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婧倩
【摘 要】本文从政治认同,也就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这一认识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寻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問题情境;认知冲突;发现学习
政治认同关乎学生成长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确立,也是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简单地讲,政治认同包括:道路认同、制度认同、理论认同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是政治建设的重要范畴,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关系,它作为一种政治情感,是一种心理的认同,是心理的政治忠诚和归属。因此,在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不能靠灌输,要运用教学情境去熏陶,发挥其潜移默化的作用;需要学生在发现学习中自主构建,并将之内化于心;需要对学生原有的错误观念在认知冲突中进行政治理念的重建。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个人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的核心是呈现出的新问题,它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冲突,导致认识失衡,从而产生思维动机。问题情境具有以下特点:(1)目的性。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一定要有明确指向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2)问题性。问题源于情境,情境产生问题,问题是情境的核心;(3)适应性。就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以形成新的认知冲突,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的一种问题情境;(4)发现性。就是通过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出新的学科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产生新的学科概念的一种问题情境。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策略:
一、创设评价情境,在恰当的认知水平上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果子时,须“跳一跳,才能够得着”。问题是教师如何才能确定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符合这一要求,许多教师依据问题情境的目的性、适应性的特点,把教学目标作为问题涉及的方向和依据。作为方向没有问题,但作为依据却有点勉强,因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反映出来。
格兰特·威金斯(美)和杰·麦克泰格(美)提出了逆向设计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整个设计过程分三步,步骤1: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步骤2:如何证明学生已经达到预期的目标(评价);步骤3:学习活动安排及教学指导。这样能让教学活动在掌握了学生认知水平上进行。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为我们从评价入手提供了可能和指导,其不仅规定了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还规定了学业质量水平和核心素养四个等级的水平划分。毫无疑问,这些对我们问题情境的设置有指导意义。
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为例,在学生知道我国的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坚持”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评价性的问题情境:有人说,实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最终公有制都要控股,从而实现大公有制。你怎么看?学生经过讨论和探究,从生产的状况、混合所有制的含义、我国在基本经济制度上的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高了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认知,增强了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同。
二、创设案例情境,以科学精神支撑学生的政治认同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只有当所教的东西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感觉到问题,学生才能从事积极的思考和创造活动,才会被有效地同化。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精神的发展,正如在新课程培训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政治认同的信仰浸润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思想支撑政治认同的信仰。”政治认同不仅是认知问题,更是信服、信仰层面的问题。要真正实现政治认同,不仅要让学生形成政治认知,还要通过探究、质疑、辩证思考、思维方法的运用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才能确立。
以“市场配置资源”的教学为例,我以华为作为案例,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华为作为一家民营企业能够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靠的是品牌意识、客户为中心意识、自主创新和科学管理意识。并设置了以下问题:1.促使华为这些意识形成的背后力量是什么?2.这只“无形的手”是如何配置资源的?3.结合华为的成长,谈谈你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课堂上,学生结合情境和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不仅了解了市场经济的知识,还理解了市场经济的力量,增强了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认同。这个问题情境告诉我们,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创设情境,还要围绕情境设置探究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达到情理交融。
三、创设认知冲突情境,在反思质疑中升华学生的政治认同
皮亚杰认为:“认知冲突是个体已有观点与新的问题情境相互矛盾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不平衡。当个体不能通过同化的方式处理面临的刺激情境或问题情境时,认知冲突就出现了”。教学中运用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内在需要、情感倾向及认知结构,并根据教学内容有意地设置问题情境引出一些矛盾或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解决认知冲突,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发展,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我曾采用以下方法创设冲突的问题情境:
1.运用对比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以“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教学为例。展示给学生同一情况两个相反的抉择:美国总统特朗普就任之后,提高钢和铝的进口关税、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扩大对外开放。对比使学生产生了疑问:孰对孰错?美国为什么要贸易保护?对美国有什么好处?特朗普到底想要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开放吗?如果我们实行贸易保护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带着这些疑问,我引导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原因和积极作用进行了深入探究,分析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坚定了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信心和认同。
2.利用学生的情感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以“我们的民族精神”的教学为例。如今是一个追星的时代,一个小学生都要当“网红”的时代,中学生中更是有不少的追星族。前段时间,网上出现一条微博“一个真敢发,一个真敢领”来讽刺某演员获得“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后来被查实偷税),引起了学生的热议。偶像的倒塌让学生产生了困惑,针对学生情感和认知上的困惑,课堂上我提出了下列问题与学生共同探究:到底什么是我们的国家精神(民族精神)?谁才该获得此项荣誉?我们应该追什么“星”?困惑与问题让学生进入了探究状态。
3.直面质疑学生的实践成果,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以“个人收入的分配”的教学为例。课前我安排学生做了两个实践活动:访问父母并列出自己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选出一件你最喜欢的玩具,找一找你父母小时候的一件玩具并带到学校。对这些玩具我分类摆放,一边是手工制作的铁环、毽子、陀螺、弹弓、玻璃球、塑料枪等,一边是高科技的智能型遥控玩具、变形金刚、公仔球等。收集与分类展示活动可以直观地让学生体验和认识到社会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变化,针对学生的体验和认识我提出了下列质疑:玩具的变化与你的家庭收入什么关系?西部山区的孩子会不会有你这样高档的玩具(公平问题)?经济发展与收入提高是否是一种必然联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质疑迅速让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深入探究。实践、质疑和探究,实现了学生从体验到疑惑到认同我国分配制度的过程。
总而言之,从教学实践看出,基于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考虑政治认同是知识与情感相统一的特点,要考虑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求,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水平,要尊重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我们必须站稳阵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