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敏其 唐国瑞
摘 要:体育学科学生的深度学习表现在体育运动时的深度参与、知识技能学习时的深入探究、运动过程中的深刻体验、学习情感上的深情投入和健康行为的深层理解等方面。在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注重丰富教学工具、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与有效,将深度学习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深度学习;高阶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09-0044-03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新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确定课程目标、甄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深度学习作为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效抓手,已在各个学科中得到广泛重视,并在实践路径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体育学科中如何通过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也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体育学科深度学习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体育学科的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身体、情感与思维的积极参与,深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严格遵守运动规则与规律,主动参与合作与竞争,深刻体验运动过程,把握健康生活的本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动行为的过程。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它是体育与健康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深度学习密切相关,深度学习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追求,而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通过深度学习来实现,要求学生通过体验、合作、探究、反思等深度学习过程,建构知识体系,获得专业素养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被动接受知识、机械记忆信息的浅层学习相比,深度学习是以高阶思维为主要认知活动的高投入性学习,注重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对学习内容的批判性应用,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将已有知识迁移应用于新情境之中,实现对知识的有效内化。
二、体育学科学生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
体育学科对于个体的成长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对生命文化的彰显、规则意识的建立、健康行为的养成等。结合三维目标与体育核心素养的表述,体育学科学生深度学习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表1)
1.体育运动时的深度参与
深度学习是高投入的主动性学习,首先体现在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深度参与。在积极支持深度学习的体育课堂上,学生的外在体征反映出深度学习的效果: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虽然汗流浃背但不显疲态,对于离开课堂感到恋恋不舍,对下一次体育课无比期待。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是复杂的神经过程,同时又是复杂的学习过程,由不会到会,由生疏到熟练要经过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在达到动作自动化之前学生必须通过大量反复的运动实践,在积极主动的练习过程中,逐渐消除不协调和多余的动作,感受运动带给自己的愉悦。没有对体育运动的深度参与就谈不上深度学习,没有全情地身心投入,不可能感知运动的魅力并对体育知识、技能有效内化。
体育学科还有一种特殊的深度参与就是深入参与组织各项体育比赛。“体育人”是指长期参加体育活动或从事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一类人员的总称。有一些学生深受体育运动的影响,乐于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或裁判工作,有可能在日后从事体育相关职业。面对这种学生,教师需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因为这是学生体育学习的个性化表现,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并努力培养这方面的优秀人才。
2.知识技能学习时的深入探究
深度學习就是对特定主题进行持续研究,使学生超越表层知识,达成对知识意义的深层次理解[1]。传统的体育课堂注重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聚焦于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生主体能动性不强且学习过程乏味,课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真实需要的关注。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只是简单地记忆或重复地操练,学习以浅层学习为主。而深度学习是建立在高阶思维基础上的有意义学习,学习过程不只涉及记忆、理解,更注重应用、分析、评价、综合和创造。它要求学生以批判和怀疑的态度进行学习,善于质疑辨析,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整合,从而分析和辨别新的问题,实现新知的迁移与运用,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
3.运动过程中的深刻体验
“体验”是指学生作为个体全部身心投入活动时的内在体验。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去容纳外在知识的灌输,也不是从实践开始的盲目试误,而是通过主动的、有目的的活动,对已有认识成果及其过程的学习与体验,它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2]。能力与方法是实践的产物,是在学生合作探究、亲身体验中获得的。深度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全身心地体验实现的,是建立在学生深切地感受伴随活动而来的各种感觉经历上习得的。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就像蹒跚学步的婴儿,成长为到处奔跑的少年,必须经历摔倒的痛一样,任何技能专家都是在无数深刻体验的经历中成长起来的。体验是学生身体与精神对知识的能动反映。那些已知的知识与经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起点,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的目标,但绝不能直接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摘得到”的成功感。从根本上讲,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价值不在结果之中,而在过程之中。学生要在情境式的教学和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批判性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运动中发现知识本身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意义,从而感悟所学知识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
4.学习情感上的深情投入
学习过程不仅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发生的过程。高强度的情感投入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内源动力与保障。运动最能彰显生命的活力,深度学习的体育课堂一定是处处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也是迸发着各种情感与智慧的舞台。在这样的课堂中,成功与失败、骄傲与自责、欢乐与痛苦、个人与集体、荣耀与耻辱,各种复杂而深刻的情感时刻都在发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情感态度是教学目标之一,各种知识和技能只有融入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才有可能进入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意义的智慧。而深度教学就是走进学生心灵与情感深处的教学,它基于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内驱力的持续生发,必须伴随着情感上的深切投入才能实现。
5.健康行为的深层理解
随着时代的进步,整体的健康观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许多学生认为运动代表健身,但却不知道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不科学地控制运动量,反而会让锻炼成为一种伤害;一些学生下雨天还在操场上打球,那不是对篮球的热爱,而是对健康运动的短视;运动中大量补水却不知补水要少量多次。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学生要深层地理解健康的含义,以跨学科的视角辩证地看待运动行为,真正养成健康科学的运动习惯。
三、体育学科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1.教学目标注重高阶思维的发展
