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梅 袁建平 唐卫华 吕艳 周桦
【摘 要】 采用互联网技术,结合中医理论、养生指导、视频诊疗等技术,构建中医智能养生系统;并介绍中医智能养生平台的开发运用意义、系统开发的理论依据、系统的用途,其中着重阐述系统的组成及使用方法。
【关键词】 中医养生;个性化;中医医疗;互联网;手机APP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12-0120-03
1 研究开发智能养生系统的意义
国人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就有保健養生,防病于未然的习惯,但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使这一习惯成为了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的专利,普通大众以生存为基本需求,养生几乎是一种奢望[1]。21世纪,健康市场的需求已经从治疗疾病发展到预防疾病。随着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亚健康人群呈上升趋势,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健康需求越来越多[2],人们的养生与健康意识逐步增强,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养生保健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基本需求,且养生日趋年轻化。
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认识人体生命、维护身体健康进而益寿延年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但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养生的强烈需求,刺激了行业的迅速膨胀,养生从业人员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专业化和非专业化趋势明显,因此缺乏一款专业的养生系统软件。近些年来,伴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与移动互联网早已进入千家万户。在互联网+中医医疗兴起的当下,移动APP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3]。
现如今,关于中医养生的APP产品逐渐增多,比较受欢迎的养生APP可以归纳为这几类:“健康养生”、“健康汇”、“中医养生”。分析以上几类APP可以看出,目前的中医养生APP平台还仅仅局限于学习养生知识的层面上,也会有一定的诊疗服务和养生知识,但是缺乏精准知识推送、智能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定制。
因此,中医智能养生系统应运而生。相对而言,中医智能养生系统APP聚集了他们的优势,不仅仅有名医团队专业咨询和视频等诊疗服务,还有个性化的养生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观念,进行个体化治疗。
2 中医智能养生系统概述
中医智能养生系统是指安装在移动手机上的APP,通过移动互联网连接到后台服务器获得服务端的数据。利用中医养生的鲜明特色,设计出中医智能养生系统服务于亚健康人群,为其智能制定个性化养生方案、建立动态电子健康档案及健康数据服务,充当大众健康管家,有效地缓解社会医疗压力。
中医智能养生系统是基于“治未病”的思想理念,运用最新的网络技术结合我国中医药具有的原创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而研究开发的一款智能养生系统。其以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4]和《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5]标准为依据,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琦教授中医九种体质(平和质、气虚质、气郁质、湿热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特禀质)分类方法[6]进行分类整理。它不仅设备简单、费用低、检测方便且不会对人体造成损伤,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同时,它能够早期发现身体健康风险及异常,对潜在疾病有一定的检出率,达到预防疾病及重大疾病预警的作用。
中医智能养生系统面向亚健康人群,通过网络技术,自动生成体质报告,跟踪建立个人健康数据,建立动态健康档案;建立亚健康疲劳型人群的中医养生服务流程与操作规范,在对上述人群的健康状态评定的基础上,通过中医养生、调理等进行干预。最关键的是它能指导人们根据相应的体质状态来制定中医药治未病的医、药、食、健、养等调理方案,从而达到养生益体的效果。
中医智能养生系统的出现,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服务,解决了病人看病难的大问题,还丰富了人们的养生知识,同时中医智能养生系统强大的信息服务和传播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传播传统中医文化,也切实提高了中医医疗服务的能力。
3 中医智能养生系统主要网架结构
患者通过相关设备,采集体表体征等指标,然后用手机APP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中医养生数据库,完成问诊数据采集。服务器接收到数据后,与中医体质模型库中的数据自动匹配,判别出属于哪种中医体质,然后向用户推送出相应的调理建议。当患者需要向医生进行在线问诊时,可以通过手机APP选择医生,并向医生提问,医生在收到问题后,给出回复。当患者需要向医生进行视频交流时,可以通过手机APP选择医生,与医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医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负责的病人的数据,包括各种体征数据,患者提交的健康问卷,经过研判,给患者开出调理方案。患者在手机APP查阅养生系统中的各种养生知识,以及医生给自己开出的调理、治疗方案。
4 中医智能养生系统的内容
中医智能养生系统分为客户端和医生端两个部分。
