责制,最大化编组72人,实施精准保障。编设指挥组、现场侦检组、现场急救组、环境监测组、安全洗消组、抗休克组、手术组、留观后送组、后勤保障组等保障模块。
1.1 指挥组 平时负责分队的建设、训练与管理,战时履行组织指挥任务。编6人,采取军民联合指挥模式,由总队保障部1名部领导和省国防科技工业局1名局领导任队长,医院业务副院长和省国防科技工业局核应急大队负责人分别任副队长,医院卫勤处副处长、省国防科技工业局核应急大队副队长任指挥组成员,携带指挥作业器材。
1.2 现场侦检组 负责先期察明现场情况,检测现场辐射水平,划定并标志 “热区”和“温区”边界。编10人,由核应急大队抽组专业人员担任。设组长1名,负责现场指挥、组织、协调;副组长1名,负责无人机沾染边界侦测;组员8名,现场γ剂量检测、温区沾染边界侦测及标志。
1.3 抢救分类组 负责沾污放射性核素种类和活度甄别,及现场伤员的检伤、分类、抢救。编8人,设组长2名。核应急大队抽组4人,在组长带领下进行沾污核素种类和活度甄别。医院抽组4人,其中1名急诊科医师任组长、3名外科医师任组员,负责现场伤员的检伤、分类、抢救。
1.4 环境监测组 负责外围空气放射性监测和生物土壤样品采集,同时担任预备队。编6人,设组长1名。由核应急大队抽组6名专业人员担任,在组长带领下进行现场采样、氡测量、中子测量并记录。
1.5 安全洗消组 负责安全通道建立与启用,指导人员进行去污洗消,并在洗消前后进行体表污染检测。编10人,设组长2名。核应急大队抽组6人,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安全通道建立和α、β沾染监测。医院抽组4人,其中传染病科医师1名(组长),检验科医师1名,护理士官2名,负责指导人员去污洗消。
1.6 抗休克组 负责对休克伤病员实施综合抗休克措施,救治危重伤病员等。编8人,设2个小组。医师2名,护士2名组成;第二小组由医师2名,护士2名组成。配备卫生帐篷1顶,携带呼吸机2台、监护仪2台、除颤仪2台、抗休克及急救药品器材等。
1.7 手术组 负责实施气管切开、胸腔闭式引流、大血管结扎等救命手术以及必要的清创缝合和特殊部位骨折固定等。编10人,设2个小组。第一小组由医师3名,护士2名组成;第二小组由医师3名,护士2名组成。配备手术方舱车1台,携带外科手术器材等。
1.8 留观后送组 负责开设轻伤员处置场,留观已处置的危重伤病员以及组织后送等。编8人,设组长1名,副组长1名,主要从医院内科病区抽组,其中医师3名,护士5名。配备监护型救护车2辆,卫生帐篷1顶,携带常用诊疗器材、药品等。
1.9 后勤保障组 负责物资供应保障、设备调试与维修、给水供电,实施必要的辅助检查与诊断等。编6人,由医院保障处1名参谋任组长,医院设备科1名技师、医院药剂科1名药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1名护士、省国防科技工业局1名采购员及1名水电工组成。配备卫生帐篷1顶,携带辅诊设施、发电机、战救药材等。
2.1 建立联演、联训机制 自2015年初次建队以来,共举办联演、联训活动十次,每年举办的联演、联训活动都不少于两次。每年年初由省国防科技工业局核应急办、武警总队医院共同确定联演、联训的具体科目、内容、时间、地点,下达联演、联训计划和目标任务。训练科目紧扣武警部队任务特点,涵盖核泄露事故的处置、核爆恐事件的处置、核武器及放射性武器袭击等方面。通过年度联演联训活动,一方面提高了队员核应急专业素养,锻造队伍实战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处置核及辐射事件的预案》和《核及辐射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1),使联合应急、联合处置在预案中得以体现,使预案更贴近实际、贴近实战。通过联演联训检验、完善和强化各项核及辐射事件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2.2 建立联席工作例会机制 为推动、落实核及辐射事件应急处置战略合作工作,建立联席工作例会机制。每年的6月及12月举行联席工作例会,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商讨、部署下一阶段联演、联训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例会由两个单位轮流主持,副队长负责组织协调,全体队员参加。
