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玮
摘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成长,基于此,语文教师应该以语文阅读教学为抓手,全面提升学生整体思维水平,将语文知识、理性思维和情感态度打通贯穿,把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的感性与理性同步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阅读;思维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6-081-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必须将教学重点置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上,语文核心素养也对思维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高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抽象思维没有完全成熟,客观、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有限,思维品质不健全,认识问题往往显得理性不足,天真幼稚,并极易受环境、身边人或舆论左右。语文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阅读分析能力。
思维教育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训练,而是一种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思考的同时能够分析、概括、推理问题的一系列实际操作练习。教师在注重思维教育的同时,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作风以及学习环境,通过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使理性思维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表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理性思维成长。
好的阅读教学模式,就是要以思维广度、思维深度为重要评价标准,提高学生的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因为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止于传输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这是获得一切知识和能力的基本。
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阅读分析课模式是否只能适用于经典的说理文?
高中语文课本中不乏经典说理文。借助课本中的经典文本渗透理性思维,如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苏洵的《六国论》、贾谊的《过秦论》、韩愈的《师说》、鲁迅的《拿来主义》等都是很经典的说理文,逻辑缜密,论证方法精妙,均闪烁着作者的理性之光,毫无疑问这些文本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理性思维的主阵地,但这样的经典说理文数量有限,学生思维成长似乎成了它們不能承受之重。那么,我们可能要找到更多的切入点,在阅读教学中达成语文核心素养中对学生思维发展的要求。
以下提出几点拙劣的想法,供大家讨论和指正。
1.拓展篇目
是否可以将非典型议论文体,却有议论成分、理性成分的文本做理性分析,以《前方》、《赤壁赋》为例。《前方》虽是一篇摄影散文,但也多有哲理思考,授课时可以在对作品内容表象、结构思路做深入的分析的同时,挖掘蕴含其中的哲学意蕴,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阅读文章,甚至可以尝试融通思维理性和情感态度。文本中“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等文句就需要理性的认知和积极的引导以达成学生个性化、开放式的解读。教学实践中学生思维的成长甚至可见、可感。《赤壁赋》中主客问答也许并非无懈可击的论证,并非严谨理性,但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样的论辨至少可以算是积极理性,作为理性思维启蒙也未尝不可,也可以理解为思维培养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并不矛盾。
2.拓展角度
所有小说篇目、《史记》选读、甚至试卷传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都可以在感知形象以后作深入思考,做些超越文体的探究,比如可以试着评价、臧否人物,分析事件缘起,引导学生多视角、多维度思考,质疑常规,挑战权威,达成有理有据、有说服力的个性化认知、评价。
3.拓展形式
在教研平台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新颖、高效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可以贯通文本间的联系,巧妙设疑,吸引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如前文所示《赤壁赋》阅读教学时,在掌握知识、认同价值观的前提下,引导质疑苏子论辨的严谨性,提示学生思考;苏子论辩是否严谨?为什么?怎样评价第五段“客喜而笑”的论辩效果?又如教材必须五“直面人生”专题,《报任安书》、《渔父》两篇文章,可否将司马迁、屈原、渔父三人不同的人生观引导学生做比较论辩,达成思维养成、情感态度两个目标。在此,是否可以将思维培养明确化、常态化,设定除三维目标外的思维培养目标或思维养成渗透目标,这样也许更容易将思维培养落到实处。
综上,结合中学生思维发展现状及多年教学实践,我真切的认为理性思维培养比知识讲授、情感体验更重要,关注思维培养,也许我们就真的给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而不是眼下看来闪闪发光的金子。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气质和能力(“思维的批判性要成为社会的常规,必须遍及其所有风俗,因为它是对付生活难题的一个方法。批判性能力是教育和训练的产物,是一种智力习性和力量。它是人类福祉的一个根本条件,是男女都应经受的训练。它是我们反对错觉、欺骗、迷信以及消除对我们自己和现世环境的误解的唯一保证。批判性能力教育是唯一真正称得上是培养好公民的教育。”——萨姆纳(武宏志)、“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Robert Ennis, 1987,转引自董毓))。如果我们培养了理性气质、发掘了思维能力,那么是否就是把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具体化、真实化了,也更清晰的达成了语文教育的意义——促进人的发展。立足阅读教学,达成思维成长,也许我们就不用费尽口舌告诉他们世界的样子而不被理解,学生会自觉发现、主动探寻,拥有更加广阔、开放的视野、更加丰富、个性的认知。
[参考文献]
[1]丁强.给思想插上翅膀——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198.
[2]崔亚晴.让孩子的思维插上翅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浅谈[J].东方青年(教师),201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