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军
【摘要】 目的 探析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86例前纵隔肿瘤患者, 采用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43例。对照组实施开胸肿瘤切除术, 研究组实施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3、5 d疼痛评分。结果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1/43), 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0%(6/43),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88, P=0.049<0.05)。术后1、3、5 d, 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分别为(4.2±1.3)、(3.5±0.9)、(2.4±0.6)分, 均低于对照组的(4.8±1.4)、(4.1±0.8)、(3.3±0.7)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059、3.267、6.401, P=0.021、0.001、0.000<0.05)。结论 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剑突;胸腔镜手术;开胸肿瘤切除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0.017
纵隔肿瘤包括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2种, 其中以转移性肿瘤较为常见, 多为淋巴结转移, 患者常出现气促、干咳、吞咽困难、颈部和上胸部水肿等症状,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 纵隔肿瘤治疗以手术为主, 恶性肿瘤患者需在术后给予放化疗, 以保证手术疗效及安全性。纵隔分为前纵隔、后纵隔、上纵隔、下纵隔, 纵隔肿瘤指发生于纵隔间的肿瘤, 因肿瘤种类繁多且伴有转移风险, 需要及时予以外科手术, 以根除病灶, 重获健康身心。现阶段, 随着医疗卫生技术日渐完善, 加之工业制造技术突飞猛进, 使得微创手术成为现实, 即医生利用腹腔镜和胸腔镜辅助实施手术, 在缩小手术创伤的前提下清除病变组织, 以缓解病痛, 改善健康状态。胸腔镜手术是使用现代医疗器械在胸壁套管或微小切口下完成胸腔内部手术, 利用内窥镜在不牵动脏器的前提下直视病变, 在减少内环境干扰的前提下加速康复[1]。本文旨在分析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86例前纵隔肿瘤患者, 按照抽签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经X线和CT检查确诊, 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及精神异常者。研究组中男28例, 女15例;年龄41~69岁, 平均年龄(58.9±6.0)岁。对照组中男27例, 女16例;年龄42~71岁, 平均年龄(58.7±5.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开胸肿瘤切除术, 术前询问病史, 组织开展体格、实验室检查及心功能测定, 纠正营养状况(贫血、水电解质失衡、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术前安抚患者, 讲解疾病知识, 传授床上排便及咳嗽、咳痰技巧, 入室后取仰卧位, 常规消毒术区皮肤、铺单, 于下肢建立静脉通道, 于胸骨正中作切口(20号手术刀切开皮肤, 电刀切开皮下组织及骨膜), 分离胸骨柄, 胸骨锯纵行锯开胸骨, 骨髓腔涂抹骨蜡, 小号撑开器撑开胸骨, 探查前纵隔肿瘤, 借助无齿镊、电刀、双极电凝、血管钳解剖并分离瘤体, 检查无误后温盐水清洗伤口, 探查有无出血或肺部是否漏气, 并放置硅胶管进行纵隔、心包引流, 缝合胸骨、肌层、皮下及皮肤, 术后取平卧位, 注意防寒保暖, 保护皮肤完整性, 必要时用腹带固定胸部。
研究组实施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 术前做常规检查, 给予营养支持, 营造良好身心状态, 保证患者可承受手术;禁食6~8 h, 备皮备血, 做好个人清洁工作;术前1 h对侧下肢放置置留针, 手术室紫外线消毒30 min入室后取仰卧位, 消毒术区铺单, 给予全身麻醉, 待麻醉起效后, 于单腔气管内插管, 于剑突下1~3 cm处作皮下隧道直至胸骨后缘, 置入胸腔镜, 探查前纵隔肿瘤, 于左右锁骨中线肋下作1 cm切口视为操作孔, 切记第一切口不可过低, 以免伤及腹腔内器官, 切口间距不得过近以免器械碰撞, 建立人工气胸后电钩切开纵隔胸膜, 电刀游离、分离肿瘤细胞, 胸腔镜下注意保护双侧膈神经, 检查无误后清洗消毒, 排净积液及气体, 缓慢退出医疗设备, 缝合切口并放置引流管。术后看护与对照组相同。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 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医疗费用;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包括切口出血、肺部感染、肺不张、肺水肿等;③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5 d疼痛评分, 以视觉模拟评分法[2]为评分标准, 基于疼痛感用0~10分表示, 分值越高证明疼痛越剧烈。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兩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1/43), 为1例切口出血;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0%(6/43), 其中2例切口出血、1例肺部感染、1例肺不张、2例肺水肿;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88, P=0.049<0.05)。
