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摘要〕高中生处在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问题有了深入思考,开始积极探索生命的意义和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欧卡为工具协助高中生探索生命意义的心理课程具有可行性,能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也为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生命的意义;欧卡;高中生;心理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6-0024-03
生命意义的确立关系到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人格完善、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青少年群体的幸福感[1]。在高中生中开展探索生命意义的心理活动非常重要。
生命的意义(Meaning in Life)最初是一个哲学概念。在心理学领域,最著名的生命意义理论是弗兰克尔提出的,他将生命意义界定为一种能给予个体方向感和价值感的目标[2]。大多数研究者用目的和重要性来定义生命意义,或者将其定义为多维度结构。Steger认为,生命意义包含追寻意义(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和拥有意义(presence of meaning in life)两个维度,追寻意义是人们努力去理解生命的含义和目标,属于动机维度,强调过程;拥有意义是个体在理解生命的含义和目标的基础上,对自己活得是否有意义的认知评价,属于认知维度,强调结果。
我国学者张荣伟、李丹[3]在整合生命意义理论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以基本心理需求满足为核心的生命意义构建。该模型认为,当自我与环境产生相互作用,若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个体则感悟并体验到生命意义;若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个体会自我怀疑、否定和不接纳,并伴随无意义感和痛苦。为了重获意义,个体会进行自我探索。若探索成功,则自我结构获得拓展、完善与整合,自我存在感增强。自我探索成功与否,是个体能否重获生命意义和心理健康的分水岭。
依据以上生命意义的理论模型,欧卡可为探索生命意义提供很好的途径。欧卡(The OH Cards)又称潜意识投射卡,由Moritz Egetmeyer和Ely Raman共同研发。欧卡中有88张是图卡,图卡为水彩图案,内容主题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情景。欧卡运用心理投射原理,并融合了经典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及荣格的意象原型和集体潜意识[4]。日常情景的图卡展现直观安全,能够降低个体防御,在使用上也更具趣味性和便携性。按照基本心理需求满足理论,个体内心需求什么,就会选择注意什么。个体会把内心有感觉、渴望看到的东西提到意识层面上来,进而选择有关联的欧卡,物化无意识,进行无意识和意识的交流与整合。
依据钟志农[5]提出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团体发展进程,使用欧卡的活动实施课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团体暖身阶段
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情绪接纳”。通过视频“一分钟的生命”导入主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情绪。该视频讲述的是一只苍蝇,它只有一分钟的生命。当看到同伴生命进入死亡倒计时,它列出自己的生命清单并开始行动:咬一只浣熊,醉一次酒,参加一次聚会,飞跃最高的树,鸟口脱险,恋爱,交到朋友,看星星,感到绝望,成名等。短暂的一分钟生命里,苍蝇做了它认为有意义的所有事情。那么,对于个体来讲,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以此引出主题:探寻生命的意义。
(二)团体转换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展开主题”。简要介绍生命意义的内涵和结构,以及心理学家眼中的生命意义,以启动学生对生命意义探索的感觉和意识。比如,马斯洛认为,人有着趋向成长和人格整合的倾向,活着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潜能。弗洛姆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依靠一个人自身的心理力量,依靠爱、理性和创造的能力来实践和成长。弗兰克尔认为,生命中不是只有快乐、幸福才充满意义,痛苦中的意义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他提出三种生命意义的体系,即创造、体验和态度。阿德勒则从工作、人际关系、爱情、性和婚姻的视角对人生意义进行解读。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认为,意义像快乐一样,不能直接求得,意义是参与生活的副产品,一个人要去全心全意地参与生活。
(三)团体工作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问题探索”。首先简要介绍欧卡。建议指导语如下:我们使用的是欧卡图卡,包括88张水彩图卡和1张空白卡,内容主题涉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情景。每张图卡没有标准答案,你看到什么,是怎么理解的,就是什么。对有些卡你可能有感觉,也可能没有感觉,或者有好的感觉或不好的感觉,这些都是真实、自然的状态。这些卡片不能证明你聪明还是愚钝,也不存在输赢,而是一个自我探索的工具。活动的目的,是让我们每位学生寻找自己认为的和生命意义有关联的图卡。
