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工作室”文化育人模式探究

2019-10-06 14:58肖渺王静远蒙裕兴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27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工作室新工科

肖渺 王静远 蒙裕兴

摘 要:新工科背景下,新工科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良好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也需要具备更强的创新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探讨和分析新工科的内涵及新工科背景下工科院校的文化育人途径,以广东工业大学跨文化能力培养工作室为切入点,以期探索出一条新工科文化育人实践新路径。

关键词:新工科;文化育人;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7.093

1 新工科的背景与内涵

为了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优势和立德树人要求,为了支撑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培养新型工程创新人才,高等工程教育必须进行全面、深刻的改革和创新。2016年新工科概念提出后,教育部高教司经过反复研讨、调研、论证,于2017年正式推出“新工科”计划,并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指导性文件。针对新时代对工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工科的内涵可归纳为: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因此,新工科人才需具备更高创新能力、跨文化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

2 工作室建设背景与目的

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趋势不断深入,跨区域、跨国界的教育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在这个大背景下,跨文化能力培养成为高等教育高度关注的课题。目前,各行各业对跨文化能力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跨文化人才在各个国家已供不应求。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状更是如此。然而,与跨文化人才供不应求相对应的是我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严重缺乏的现状。

跨文化能力培养工作室旨在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国际化人才体系建设,立足于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与国际文化视野的拓展,结合高校发展实际,打造跨文化学习交流平台,做好文化传播工作,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增强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塑造力。通过提供“精准”的跨文化能力提升服务,引导大学生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自主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增强跨文化意识、拓宽国际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能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帮助大学生自主提升文化素养与文化情操,自信地成为新时代思想与价值引领力量。

3 工作室建设目标与意义

3.1 服务学生自主树立中华文化自信

(1)树立自主发展意识: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树立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培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文化基因的自主意识,变“他律”为“自律”,形成自主提升的原动力。

(2)提高自主发展能力:为大学生树立中华文化自信提供能力训练服务,帮助大学生掌握树立中华文化自信的必要知识与能力,让大学生摆脱自主发展能力的局限与困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逐步具备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和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的素养、知识与技能。

(3)帮助大学生自主强化爱国主义精神,自主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自主培养民族文化基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 服务学生自主拓宽国际文化视野

(1)培养学生传统文化语言意识:学生自主培养英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通过英语与外教或外国友人面对面交流,有效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外文化差异,最直接地开拓国际视野。

(2)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和国内外主流媒体猎取国际信息,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主动了解、主动思考,自主汲取世界各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知识,开拓国际文化视野;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文化差异,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活动的同时既锻炼能力又开拓视野。

3.3 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育人工作模式

通过建立“线上线下”工作室,充实“跨文化能力培养”导师库,形成学生主导+导师服务+学生参与的“三位一体”工作模式,打造独具特色、富有实效的文化新阵地,形成系列工作特色品牌与理论、实践成果,吸引更多师生参与其中,形成良好辐射效应。

4 工作室建设理念与特点

4.1 依托国际交流平台,瞄准“跨文化能力”培养

(1)以“文化”为落脚点,从中华文化与国际文化两个维度,开展“双向”的文化育人服务,以校园文化为阵地,通过文化传承(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拓展(引导学生学习排演外国优秀影视戏剧文化拓宽国际文化视野)、文化创新(引导校园文化自主创新)和文化增值(引导学生提升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育人功能。

(2)以“跨文化”为主要实现路径,创新文化育人方式,依托校园文化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国际文化视野拓宽与跨文化能力提升相结合,使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自身成长成才的“刚需”,从而促进自主养成。

(3)以国际交流为依托,发挥学校对外合作交流的资源和语言优势,充分利用外教、出国留学学生等对外交流力量,打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提升自主参与与发展的国际文化链接脉络,将自主发展平台向国际延伸。

4.2 精准服务,精准发展

(1)精准识别,形成分类目标管理。挖掘大学生在中华文化自信、跨文化能力培养与国际文化视野扩展方面的成长成才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发展成为具有中华文化自信、跨文化能力和开阔国际视野的“自主体”。

(2)精准定位,突出大学生主体价值。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承认和尊重大学生在“文化育人”中的主体人格,推进“自主发展”的思维导向,建立以大学生为主导的服务体系。

(3)精准研判、精准服务。

①实施目标管理。根据大学生成长的不同需求进行主体分类,制定分类目标并实施目标管理,开展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引导教育服务。