4.1 客户端系统结构 中医智能养生系统客户端在功能上主要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健康档案管理模块、体质检测模块、知识库模块、名医团队模块。
4.1.1 健康档案管理模块 首先登录上中医智能养生系统,就会看到健康档案,健康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健康档案、体检报告、检验报告、检查报告。其中内容很全面,健康档案涵盖了用户的基本信息、生活习惯、既往病史等。输入体检编号,系统跟踪记录个人身体健康状况,并建立动态的健康档案,方便用户对自己健康进行管理。通过构建动态电子健康档案,提供了临床医学数据需求,为中医理论研究提供客户参考数据支持。
4.1.2 知识库模块 知识库模块主要包括运动养生、经络养生、中医调理、音乐疗法、节气养生、中医诊法、食疗养生、中医与养生文化、科普知识等。知识库定期会有养生知识针对性的推送,让用户实时了解养生资讯。专家还可综合用户采集到的面相、舌质、体质、问卷等信息,综合分析后,给用户当前的身体情况做一个结论,针对该结论给出一个养生方案,推送给用户。
4.1.3 体质检测模块 体质检测分为面相采集、舌苔采集和体质问答。在光线明亮处,将手机对着用户的面部和舌头,分别采集其照片,选择相似的类型对比分析,就能得出自己属于哪种体质。体质问答,从个人的表现、形体特征、心理特征、发病倾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生活起居等方面进行体质测试,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智能化体质判定。然后系统根据其体质特征,并结合专家的建议,为用户量身定制个性化养生方案。让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在家享受辨识结果查询。
4.1.4 名医团队模块 名医团队是各位名中医专家,在线为患者解答疑难问题,可进行视频诊疗服务。首先,远程诊疗网络系统的构建为偏远地区患者的寻医问药提供了可能。对病人而言,省去了繁琐的就诊程序,通过一对一的交流,可以了解中医防治疾病的理念,体验中医治病的效果。其优势为一多、二远、三方便、四省钱,即需求多,范围广,全世界各个地区的病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看病,患者可以省去看病的旅途和其他费用,在家就可以享受诊疗。通过同步视频手段实现远程诊断和专家会诊的目的,并在医生做出诊断后将诊断结果、处方发送给患者,从而实现中医的远程诊疗。远程诊疗网络系统是中医诊疗技术现代化的一种新模式。采集用户面部信息,识别出用户的面色、局部特征、面部光泽、唇色情况,以及用户舌色、苔色、舌形信息,实现中医诊断中“望”的功能。通过手机APP,提供用户与医生之间的视频在线咨询服务,实现中医诊断中“问”的功能。
4.2 医生端系统结构 医生端智能养生系统相对于客户端简单一些,专门为医生所运用,用于实现对自己所负责的用户数据进行管理。可以查看用户列表,用户基本资料,既往史,家庭史,体质特征,健康档案(包括體检、检验、检查报告),添加体质数据包括舌苔采集、面相采集对比图片及描述,可通过在线交流与用户进行包括语音、文字、图片交流,必要的时候可以和用户进行实时高清视频。医生端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我的患者模块、咨询记录模块、知识库模块(与客户端的知识库模块相同)。
4.2.1 我的患者模块 我的患者模块主要是管理所有患者,点入每位患者后,又分别包含在线交流、患者资料和健康档案,在线交流方便和患者视频通话,患者资料是患者具体的详细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身高、体重、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等;健康档案则是包括每位患者自己的体检报告、检验报告、检查报告、用药记录等,医生可以随时查看自己负责的病人数据,包括各种体征数据,经过研判,给患者开出调理方案,进行指导干预治疗等。
4.2.2 咨询记录模块 咨询记录就是患者给医生发的咨询问题页面,无论是咨询还是后续诊疗,都能很便捷的和医生进行交流,既节省了繁琐的诊疗程序,又能和医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5 运用效果
自2016年至2018年9月30日,中医智能养生系统使用人数为:2016年中医智能养生系统总使用人数为113人,结果分别为:平和质13人,气虚质17人,气郁质4人,湿热质7人,阴虚质11人,阳虚质17人,痰湿质12人,血瘀质28人,特禀质4人。
2017年中医智能养生系统总使用人数为2731人,结果分别为:平和质492人,气虚质343人,气郁质253人,湿热质555人,阴虚质222人,阳虚质491人,痰湿质193人,血瘀质99人,特禀质83人。
2018年中医智能养生系统总使用人数为5668人,结果分别为:平和质1023人,气虚质889人,气郁质516人,湿热质1111人,阴虚质366人,阳虚质982人,痰湿质391人,血瘀质191人,特禀质199人。
6 小结
中医智能养生系统不仅可以智能地向用户推荐中医养生知识,帮助用户健康养生,还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年龄等个人信息推荐个性化养生方案,使得用户养生事半功倍。中医智能养生系统通过中医+互联网,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优化医疗资源以及打破时间、地域、空间等限制,既方便群众,又缓解就医压力,值得中医医疗行业普遍推广使用。
通过中医智能养生系统,应用新的技术和方式将养生融入到个人的生活习惯中,循序渐进的达到养生、强生、健康的目的,最终实现全民健康的生活、饮食方式,迎来一个高龄而充满活力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於洪建,吴春福.我国中药类保健食品的发展趋势[J].中草药,2016,47(18):3342-3345.
[2]熊玲珠,彭琳.中医智能养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广场,2016(3):44-46.
[3]于彤,崔蒙,毛郁欣,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中医养生知识服务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2):29-30,45.
[4]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7.
[5]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0.
[6] 王琦.九种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