为了增加趣味性,可以采用打牌的方式。7~9位学生为一组,小组学生围圆而坐。每组发一套欧卡图卡。一位组员打乱卡牌顺序,图片正面朝下。每个组员摸五张牌,并审视这五张牌,是否和自己认为的生命意义有关联。接着猜拳,由赢得猜拳的学生开始,再摸一张新牌,看这张牌是否和自己认为的生命意义更有关联。如果选择要,这位学生就留下这张新牌,出一张旧牌。如果选择不要,就抛出这张新牌。顺时针方向的下一位学生依次摸牌、打牌,规则同上。每人始终保持手中有五张牌。打牌环节结束后,组员可以把剩余的所有卡牌正面朝上,互相自由选取替换手中的卡牌,最后每人留下五张自己认为的和生命意义最有关联的图卡。
接着是分享环节。首先是组员的自我分享。每位学生仔细审视手中的5张牌,按自己认为的生命意义关联度进行排序。自我分享观察到了什么,引发的感受或情绪,自由联想到的生命故事、经历及生命意义。接下来可以小组分享。组员以第一人称讲述,分享由图卡联想到的生命故事以及相应的生命意义。小组分享的规则是尊重,认真倾听,不打断对方,不强行解释他人的图卡,组员不愿分享不强求。小组分享后,可全班自愿分享。
(四)团体结束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问题解决”。根据分享,学生们总结生命意义源:良好的人际关系(亲情、爱情、友情及其他关系的和谐),生活的体验(生命经历、挫折体验、意外体验、社会体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自我实现(实现自我的潜能),自我超越(利他、关注自然、创造性),成就感,物质保障,健康与休闲,期待未来与追求奋进,面对死亡的态度(活在当下、投入生活),出生与繁衍,宗教信仰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人对自我的生命意义有没有新的认识,他人分享的意义对自己有没有启发,当下的感受,以及反思如何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运用到生活中去。
(一)营造安全、尊重和信任的班级氛围
对一个缺乏凝聚力的班级而言,体验效果是不好的,学生不愿过多自我表露与分享。而在安全感的氛围中,学生会很认真地对图卡和生命意义的关联度进行排序,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和生命的体验进行自我解读。比如有些学生分享:生命在于远行,在于坚持和努力;生命在于亲情,在于四世同堂的温馨;生命在于友情;生命在于宽广,如海洋般的博大;生命在于生機,快乐过好每一天;我想跟我爱的人,开着小破车,放着歌谣,到下一个地方去;有一个温馨温暖的小窝;人有许多重自我,保持最内在的那个才是暖色调的生命;我在打牌,卡牌里也在打牌,我要活在当下;像太阳一样朝气蓬勃;可以常常亲近自然;有美食等美好的享受;有自己坚持的事业;怀着梦想,努力学习;个人价值的实现,帮助他人,散发光和热;生命的意义在于记录,我想用笔和纸,写下我的心情,或写下影响世界的思想;惊涛骇浪,急流漩涡,你必须和生命中无法烘干的潮湿搏斗;生命的孤独与痛苦让人自醒;在竞争中成长,彼此激励,不失斗志,不随波逐流……
(二)尊重、接纳学生不同的感受与意义解读
在使用欧卡对生命意义解读的过程中,要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一无二的解读,没有好坏与对错之分。但学生探寻的意义也有共性的地方。比如频率比较高的卡牌是T043、T069、T066、T065、T059、T034、T044、T071、空白卡等。首选的关键词为关系的陪伴(亲情、爱情和友情),学习成长,竞争,自然风景,探险,积极心境等。学生探寻到的意义也有个体差异,同一张图可被解读出不同的生命意义。比如T043,有学生解读为父母、家庭的陪伴是永远的依靠;有学生解读为友情,或灵魂伴侣。T060,分别被解读为:人生之路宽又大,空白之处全由我上色;简单不失重点;孤独;大道至简;生命中的黑点和遗憾。空白卡是自由赋义卡,也是学生们喜欢使用的,被解读为:未知;一切皆有可能;总得留些遗憾,留住空白成为向往;人生永远不饱和,时刻留出时间、空间给自己的创造力等。
此外,欧卡有几张是关于身体意象的,有学生抽到后会感到厌恶或尴尬,急着想抛出去或背面朝下,还会问老师为什么还有这样的图卡。而有的学生很感兴趣,并认为和自己的生命意义有关联,让他们联想到生命的起始:繁衍和两性。又如图卡T058,有学生拿到后,直接抛出去,觉得内容负面;也有学生会留下,解读为自己曾经遇到人际失信的经历;也有学生会联想到消灭自己不好的一部分,并重获新生。对此,教师都应给予学生尊重、包容和接纳的态度。
总之,以欧卡为工具运用在探索生命意义的课程中,简便易操作,具有趣味性,易激活学生探索自我的兴趣和投入度,能启动学生意识和无意识的联结,可以为学生探索自我的生命意义提供很好的途径,在高中生生命教育课程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沈菁菁,蒋索.青少年的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8):634-640.
[2]维克多·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M].何忠强,杨凤池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张荣伟,李丹.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基于生命意义理论模型的整合[J].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4):744-760.
[4]李妍.OH 卡牌在中学心理辅导活动课上的应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3):18-20.
[5]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第一中学,珠海,5190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