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认知视角下英德汉谚语对比研究

2019-10-07 09:18胡丹娟
校园英语·下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谚语隐喻

【摘要】谚语,作为人类语言的精华,是认知活动的产物,是建立在概念隐喻基础之上的。本文将从隐喻认知的视角,对比研究英德汉谚语的共性和差异及其原因。以期能在跨文化背景下,对进一步理解英德汉谚语独特而丰富的内涵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隐喻;认知对比;谚语

【作者简介】胡丹娟(1987-),女,湖南耒阳人,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

一、隐喻认知概述

隐喻是一种普遍语言现象,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隐喻。英国修辞学家Richards 曾经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Lakoff和Johnson的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表明隐喻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周围,认为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隐喻,并首次提出了隐喻认知观。谚语作为普遍存在的特殊语言现象和表达方式,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是以概念隐喻为认知理据的,其形成和理解机制在于概念结构的映射。隐喻的工作机制是以源域和目的域之间的相似性作为意义特征或结构转移的基础,跨域投射(cross-domain mapping)是其工作机制。相似性是谚语产生的隐喻认知本质,即隐喻是通过联想事物相似性特征才使概念具体化。

二、英德汉隐喻性谚语的对比研究

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广泛运用,不仅在语言中使用,而且贯穿于思维与行动中。作为人类思维、认知的一种方式,隐喻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又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民族性。

1.共性分析。由于人类思维的相通性,英德汉谚语中的许多认知,是基于人类的基本认识而产生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反映。所以,尽管英(E)、德(G)、汉(C)是三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但却有共同的语言特征,如:口语性、修辞性、民族性等。而且,它们都是简单明了的语言,传达有一定教益的内容,借助司空见惯的生动形象,具备整齐完整的结构。如:

E: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G: Was das Auge nicht sieht, bekümmert das Herz nicht./C:眼不见,心不烦。

E: Knowledge is power./ G: Wissen ist Macht./ C:知识就是力量。

E: Facts speaker louder than words./ G: Tatsachen sind starker als Worte./ C:事实胜于雄辩。

E: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 /G:Wer zuletzt lacht, lacht am besten./ C:谁笑在最后,笑得最好。

E: Misfortunes never come alone./G: Ein Unglück kommt selten allein./C:祸不单行。

E: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the wit./G:Durch Schaden wird man klug./C:吃一塹,长一智。

E: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G: Auge um Auge, Zahn um Zahn./ C: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2.差异分析。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英德汉三种不同的民族语言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传统习俗,每个民族都会以独特的认知方式将自己对现实的认识投射到语言上,导致了语言中的概念隐喻系统呈现出不同特征,进而形成了带有各自特色的隐喻性谚语。这些差异集中体现为两方面:

(1)喻体相同,喻义不同。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人们往往选择不同的喻体,而这种差异常能体现文化和认知上的差异。如:喻体“狗”。汉语中以其为喻体的谚语都带有贬义,如:狗眼看人低、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德语也一样视它为贫苦、卑鄙、下贱的象征,如:frecher Hund(无耻之徒);而英语则截然不同,含有褒义色彩。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lucky dog(幸运儿)。

(2)喻体不同,喻义相同。由于人类在认知、思维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因而在表达认知的结果上具有一定的趋同性。在英德汉谚语中,有些谚语尽管借助的喻体不同,但却表达了相同的认知结果。如:(C)树倒猢狲散,(G)Die Ratten verlassen das sinkende Schiff(船沉鼠逃);(E)Rats deserts the falling house。三者喻义都指为首的人垮下来了,随从的人无从依附也就随之而散;但是借助的比喻事物却不同,汉语用的是“树”和“猢狲”,德语用的是“船”和“鼠”,英语用的是“屋”和“鼠”。又如,(G)Ein Haar in der Suppe finden(在汤里找头发);(C)鸡蛋里挑骨头;(E)to pick holes/to find a quarrel in a straw.三者喻义也对应,但喻体各不相同。

三、产生共性的原因

1.隐喻思维的共性。思维是大脑的机能,人类大脑的生理结构是相同的,作为人脑机能的思维也就没有民族性,而是具有全人类的共性。从认知论的角度广义认识隐喻,人类思维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是一样的。汉英德谚语的共性来源于人类隐喻思维的共性。

