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英
【摘要】 目的 探讨延续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效果。方法 100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观察组给予延续护理模式干预护理。比较两组献血者持续献血意愿、是否成为献血志愿者以及成功招募献血者的数量。
结果 观察组献血者持续献血39例, 占比为78.0%;对照组献血者持续献血25例, 占比为50.0%;观察组献血者持续献血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者成为献血志愿者35例, 占比为70.0%;对照组献血者成为献血志愿者20例, 占比为40.0%;观察组献血者成为献血志愿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者成功招募献血者21例, 占比为42.0%;对照组献血者成功招募献血者7例, 占比为14.0%;观察组献血者成功招募献血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效果显著, 可以显著提高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再次献血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延续护理;血小板;献血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0.098
机采血小板是一种新的血液成分制备方法, 具有纯度高、浓度大等特点, 在临床工作中被广泛应用[1, 2]。本文主要探討延续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效果, 为促进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献血提供合理的参考, 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1日~2016年1月1日来本院的100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50例。此次研究均得到献血者知情同意。对照组中, 男35例, 女15例;年龄18~45岁, 平均年龄(30.12±4.97)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例, 初中20例, 中专15例, 本科10例;其中瑶族7例, 壮族8例。观察组中, 男36例, 女14例;年龄19~44岁, 平均年龄(29.45±4.8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例, 初中21例, 中专13例, 本科10 例;其中瑶族6例, 壮族9例。两组献血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采血前首先向献血者说明有关注意事项, 尤其注意讲解献单采血小板相关知识, 同时提醒献血者才采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良反应;②采血时动态观察献血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实际情况, 可以选择播放音乐等方式分散注意力, 随时观察献血者的身体情况,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③采血后叮嘱献血者按压针眼位置, 规避局部淤血[3]。
1. 2. 2 观察组 给予延续护理模式干预护理,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①确保室内清洁性, 创建舒适的采血环境, 对献血者热情接待, 微笑服务, 采血前首先向献血者说明有关注意事项, 尤其注意讲解献单采血小板相关知识, 简介有关献血知识和献血安全性, 叮嘱献血者握拳, 同时提醒献血者才采血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良反应;②采血时动态观察献血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实际情况, 全程陪同献血者,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最适采血速度, 平稳献血者情绪, 可以选择播放音乐等方式分散注意力, 随时观察献血者的身体情况,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理;③采血后叮嘱献血者按压针眼位置, 规避局部淤血;④对完成献血的献血者进行电话回访, 感激之情融化在语言中同时提醒有关注意事项, 解除生理疲劳而心理上存在的疑虑[4]。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献血者持续献血、成为献血志愿者、成功招募献血者的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献血者持续献血39例, 占比为78.0%;对照组献血者持续献血25例, 占比为50.0%;观察组献血者持续献血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者成为献血志愿者35例, 占比为70.0%;对照组献血者成为献血志愿者20例, 占比为40.0%;观察组献血者成为献血志愿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者成功招募献血者21例, 占比为42.0%;对照组献血者成功招募献血者7例, 占比为14.0%;观察组献血者成功招募献血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成分输血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医疗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机采血小板是一种新的血液成分制备方法[5-9], 在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中, 发生献血不良症状的主要精神因素为紧张和焦虑。有研究表明有大部分献血者因为机采血小板的不良反应风险以及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影响, 会进一步影响捐献者再次献血的意愿[10-14]。由于近几年来我国血液需求总量的快速增长, 缓解血液供应极度紧张的情况、提高血液供应能力、做好献血的护理和服务工作, 对于促进其再次献血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表明, 观察组献血者持续献血39例, 占比为78.0%;对照组献血者持续献血25例, 占比为50.0%;观察组献血者持续献血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者成为献血志愿者35例, 占比为70.0%;对照组献血者成为献血志愿者20例, 占比为40.0%;观察组献血者成为献血志愿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献血者成功招募献血者21例, 占比为42.0%;对照组献血者成功招募献血者7例, 占比为14.0%;观察组献血者成功招募献血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延续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效果显著, 可以显著提高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再次献血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曾娟, 林巧核, 张倩伊. 延续护理有利于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护理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7(12):2339-2341.
[2] 郝建华. 延续性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意愿的影响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7, 23(18):2950-2952.
[3] 龙雪芳, 卢丽霞, 骆小青, 等. 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哈尔滨医药, 2016, 36(4):491-493.
[4] 魏桂芝.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中国现代医生, 2016, 54(23):132-134.
[5] 龙雪芳, 张倩伊, 劳丽嫦, 等. 一对一护理模式在初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 37(2):264-266.
[6] 郭建生, 胡钻平, 麦伟珍, 等. 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动员与再保留方法探讨. 现代医院, 2017, 17(12):1773-1775.
[7] 卢丽霞, 龙雪芳, 骆小青, 等. 延续护理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效果研究.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 13(11):7-9.
[8] 潘国芳. 心理护理减轻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分析.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6, 2(3):47-49.
[9] 蔡雪仰. 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研究.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 22(22):115-116.
[10] 徐慧敏. 延续性护理在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中的应用. 当代护士:学术版(中旬刊), 2017(2):140-141.
[11] 王雯. “一对一”护理模式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效果分析.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7(2):138-140.
[12] 张欣, 梁洁贞, 李敏玲, 等.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和保留的应用.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32):249-250.
[13] 杨美杏. 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其護理效果. 吉林医学, 2015, 36(5):1020.
[14] 亢虹, 李霞, 付岩. 研究综合护理对初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献血产生的影响. 临床研究, 2016, 24(9):111-112.
[收稿日期: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