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亮明 肖玉浪
摘 要: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可以做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有利于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是改变我国教育投资体制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阶段;探究
2019年4月3日,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发改社会〔2019〕590号),明确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平等择优、先建后认、动态实施的基本原则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将极大推进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那么,本文将从如下方面谈谈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的贯彻实施
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贯彻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能够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角色”上的结合,即每一个学生既是劳动者,又是受教育者,实行普遍的生产劳动与普遍的教育相结合;二是“内容”上的结合,即教育的内容与受教育者日后所从事的生产劳动的内容相一致;三是“过程”上的结合,即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引入生产劳动,把学校教育过程与生产劳动过程交替结合起来。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建设服务的角度来看,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质也就是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二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二、可以做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
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对校企双方来讲都有很大的好处。
首先,校企双方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是向社会、企业输送人才的主力军的重要要场所。高等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完备齐全的教学设施,有一支专业水平高、受过良好的职业训练且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有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健全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企业是市场经济状况的晴雨表。企业是经济实体,其目的是创造经济效益。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有过硬的技术、产品以及吸引人的特色,而这一切都是靠高素质的人才取得的,故企业对人才有着天生的渴求。企业有资金,有设备,有生产基地,更重要的是有一大批懂专业、技术水平高且了解市场行情的技术人员和一线职工,他们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可欠缺的人才。将这些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专家和骨干聘请到学校为学生讲课,可以针对生产过程中的需要将理论具体化、通俗化,课堂效果好,学生易掌握,学习目的明确,缩短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从而解决了为什么要学及怎样去学的問题。这既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技术是企业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又能缩短毕业生到工作单位的适应期,减轻用人单位的培训负担。
其次,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可以做到优势互补。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企业投入的资金、设备改善办学条件,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同时通过依托行业或企业,学校还可以找到自己的校外实训基地。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方面能够得到企业的积极帮助和支持。教师通过在企业蹲点实习、挂职锻炼,可以丰富实践经验。当再返回学校课堂中去的时候,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提高,从而能克服课堂教学脱离实际的缺点,最终赢得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充足的教学资源,为企业完成岗位培训、产品开发设计、市场调研,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节约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为企业增强竞争力创造条件。尤为重要的是,企业可以优先从学校选拔人才充实职工队伍,并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才资源。
再次,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大到国家、小到学生及其家庭,是“三赢”“四赢”的。因为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学校在设置专业方面更贴近实际需要,在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方面更为合理,更能考虑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在为毕业生寻找工作方面更能创造便利条件,有利于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和企业提高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将成为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和基地,这样校企之间便形成了齐心协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办学实力的增强
近几年来,传统高职教育发展受阻。一是“高学历”盛行,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小康生活的逐步实现,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物质承受能力已明显增强,许多家长不需要孩子过早离开学校而就业。加之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企业招工盲目要求高学历。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必然使众多学生想尽一切办法追逐高学历,致使高职教育“门庭冷落”。二是社会择业观念超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依据我国现在的产业政策,高职院校本应该多设置一些农科、工科专业,鼓励更多的人去“爱农学农务农、爱工学工务工”,但遗憾的是,人们在择业观念上却与现实发生了严重错位,有相当多的学生纷纷拥向第三产业,一些热门专业表现出择业观念的超前性。三是高职院校没有坚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达不到企业对技能人才的要求,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不合理,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毕业生“滞销”,生源不足,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突破口。职业学校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具有人才、专业、办学资源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很强的岗位应用性。教育部日前发出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能否培养适合时代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把高职毕业生变成“畅销人才”,能否实现由传统职业学校到现代职业学校的转变,使职业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教材和师资与岗位相配套,关键在于能否依靠企(行)业,充分发挥企(行)业作用,按行业技术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和层次结构。
“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机制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保障。在新的形势下,加大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力度,全面推进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培养出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当代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从学校方面来说,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可以及时反馈社会需求,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从企业方面来说,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可以借用学校的教学力量,提高教育层次,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进一步完善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机制,使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是改变我国教育投资体制的重要措施
过去,教育投资是国家的事,受教育者只是象征性地交点学费,由于教育资金投入有限,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有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大,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己掏腰包上学已成为潮流。国家、学生出资办学,唯独用人单位还没有做到这一点。用人单位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受惠者,他们必须与学校紧密结合,共同出资、出力办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适用性问题,减轻国家、个人办学经费的负担和学校教学经费的不足问题,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特别是面临着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新形势,社会对掌握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学校能否适应形势的迫切需要为企业培养出创新人才,关键在于能否走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发展之路,能否与企业进一步加深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积极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国外合作教育的市场介入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3(8).
[2]姜大源.关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再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3]姜惠.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教育概论[J].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贺亮明(1964—),女,汉族,湖南湘乡,本科学历,硕士学位,教授,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肖玉浪(1982—),女,汉族,湖南湘潭,本科学历,硕士学位,湘潭技师学院教师,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