②实行学生主导。建立学生自我挖掘需求-自主分析问题-自觉树立意识-自主制定方案的大学生文化自信与跨文化能力扩展自主发展路径,引导学生制定“文化素养”生涯规划,变“管理”为“服务”、变“教育成才”为“自主发展”。

③制定个性化服务“套餐”。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岭南文化“双语文化名片推送”和中外学生“一对一”活动培养学生中华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义教活动和国际文化节活动拓展学生国际文化视野。

④建立“一对一”效果检验机制。引导学生对照“文化素养”生涯规划,制定自主发展“体检报告”,帮助学生进行成长效果的自我检验,形成“反查-调整-再提升”机制。

4.3 自主参与,自主养成

(1)翻转主体,学生自主:翻转教育主体,从成长需求挖掘、教育主题选定、文化素養发展规划与实施到效果自查,都实行教师引导为辅、学生参与为主。

(2)强调参与,朋辈互育:以朋辈教育作为主要形式推进,为每一位成长主体提供参与的机会与平台,使之获得参与的机会与压力,并在参与过程中,产生自我成长与朋辈教育的效果。

(3)自主养成:强调文化实践和体验,帮助大学生将中华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培养、国际文化视野拓展明于心、动于行、化于神,逐步养成自觉的行为与习惯。

5 工作室建设思路与措施

5.1 建立“跨文化能力培养”导师库,充实服务支撑

(1)引进长辈服务团队,建立一支由文化专家、资深学工干部、一线学工骨干、具有相关专业背景与经验的辅导员、教师队伍、校外专家,专攻中华传统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培养与国际文化视野拓展,组建强有力的学生自主发展服务教师团队,开设线上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课,邀请文化名家、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

(2)吸纳学生朋辈服务团队,打造学生跨文化讲师团,建立一支由优秀党员、团员以及校园文化之星组成的学生朋辈团队,形成朋辈引领的服务力量。

5.2 成立线上工作室,实现服务延展

成立“跨文化能力培养”线上工作室,作为线下工作室的时空延展与有效补充,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表达在线开放平台,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微信群、QQ群开展线上工作。微信群、QQ群用于交流讨论、信息发布与分享、活动互动等,微信公众号平台主要实现服务信息发布、成果展示与互动、服务导师信息发布与查阅、“跨文化能力提升”需求对接、线上答疑平台等功能,实时提升跨文化能力。

5.3 开展线下自主活动,实行个性化服务

(1)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双语文化名片推送”传播与创新系列活动。

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岭南文化传承计划,开展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典籍丛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自主制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名片”活动,引导大学生通过艺术品制作(绘画、动漫、雕刻、书法、手工艺品、服装设计等)、摄影作品制作、微视频微电影制作、诗歌文学创作等实体作品,或优秀传统文化表演等展演手段,制作各类实体“名片”和虚拟“名片”、线上“名片”和线下“名片”,学生在自主参与制作的过程中增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加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线上推送,充分利用出国留学、旅游、文化交流等契机,将“名片”带出国门进行展、演相结合的推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伸到国际。

(2)开展中外学生“一对一”和“广工中外青年说”活动。

开展中外学生“一对一”(即1名中国学生+1名留学生“结对子”)和“广工中外青年说”活动,中国学生可以锻炼中英表达能力,留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汉语知识,提高汉语水平,双方可以增强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适应性,培养文化的理解力,增进对各国文化差异的理解。

(3)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语义教活动。

结合大学生志愿公益精神培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义教方案制作和义教的实施,使大学生成为教育主体的同时也是受教育的主体,通过义教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强中华文化素养、强化文化自信、拓宽文化视野。

(4)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实施“1+1+1+1”计划。

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引领大学生提高审美修养,提升精神境界,弘扬民族文化;通过开展1项目(跨文化能力提升项目)、举办1节(国际文化节)、1赛(跨文化交际能力大赛)和1会(模拟联合国大会),形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宽国际文化视野的新风尚和新路径。1项目包括跨文化主题论坛、专题讲座、文化沙龙、工作坊等,学习并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和跨文化交流技巧。国际文化节围绕“中”“外”文化两大核心,以文体艺术为载体,“展”“演”结合,让大学生装扮成不同国家的人,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交往,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跨文化能力培养工作室将着力打造成学生自主发展品牌,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培养、国际文化视野拓展提供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服务,不仅能产生大学生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培养、国际文化视野拓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践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批独具自主发展能力与优势的大学生“文化素养”标杆,形成榜样力量,并在省级以上德育主题活动特别是全国跨文化交际能力大赛、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中获得佳绩,切实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7-12.

[2]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7-12.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工作室新工科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技术文化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