2.隐喻与文化的一致性。汉英德民族虽远隔千山万水,分别来自不同的文化国度,但都生活在同一星球,在改造自然世界过程中积累了大致相同的身体经验,也有了一些相同的文化积累,形成了一些共性。因此,尽管语言系统迥异,但基于共同的认知结构,形成了汉英德民族认知经验的共性,反映在语言中便凝结成为共同的文化语义。这种汉英德民族认知的共性可从喻体相同、喻义相同的谚语中体现出来。如:E: Great oaks from little acorns grow. C:合抱之木,生于毫末。G: Aus einem kleinen Samen wird ein gro?er Baum等。

四、产生差异的原因

1.不同的民族认知心理。德国语言学家Wilhelm von Humboldt认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不同民族语言中的谚语由于时空、地域、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诸因素的差异,常常隐含着各自的文化内涵,反映着语言使用者的间接经验形态和对世界理解的特殊性。以英汉德三个民族对待“狗”的看法为例,可具体揭示各民族的认知心理上存在的差异。如:(C):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救了落水狗,反被咬一口;挂羊头,卖狗肉;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狗改不了吃屎;狗眼看人低等。汉语中,“狗”字多含贬义,比喻为供人使役的牲畜或助人作恶的帮凶。这种用法遵循了传统中国文化的褒羊贬狗心理。(G):Diser Himmelhund hat mein ganzes Geld geklaut.(这个坏蛋把我的钱全偷去了);Lumpenhund(瘪三、无赖汉、衣衫褴褛之人);Es m?chte kein Hund so l?nger leben.(谁都不想过这么久的穷苦日子)。在德语民族文化中,“狗”也常含有贬义,被当作贫苦、卑鄙、下贱的形象。(E):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与德汉文化迥然不同,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绝大部分是没有贬义的,西方人对动物“狗”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把它看成是人类的的朋友、伴侣,视它为忠实、善良、重情义的代表。

2.不同历史文化特性。谚语表达的差异性还源于汉英德各自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汉语谚语大多来自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使得谚语带有汉民族的风格特色。如:“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指:三国时,蜀国名将英才相继故去,无奈只好用廖化这样平庸之人充当大将出征。英语中也有许多反映历史事件的谚语。如:希腊人攻打不下特洛伊城,把藏有伏兵的木马故意留在城外徉装退兵。特洛伊人祭司拉孔竭力反对把木马搬进城,说I fear the Greeks, even when bringing gifts.(即使希腊人带来礼物,我也担心)。德语语法结构严谨,词汇丰富,拥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谚语表达法,语言精练,结构工整,耐人寻味。如:香肠在德国或许是最普遍也是最享誉盛名的食物之一, Wurst wider Wurst(以德报德,以怨抱怨),这句谚语却与吃没有任何关系。它源自一个古代习俗:如果在今年屠宰节时送给邻居香肠或肉,次年邻居也会回送同样的礼物作为答谢。

3.不同的宗教信仰。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以超脱现实的形式反映了人类的信仰、崇拜和心灵寄托,其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语言生活,这从谚语的宗教性中也可以看出。汉语有相当多的谚语来源于佛教文化,如: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等。英语中,很多谚语和基督教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形成了“上帝”、“教堂”、“地狱”等概念有關的谚语。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德国主要也以信仰基督教为主,许多谚语出于对天空、天堂的想象:天堂被视为天主的住所,视天主为最高审判官,为掌管世界法庭的主宰者。如谚语:Himmel und H?lle in Bewegung setzen(无所不用其极)。

五、结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基于认知隐喻学,深入分析了英德汉谚语的异同并挖掘了其产生的根源。谚语是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重要产物,是对本民族发展进程的特色反映,是大众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积累。思维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普遍性机能,具有共性,因此,决定了英德汉三种不同语言的谚语存在隐喻共性。同时,由于生活环境、历史文化背景诸多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对世界的经验和感受不同,故而英德汉隐喻性谚语存在差异。文章通过对英德汉三个国家的隐喻性谚语进行剖析,希望能对理解不同文化的谚语内涵,有更进一步的启示。

参考文献:

[1]Lakoff,G.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90.

[2]冯玉珠.德语谚语来源浅谈[J].外语教学,1982(4).

[3]李苏.浅谈德语谚语的文化内涵[J].德语学习,2007(5).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谚语隐喻
爱的隐喻
英语读思言的隐喻意象与教学互见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谚语趣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