安德森等人在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者所达到的思维水平和认知层次,将认知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等由低至高的六个层次。我国学者钟志贤认为,高阶思维是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在教育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较高认知水平层次的能力[3]。深度学习是批判的、建构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将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有效迁移与应用,这就是高阶思维和高水平认知的体现。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注重体育知识技术的浅层、低阶的认知活动,较少关注思维品质的提升。而高阶思维教学,强调从知识学科化活动到思维提升活动的转变。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发展学生高阶思维作为一条暗线伴随课堂教学的始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寻找到学生高阶思维的生长点,以“分析、评价和创造”的视角,将“技能的迁移、技能的有效运用、技能的创新与创造”作为教学目标的落脚点。例如,在经过一个单元的健美操基本技术学习后,学生能够创编一套完整健美操动作;学习了科学锻炼的知识后,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分析了自己失败的原因后,能利用互联网搜索相关资源主动改进技术动作等。在课堂教学中努力促使学生达成这些目标就实现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2.教学过程注重问题驱动的知识建构
深度学习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杜威认为,“问题的本质决定了思考的结果,思考的结果控制着思维的过程”。我们常说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的这种能力不是自主发生的,而是需要借助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师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问题思考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以问题串联各个教学环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开启探索的学习旅程,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和思维的创新。
“问题”的设置要指向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首先,针对深度学习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问题要求描述性的答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思考和提升观察力。而选择性或判断性的封闭问题关闭了学生探索细节的可能,让学生缺少了进一步思考的动力。其次,问题要具有承上启下的递进性。每一个教学点的跃升都源于问题,而这些问题应基于原有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能够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对原有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决策,将知识的学习置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再次,问题应具有指向性,指向具体的教学活动,指向明确的教学目标。要让问题生发于教学活动,同时问题的有效解决要体现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学工具注重丰富高效
丰富的教学工具有助于提高學生思维的活跃度。体育教师应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使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各种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更直观高效地学习。体育课的教学工具是最丰富的,它们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深入了解学校所具备的体育器材,并研究各种器材教具的使用方法,将其灵活运用到不同运动项目中,通过教具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任何物品都有可能成为帮助教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钥匙。
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还要在体育教学中积极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为了应对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所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教师应秉持以学习者为中心和技术支持学习的理念,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多媒体、电子白板、智能手机、运动手表、心率监测仪、计步器、加速度计等信息技术手段深度融合到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4]”信息技术能够丰富课堂内容,生动课堂形式,帮助师生挖掘课堂深度,促进学生的高水平认知与思维发展。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内外主动使用各种传播媒介获取体育知识,帮助学生能够利用搜索引擎、教育软件、社交软件等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解决课内外体育认知上的疑惑,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综合加工信息等信息处理能力。学生与各种资源之间的交互越全面越丰富,对思维品质的提升越明显。
4. 教学模式要敢于创新使用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尝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开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现代化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4]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项目化学习、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为代表的多种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各种教学模式延伸了教学的广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拓宽了学生体育与健康的视野。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有助于丰富教学手段,优化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教师应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应用能力。
但是,再优秀的教学模式在推广使用过程中都不可能“拿来主义”。特别是体育学科具有身体运动的特殊属性,注定不可能将一般的教学模式直接照搬。多种教学模式的出现为体育课堂的科学构建提供了更多思路,可以作为现有教学形式的有力补充。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我国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方式,扬长避短、科学使用。
5.教学评价注重多元、有效
有效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判断教学过程是否遵循教学规律、是否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是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深度学习的评价应是以深度学习目标为依据,运用多元、有效的评价方法对学习过程与结果做出价值判断,促进深度学习目标最终实现的活动。体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的身体素质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学习过程与运动成绩的相关度因人而异,评价结果绝不能局限于运动成绩的高低。所以,体育学科的深度学习评价一定是建立在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基础上的多元评价,评价结果应来自于师生、生生、家庭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标准制定与评价共建。评价方式的选择以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为前提,同时要兼具评价的可操作性。过于复杂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实际操作,而过于简单的评价又无法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评价要以深度学习的目标为指引,注重高层次学习所需要的批判性思维、知识整合以及复杂问题解决的能力。评价不是指向评价的结果,而是注重评价的过程,要能以评价促进学习,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向上发展的动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四、结语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深度学习的开展。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意识,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必须运用高阶思维才能发现、解决的问题和课题,提供、引导多种资源特别是信息工具的使用,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体育核心素养。教育的过程大于教育的结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重反思深度学习目标的达成,通过多元的、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阎乃胜.深度学习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教育發展研究,2013(12):76-79.
[2]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3]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4:85-9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课题项目: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中学体育球类教学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