2. 3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比较 术后1、3、5 d, 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分别为(4.2±1.3)、(3.5±0.9)、(2.4±0.6)分, 均低于对照组的(4.8±1.4)、(4.1±0.8)、(3.3±0.7)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059、3.267、6.401, P=0.021、0.001、0.000<0.05)。
3 讨论
研究发现, 多数患者对纵隔肿瘤不甚了解, 加之患病前期无特异性症状, 致使部分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对其身心健康造成威胁。纵隔肿瘤作为较为常见的胸部肿瘤, 患者常因疾病出现呼吸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感染症状、压迫症状、特殊症状, 需要及时予以医治以帮助解除症状体征, 重获健康身心[3-5]。传统开胸手术风险高、恢复慢、术后痛感剧烈, 易滋生身心应激反应, 影响手术疗效及患者就医体验。胸腔镜手术较之普通开胸手术可减少对胸壁的损伤, 减轻术后疼痛感。因该手术可最大程度保留胸廓完整性及患者呼吸功能, 可减少对肺功能的影响, 加之胸腔镜手术可减少外界环境对脏器的干扰, 保持机体免疫功能, 术后疼痛轻, 利于术后康复, 可缩短就诊时间, 提高病房中转率, 减轻医患负担[6, 7]。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于剑突下上腹部作切口, 由胸骨后间隙进入胸腔, 医疗设备无需通过胸壁, 可减少肋间神经损伤, 缓解近远期疼痛感, 同时可规避术后瘢痕, 一经推出备受年轻患者的欢迎。实践证实, 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102.6±10.5)min、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2.3±0.4)d
及住院时间(3.8±0.6)d均短于对照组的(114.5±11.8)min、(2.9±0.5)d、(4.5±0.7)d, 术中出血量(48.9±6.4)ml少于对照组的(105.2±9.5)ml,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医疗费用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1/43), 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0%(6/43),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88, P=0.049<0.05)。术后1、3、5 d, 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分别为(4.2±1.3)、(3.5±0.9)、(2.4±0.6)分, 均低于对照组的(4.8±1.4)、(4.1±0.8)、(3.3±0.7)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059、3.267、6.401, P=0.021、0.001、0.000<0.05)。即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较之开胸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不仅能提高手术效果, 还能减少并发症, 缓解疼痛感, 虽会增加医疗费用, 但疗效更为理想。方泽民[3]于文中指出胸腔镜手术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提高安全性, 间接证实本研究的科学性, 医生可于术前告知患者及家属需承担的医疗费用, 结合患者及医生的意见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总之, 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伟斌, 曾贵青, 吕文强.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前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 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19):54-55.
[2] 姜振文. 单操作孔胸腔镜下微创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观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7):81-82.
[3] 方泽民, 王跃斌, 丁志丹, 等.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手术在前纵隔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河南医学研究, 2018, 27(5):890-891.
[4] 于永涛, 陈帅, 佟倜. 胸腔镜剑突下切口入路治疗老年纵隔肿瘤的临床疗效.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 38(11):2626-2628.
[5] 彭凯明, 康明强, 林济红, 等. 经剑突下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肿瘤疗效分析.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8, 5(1):16.
[6] 鐘斌, 吴奇勇, 童继春, 等. 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摘除术16例报告.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19):127-128.
[7] 陈舒晨, 余绍斌, 林济红, 等. 经剑突下入路胸腔镜下前纵隔肿瘤切除术学习曲线分析.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7, 51(5):
311-315.
[收稿日期:201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