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习
摘要:趣味课程是新时期的寓教于乐教学模式,趣味应让学生感到有趣,整堂课均弥漫着趣味的气息,趣味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信息,形成独立的数学思维,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并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活跃度,能够更好的构建课堂教学计划,让学生走上主动的探究舞台,基于学生的兴趣喜好让数学的教学变得妙趣横生,在自由的师生互动中有效率的促进数学知识的深化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性;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6-113-2
小学数学的知识较为抽象,且数学的信息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师在数学的授课中,应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让学生产生数学的探究热情,按照学生不同的学龄段划分,让学生消除对数学的畏难情绪,获得数学求知的愉悦感,教师应营造出更加轻松自由的互动空间,让学生的兴趣热情持续升温,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快乐,在数学问题的逐个击破中,获得数学探索的信心,在兴趣的导入下采取多元化的形式更加积极的推进数学的互动。
一、镜子数学摸索规律
数学之间有较强的规律性,学生面对数学的知识都不是零碎化的,数学的信息之间有互相的联通性,教师应让学生将已知的数学问题融会贯通,更加清晰的明确数学的要求,镜子数学能够通过数字之间的规律,通过给出的内容回馈类似的结果,可摸索到其中的因果关系,让学生在有趣的数学问题上快速的集中注意力,走进数学的情境空间中,积极的展开数学的分辨思考。如教师提供出一组数字:
1×1=1
1×2=2
1×3=3
1×4=4
……
1×9=9
等一系列算式,明确乘法“将相同的数加起来”的快捷运算这一定义,再进行接下来的数学讲解,接下来的整个课堂会更加生动、高效。
二、你在我的幾点钟方向
电视节目中经常会提出一个观念,某某在几点钟方向,而学生通常无法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虽然这些数字已经烂熟于心,但对于方向和时间描述,他们还较为陌生,教师先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表述类似的信息,进而设定悬念,几点钟方向到底在哪?视频中这个人的方位应该怎么确定,学生纷纷产生了好奇心,此时教师拿出一个模拟的钟表模型,通过波动指针让课堂顿时变得趣味起来,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粘贴一个小动物,然后说在小动物的三点钟方向有一只羊,九点钟方向有一只狗……让学生试着找到羊、狗等动物的位置。相信不认识钟表的小朋友们肯定一头雾水,这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开始认识钟表了,在前面导入的铺垫下,学生对认识钟表充满好奇,急于知道几点钟方向究竟在哪里,这样整个课堂就会充满活力且更加高效了。
三、应用情景教学法进行趣味性教学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渲染、多媒体播放、借助教学道具等方法,进行教学情景的营造,让学生能够理解教师所要讲解的内容,以达到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进行分数教学时,可以准备两块同样大小的蛋糕,一个切成四块,一个切成八块。先引入几分之几的概念,然后做一个游戏,赢了的学生可以上台来选取蛋糕吃,选的时候教师让学生自主挑选,但在拿蛋糕的时候说出自己选择的是几分之几蛋糕。相信先选的学生都会选择四分之一蛋糕,问他们原因,学生都会说四分之一的蛋糕比八分之一的蛋糕大很多。在这样的铺垫下,分子相同的情况下,分母越大分数越小的数学道理就自然而然地引入了。这就是情景教学法,它来源于生活,紧密结合于生活,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既有兴趣又能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应用情景教学法教学是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中最有效的方法,一方面响应了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一方面契合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身心特点,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当然笔者提供的只是情景教学法的一个小小的例子,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地与多媒体、图片、音乐等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认识钟表时就真的拿出钟表让学生实操,在学习七巧板时真正带领学生制作七巧板等等,总之教师要设置合理的生活情境,这样才能够达成构建高效数学课堂的目的。
四、巧设教学疑问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精神比较活跃、教学的内容比较单调,所以很容易出现学生溜号、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主动设置教学疑问,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般都会追随教师的引导,积极的配合教师与教师互动进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 “乘法”章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简单的列举随机数3、6、2、9、1、18,并向学生提问“下列数字那几个数字相乘能够等于18”然后可以组织学生抢答。在这一过程中受好奇心和攀比心理趋势,学生会积极的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当中去,希望比其他同学更快更准的找到答案,这种教学组织方式,及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保证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五、利用数学活动增强课堂趣味性
在小学教育阶段,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增加了小学生学习的难度,很多学生会因为对数学知识抽象性和逻辑性的不适应而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剥离数学教学的表面,以活动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数学。从而减轻数学知识对学生的压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性。例如,在“时间与教学(一)”专题活动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关于时间的数学活动:将学生分为几组,为每一组准备一份挂历,向学生介绍关于挂历的数学信息,然后请学生通过月份和天数信息,了解平年和闰年,并能够判断平年和闰年。这种活动形式能够减少数学教学本身给学生的压力,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信心。
小学数学教学因为自身的属性的限制,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一直存在问题。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趣味性成为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问题的突破口,本文从教学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的角度出发,对增强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高桂英.浅谈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2013(08):286.
[2]潘洁.增强小学数学课堂趣味性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教师,2014,22:98.
[3]魏运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4]王欣仙.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文化建设的研究[D].聊城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