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飞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造成了儿童老人留守农村的局面,儿童的健康成长受到了负面影响。音乐是净化心灵和精神慰藉的重要手段,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引导留守儿童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加深其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和培养音乐审美,以提升留守儿童的音乐素养。
一、妙设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是儿童非常感兴趣的活动,游戏活动有利于儿童进行积极地自主探索并对事物深刻认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探索学习。因此,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音乐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游戏,激发留守儿童音乐学习的兴趣,才能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积极自主探索音乐知识。
例如,在《森林狂想曲》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农村留守儿童对本篇音乐作品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我是森林中的小精灵”的游戏,让学生先听一听音乐,熟悉音乐之后根据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等特点,为自己设计一个动物或者植物的角色,通过表演动物奔跑、嬉戏、舞蹈和植物的生长、随风摇摆等等动作,表演出森林中生物活动的情境。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积极的评价,学生就会认可自己的游戏表演,增强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在游戏活动中随着音乐尽情舞动,把自己的身心融入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有利于激发学生体验和理解音乐特点的兴趣,并积极地投入自主探索学习。
因此,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为儿童设计适合的游戏活动,让儿童在尽情参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等知识进行自主探索,有利于激发音乐学习兴趣和音乐素养的培养。
二、强化听觉,加深理解
听力是音乐学习的基本功,只有通过聆听才能感觉到音乐旋律、节奏和情感的特点,进而深入理解、体验音乐的美妙,达到情感寄托和情绪宣泄,实现音乐的功能。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听力是重中之重。在农村小学生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通过听觉练习活动,结合音乐作品的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听觉练习活动中自主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提升留守儿童的音乐素养。
例如,《好一个土娃子》这篇音乐作品描绘的是生活在农村淳朴活泼的顽童。音乐的旋律和节奏都表现出了顽皮活泼的特点,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歌词内容与音乐旋律与节奏的融合关系,可以为学生提出关键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作品,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之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如提出问题:“请大家听音乐,并找出其中的顽皮元素。”学生就会带着这个问题聆听音乐,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之后,展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然后教师再总结这个问题:“在这篇音乐中乐器有小提琴弦乐和敲击乐,都表现出了欢快和跳跃的感觉,同时音乐的节奏轻快与歌词相结合完美表现出了农村土娃子活泼贪玩的情境。”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听力,有利于提升留守儿童的音乐素养。
因此,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音乐听力的培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聆听音乐寻找答案的自主探索学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鼓励想象,培养审美
审美是音乐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审美意识和能力,是增进留守儿童音乐情感和增强音乐体验的必须途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主张音乐教育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开放学生的身体与思想,鼓励学生通过放飞思维和想象以亲身感受和自由探索,强化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能力。
例如,《草原赞歌》这篇音乐作品表达的是蒙古草原上美丽富有以及草原上的儿童少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呵护中健康成长的情感,音乐中洋溢着草原人民对美满幸福的生活向往和作为草原人民的自信。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理解歌曲的意境和体验草原儿童少年热爱草原和感谢共产党的情感,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放飞思维,在陶醉音乐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听完音乐互相交流自己看到了什么。这样,学生经过自己随着音乐旋律和节奏进行想象,能够感受到骏马奔驰、羊群簇拥、绿野连绵、白云飘舞等景象,体会草原儿童热爱草原、幸福自信、感恩国家的情感。学生能够想象出的美,就是音乐作品《草原赞歌》所要表达的美。
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勵学生开放自己的思维,融合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进行大胆地想象,让学生在跟随音乐想象场景和体验情感的过程中理解音乐的美感,促进学生音乐课堂的自主探索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音乐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是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现象,为了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音乐的优势作用,在音乐课堂上通过妙设游戏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听觉以加深知识理解和鼓励想象而培养音乐审美来引导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进而提升留守儿童的音乐素养。
【作者单位:金湖县陈桥镇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