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惠凤
摘 要: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宪法教育,我们可以遵循这样的顺序:教育前奏:激情共鸣→教育主调:内化于心→教育协奏:外化于行。
关键词:小学语文;宪法教育;激情共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16年6月28日,由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制定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正式实施执行,大纲对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内容、目标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宪法教育,我们可以遵循这样的顺序:
一、教育前奏:激情共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十二条指出: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第五十五条则指出: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第九册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可以跟此有机融合,渗透宪法教育。
清政府固步自封,不能有效抵抗侵略是圆明园毁灭的根本原因。学生对圆明园的了解越深、越可惜其毁灭,越能感受国力强盛带来的幸福,越珍惜宪法的保护。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圆明园并不具有亲近性,因此我查找了大量资料,先给学生播放小纪录电影,然后出示一些宫殿、珍宝的图片,最后展示圆明园的复原视频,这些课程资源的挖掘、展示,使学生对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有了更直观的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对宪法总纲二十二条说到的“名胜古迹、珍贵文物、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认识更深刻,也因为这一文化瑰宝的毁灭,对于五十五条的“保卫祖国、抵抗侵略”理解更加到位。
二、教育主调:内化于心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小学高年级(3—6年级)的教学中,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认知主要国家机构,国家主权与领土,认知国防的意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②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出现的时间,刚好与之配合。该单元的课文都渗透着爱国主义的教育,两篇精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可以对应认知国防的意义,《狼牙山五壮士》则是国家的主权和领土不容侵犯的认知。在学习该单元第一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就要注意把该年级法制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从思想上端正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学习《圆明园的毁灭》的毁灭时,教师就要有意思地引导学生动手去收集国防重要性的资料,学生的主观努力将会使他生活经验更加丰富,从一篇课文的学习有意识地牵引到“国防教育”整个面的学习上,通过自主的阅读把“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这一理念内化于心。有了这一知识支撑,在《狼牙山五壮士》的学习中,就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在“保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做出的努力,如“中国维护钓鱼岛主权”、“中印边境冲突”、“南沙渔民的‘更路经为证明西沙和南沙群岛属我国领土领海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台湾问题”……这样一来,教学内容更加充实,随着学生了解的深入,“国家主权独立”,“国家领土完整”的观念便内化于心。
三、教育协奏:外化于行
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和生活实际现实生活相配合的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的意识形态在生活实际中得到实践,从而达到“外化于行”的结果。
1.思想的外化表达。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学生其实和“国防”、“领土”等方面的信息多有接触,教师就要抓住这一契机,利用新闻事件的实效性开展活动。学生看了电影《红海行动》,看了《战狼》,我们就可以抓住“海外救援”背后的意义,快速救援背后体现出国力的水平展开讨论;美国毫无理据地加收关税,中国能有力还击,你又认识到什么?……这一些讨论,其实和小学语文教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論、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美丑”③息息相关,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互成就,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使个人能力的提升“事半功倍”。
2.行为的外化呈现。国家大力开展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孩子认法、知法、守法,要达到这一目的,最重要是让青少年和相关法规产生共鸣。在学习《圆明圆的毁灭》后,我们可以指引学生看专题节目《国家宝藏》,让学生了解北平故宫博物院里和圆明园里一样珍贵的文物,工作人员为了不让它们落入日军之手,带着13427箱文物南迁、西上、东归、北运,历时14年长征,创造了几乎无一毁损、遗失的奇迹;了解2003年7月的启动“国宝工程”,为抢救流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努力地把被非法掠夺文物追索回来的一个个故事……对“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十二条认识也就更深,以后外出游玩、参观博物馆时,也会注意到对文物的保护。
寓法于文,学文理法,语文教学和宪法教育的结合能有效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助力他们成为认法、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年。
[2]《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发展报告(2018)》,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2018-04-17。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