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青
摘要:想象力是创造发明的基础,有了丰富大胆的创想,科学才不断发展。对于美育教育来讲,培养学生丰富的艺术联想力十分重要。陶艺是一门趣味性、创造性、知识性和实践性极强的科目。我校陶艺创想课程涉及黏土、软陶、陶瓷等多门课程。本文对陶艺课程如何打开孩子们的创想之窗进行探讨。
关键词:陶艺课程;美育创想;生活化
课程是美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陶艺创想课程着眼于让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段传达自己内心体验和观念意识,是给学生的一双“新鞋”,尤其是面对新材料、新装备,学生需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思维方式,开展自主体验、主动探究、乐于创造的学习。我校经过几年的陶艺创想课程开发与实践,开设了七彩黏土、软陶DIY、陶陶乐、创想空间等多门陶艺课程,该课程立足于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以自主体验和合作学习为主,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空间,成为艺术创想教育的一大亮点。
一、材质多样化,与时俱进
(一)软陶DIY。陶艺的真谛在于通过以“陶”为媒介传递内心情感。软陶作为新型的手工材料,具有许多优势。软陶DIY制作工艺简单,有时只需要一根牙签就可以制作出一个复杂的作品,它的制作技法主要是揉土、造型和配色三个方面。制作造型不外乎球形、水滴形、柱形、弯柱形、鼓形、方型等几种形状,相对于陶艺课程的制作技法来说,它起点低,难度小,易掌握,比较适合学生来学习。软陶不但色彩鲜艳,而且利用现有的不同色彩的软陶,调配混合出其他许多色彩。在制作中,软陶丰富的色彩加上学生敏锐的灵感和创新意识,教师只需稍加指导,就可以创造出全新陶艺形态。制作好的作品只需在120摄氏度下低温烘烤就能定型,一般的家用微波炉、电烤炉都可以成为软陶的烘烤工具。
(二)Q弹超轻黏土。超轻黏土是纸黏土里的一种,简称超轻土,捏塑起来更容易更舒适,更适合造型,且作品很Q,是一种新型环保、无毒、自然风干的手工造型材料。低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是好奇心强,学习积极性高,拥有活跃的思维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此阶段的创想课程内容安排超轻黏土课程。通过捏超轻黏土这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内容生活化,体验乐趣
(一)主题生活化。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却又为生活服务。在学生制作陶艺过程中,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方法幫助学生回忆经验,启发学生通过陶艺表现自己的认识。许多学生在创作时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从大的方面看,男生更倾向于游戏主题的表达,如玩具总动员,动漫人物;女生则围绕着一种“美”来表现内心世界,作品精致细腻,常表现人物、植物、动物、食物等主题内容。学习内容灵活多变,常制作具有实用性特点的花盆、饰品、手机挂件、项链、手链等生活化物件,每个学生的作品都独一无二,贴近生活。创作内容的设计具有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这种转化,将学生的创作活动赋予课程价值,而课程则具有了灵气和魅力。
(二)注重艺术性。陶艺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从古至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人们生活中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现代生活陶艺除具有传统陶艺实用主义的功能特征,同时又具有艺术化的审美性特征。因此引导学生创作时,既要考虑实用性,同时还要注重作品的艺术性之美。学生可以用自己稚嫩的小手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做出一件件令我们无法想象的作品。一件件作品从学生的手中诞生,带着泥的味道,透出学生的个性,也装点学生美丽的生活,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体验多元化,开阔视野
(一)突出过程体验。在引导学生进行陶艺创作时,我们不仅要注重操作的结果,更要重视过程。学生刚接触陶泥时,面对一团团自然而又朴实的泥巴,学生们仅仅简单地重复着搓圆、压扁或揉捏的动作。在无意识的玩弄过程中,学生似乎是在观察和想象自己塑造地泥巴究竟像什么。制陶的真正乐趣和魅力就在于制作过程,有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完成的作品因为最后重量过大而塌陷,成功与失败总是相伴而行,愉快与郁闷是陶艺的魔咒,这种与众不同的体验丰富着学生的情感,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想象与成品之间的风格差异,及对各种不同材质、工具、成型方法、表现形式等不同的理解和尊重都在体验过程中得到诉求。
(二)开展本土体验。创想课程可将“制陶”的概念扩展成“做泥”,将“陶土”本土化。通过本土体验,拓展学生文化视野,增进课程与生活之间的有机联系,扩大课程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融合,提升学生想象力。在本土体验中,设计视频教学,感受义乌缸窑、古法制陶,体验到的一轴美丽的画卷:缸瓦泥墙、青苔石路、老樟新柳。在陶艺体验中心,有很多学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乐趣,让学生领略到古代制造的陶件,有的釉色光亮,有的淡雅素朴,有的体容宽厚,有的精巧别致。泥土无声,陶器有情。本土体验,充分发挥儿童个体的才能,在体验中获得美好作品创作内容,提供儿童各种表达机会,引导儿童在创想课程学习过程中运用感知觉大胆表达、自信展示,培养创造力。
四、创想个性化,引领未来
(一)创造发挥,释放天性。我们在陶艺课设计中就摆脱“具象”的束缚,在引导学生欣赏时,放手让学生观察、想象、动手,推动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在陶艺的制作过程中,教师会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性格和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提倡作品留有指印,粗人粗做,体现"朴实无华,大大咧咧"的豪放风格;细人细做,精雕细刻,光滑华丽,体现"形准面光,精巧玲珑,文雅稚气"的风格。不同性格,所制成的作品的风格也不同,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教师会让学生自己做决定,让他们创造性地解决和运用技术问题,不断将空间和形象思维进行视觉呈现。每完成一件作品,学生都会得到训练形象和空间关系的识别和表现方法,增强对外界关系的把握能力,在头脑中展现多维度关系模式,从而获得强烈的创造意识。
(二)科技创新,拓展空间。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陶艺的设计更多地与科技相结合,并把人机工程学原理运用到设计之中,人性化和智能化的设计成为现代陶艺设计的亮点发展态势。学校的创想空间是最好的实践场所。在这里的3D打印机带来陶艺新体验,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更新了工艺制作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步骤,带来了陶艺技术上的创新。我校 “脑洞大开”的学生常常停留在创想空间创作,如眼镜、鞋子、杯子、玩具等等。这些作品我们把它放在学校的各个空间,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获得创造分享的乐趣,营造了积极向上的造物氛围,引导更多的学生放开想象的翅膀,走上创造的道路。
五、结语
陶艺创想课程不仅仅是学校的一个对外展示、交流、宣传的亮点,更是凸显为了学生、丰富学生这样的教育思想的一个“艺术品”,在这件艺术品里,给予了我们对人性的关注,对主体体验的关注,对个性与创造力的关注!从“学”美育到“拓展”美育,几字之差,却境界万千。只有学生基于生活的学,忙于过程的体验,乐于作品的欣赏,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玩得到的开放式的陶艺创想课程,才能让学生真正放飞心灵去展开想象,提升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吕金泉.生活陶艺创作之我见[J].中国陶瓷工业,2012(11):66-67.
[2]俞军.浅谈我国生活陶艺的现状与展望[J].景德镇陶瓷,2014(12):23-25.
[3]王灿才.3D打印的发展现状分析[J].丝网印刷,2012(9):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