2.3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和科研学术交流机制 加强信息资源、应急装备器材、人员培训共享合作,建立科研学术交流机制。首先是要抓好共同科目的训练。在医院组织机关和卫勤分队日常体能训练时,将核应急大队队员一起纳入,既能增进地方人员对部队的了解,又能强健体魄,为完成各项核及辐射事件处置任务打下基础。其次是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互学互助。一方面,依托医院卫勤处、急诊科等专业优势,进行战地救护、心肺复苏、战创伤救治等培训,使每一名队员都具备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借鉴省国防科技工业局核应急大队在核及辐射事件处置方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经验做法,邀请他们来院授课、培训,提高医院人员对于核及辐射事件现场救援、放射损伤的处理和医学防护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最后是开展科研学术交流活动。医院相关科室主任和核应急专家们通过对核及辐射事件前沿、专业知识的相互交流及共同研究探讨,实现双方资源信息共享,共同提高核及辐射事件理论研究能力和实际处置水平。
2.4 建立核反恐现场应急专家研讨机制 省国防科技工业局、武警总队医院共同组建成立核及辐射事件现场应急专家组,根据国际核防护科学的发展,对自身的救援能力和技术装备科学评估,及时研究、部署相关前沿技术,为省反恐怖指挥部、现场联合指挥部就核及辐射事件现场应急、抢救生命、辐射损伤医疗救治、边界封控等提供专业咨询和解决方案。
3.1 组织指挥问题 为有效实施联合指挥控制,在建立之初即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建立联合组织指挥机构,明确协同关系,实现军地指挥资源、情报资料共享,指挥通信互联互通,方案对接协同,一旦遇有紧急突发情况,确保能够整体联动、快速反应。平时由省国防科技工业局核应急办和总队医院卫勤处分别负责组织日常训练、建设和管理,做好经费、药材等保障,总队参谋部和保障部负责宏观指导,并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当地方或部队遇有相关任务需求需要动用时,自到达指定地域后由指挥组及上级机构负责指挥。
3.2 常态化运行机制问题 军队与地方各部门间应加强相互协调,建立统一的组织指挥体系,在日常工作中,固强扶弱,重点扶持。目前,我院卫勤分队担负着省卫健委紧急医疗救援队的任务,在省卫健委应急办的组织下,每年都会与其他地方应急专业力量协同演练,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把军民融合式核及辐射事件应急队伍也纳入到省级应急队伍建设中,以建立更为高效、快捷的军民融合、联动救援模式和机制[3]。探索在复杂环境下遂行卫勤保障任务的方法途径,确保有任务时,招之能战,战之必胜。
图1 核及辐射事件应急处置流程
3.3 装备、药品战略储备及应急渠道问题 目前,应对核及核辐射事件所需的救治药品器械和物资储备不充足,缺乏定点定量储备计划。防核特殊药材没有专门的定点生产厂家,核污染快速检测、鉴定与报警等配套装备缺乏,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其应急保障及供应比较困难。建议各级政府均应储备与当地人口相适应的一定数量防核药品、防护装备和洗消用品,指定相应等级的医院负责管理,并对公众人员进行知识普及与培训,而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应对紧急情况下的保障需要。
核及核辐射应急处置具有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等特点,这就要求核及辐射应急专业处置队伍加强自身技术力量储备,通过培训演练等方式不断提高现场处置能力。笔者所在医院开创的军民融合式处置核及辐射事件应急队伍的建设机制,提出了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为核及辐射事件应急处置提供了新的思路,希望能不断提高我国核及辐射事件应急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