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研究

2019-10-07 12:27赵秉谦
食品界 2019年8期
关键词:添加剂质谱农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分析设备技术不断地提高,将分离装置气相色谱与高灵敏分析装置的质谱联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之中。随着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农药的残留等问题被曝光,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安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由于分析准确,分辨率高和高效的分离效果,在食品的检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装置技术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原理。气相色谱是利用气体作为流动相,根据样品在流动相和固定相的流速不同,对样品组分进行一一分离,结合质谱在针对单一的组分进行准确的成分分析。利用质谱分析测量得到的质谱图可以推测出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相对分子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二者的特点,将样品的分离和分析流程整合在一起,将质谱得到的信号记录到计算机上。当样品的组分依次进入质谱中,在计算机上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各个组分的结构和成分的信息。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特点。气相色谱与质谱的联用装置高效结合了气相色谱与质谱的特点,能够对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记录整理,同时充分地发挥了二者的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优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能够解决了缩减了物质的监测流程,减少了样品转移过程的损耗,同时气相色谱与质谱的联用装置能够保障样品的检测的完整性,避免步骤的繁琐,而影响测试的结果。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装置添加了分析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使得整个测试过程更为方便快捷、准确高效,从而有力地推动分析设备的创新和发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装置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视推动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革新,能够准确地分析物质的成分。在上个世纪,该技术广泛的应用于食品的检测和分析工作中,下面对其进行简要的描述和介绍。

对于食品中农药的残留的分析和检测。随着化工行业的兴起,农药开始了广泛的传播和使用,农民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多次对蔬菜瓜果喷洒农药,致使农药累积,极易引起农药中毒现象的发生。由于农药的成分多种多样,无法对其进行精确的检测和分析。传统的分析和检测方式简单、仅能对单一的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并且整个操作流程繁琐、效率较低,通过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能够有效的回收有毒的成分,并能够定性、定量的对一些农药进行分析,如氨基甲酸酯、虫菊酯等。使用该技术能够有效地回收残留的农作物,且拥有易简单操作、检测范围广等特点,极大地提高了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分析和检测效率。

对于食品中添加剂的分析和检测。为了保障食品能够满足色香味俱全,从而吸引顾客,来获取巨大经济利益。许多厂商常常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过量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通常包括防腐剂、抗氧化剂、甜味剂和香料等多种化工合成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能够有效的回收相应的食品添加剂,并经过提纯和萃取等多道工藝将其进行回收再利用,从而有效的节约了生产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同时,也可以除去有害的食品添加剂,为人们的健康提供有效的防护体系。

对于食品中的物质成分进行精准的分析。食品的安全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准确分析出食物内组成的成分。例如,啤酒的组成成分中包括42中有机化合物,将固相微萃取法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装置结合使用,能够将42种物质进行精准的分析和分离。同时,由于肉中包含多种羟基化合物,采用此种技术还能够将各种肉类、鱼类气味的成分进行检测和分析,常见的鲫鱼肉通过分析发现其中包含42种成分,鲢鱼肉中包括40中成分,草鱼肉中含有30种成分。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应用于食品检测中,能够有效杜绝掺假、变质等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对于食品中兽药的残留的分析和检测。对于一些动物所食用的药物,如果不及时分离出来,随着毒素在食物链中层层的累积,最终会在人体内富集,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能够对于肉食、蛋类和奶类等食品的药物的残留进行分离,为人类生命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食品的检测关乎于人们的健康,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发展,使其在医学、生物、化学和食品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食品的检验中主要应用于对农药残留的检测分析、对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分析,随着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日益完善,在食品的检测中所扮演的角色将会越来越重要。

作者简介:

赵秉谦(1982-),男,河北邢台人,大专,河北安普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研究方向:气相质谱。

猜你喜欢
添加剂质谱农药
赢创扩大在华涂料添加剂产能
无人机喷洒农药 农药混配顺序
未来三年将淘汰十种高毒农药
农药打得少了 好桃子越来越多了
地理复习课的“添加剂”
农药二次稀释 防治一步到位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水中18种挥发性有机物
食品添加剂有多可怕?
枣霜化学成分的色谱质谱分析
Modeled response of talik development under thermokarst lakes to permafrost thickness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