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怀斌
企业必须把知识当成企业的重要“资本”来管理,以有效管理后的知识作为各项管理的基础,通过战略管理、流程重构、IT架构、智能制造等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智慧”和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军工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许多企业所面临的突出矛盾之一就是运营效率不能适应其战略发展的要求,自我创新能力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外部竞争环境。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推行知识管理。多年来,航空工业西飞在数控测量领域开展了知识管理的实践,显著提高了企业数控测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快了创新步伐。
应用知识管理解决问题
随着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控测量任务剧增,工作现场待测量件“压活”现象十分严重,成为公司生产流程中的“细脖子”,严重困扰着公司科研生产工作,而且测量结果因人而异的现象时有发生。经过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除了个别几个技术尖子外,其余测量人员的平均技能水平偏低,而测量工作对测量人员个人经验、技能素质的依赖程度太高;二是工件测量方法由每个人各自确定,而且分散在个人的大脑和笔记本中,互相封闭,不能共享,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太多;三是坐标测量机的自动测量功能没有开发利用好。
对三个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共性原因是没有把分散在测量人员(特别是技术尖子)大脑、笔记本和各类总结中的测量经验、诀窍、方法收集挖掘出来。应对工件的各种几何特征、形位误差及每个具体工件形成统一的测量方法,然后大家共享、利用,最终决定尝试应用知识管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知识管理在数控测量中的应用
知识的分解归类。我们首先对机械加工件的基本几何特性进行分解、归类。然后通过发放调查表、个别和分组讨论等形式,收集大家对各种测量元素的测量方法(含经验、诀窍等)。最后,经过比较、分析、筛选,确定每个测量元素的标准测量方法,经过评审后形成针对各种测量元素的通用测量规范。
知识的集成。组织技术骨干,通过对各个型号或项目零件和工装加工过程的了解,以图纸和形位误差理论为依据,以通用的测量规范为基础,结合具体零件特点,对这些显性和隐性知识进行集成,编制每个工件的标准测量方法。在确定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利用测量软件指定的语言,编制每个工件的自动测量程序,将这些工件的测量知识全部顯性化、规范化、程序化。
知识的存储。通过建立测量知识库的方式对收集整理后的测量知识进行存储。具体方法是将这些知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元素的通用测量规范,第二部分为各工件的测量方法,第三部分为各工件的自动测量程序。对这些知识通过实践验证,并经审批后放置在内控局域网。不同的测量人员授予不同的权限,有的测量人员只能浏览和调用,无法进行改动,如果要对知识库中的内容进行修改,必须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
知识的共享和利用。测量知识库建立后,每名测量人员通过工作电脑,既可以浏览各基本测量元素的测量方法,又可以查阅每个零件的测量方法,而且可以方便地调用知识库中任何一个零件的测量程序直接用于自动测量。这样,所有测量人员都可以共享这些知识,不同层次的测量人员都能很快学会不少原本不会的测量技巧和方法,使个人的知识转化为整个组织的知识。
知识的利用和创新。由于测量知识的共享,测量人员在利用这些经过集成的显性知识去解决各种测量问题的过程中,同时也将这些显性知识又转化为员工个人的隐性知识,促进测量人员隐性知识的扩展。而且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再应用和自身的升华,会不断创新出更科学、优化的测量知识。
实施知识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航空工业西飞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测量知识库,初步形成一套数控测量知识体系,大幅度减少了低水平的重复劳动,公司数控测量整体效率提高了4倍以上。
有效保证了工作质量。通过实施知识管理,统一了测量方法,编制了自动测量程序,变经验测量为规范测量,过去积累的测量经验、诀窍和每一个测量细节都在标准测量方法中得到了体现,避免了测量结果因人而异的现象,保证了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明显降低了工作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减少了对员工个人技术素质的过分依赖,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使过去只有个别技术尖子才能干的“技术难活”变成了人人都能干的“常规活”。
解决了岗位交接过程中的知识传承问题。由于实现了测量知识的积累、存储,建立了测量知识库,使新上岗的测量人员迅速共享并掌握已有的数控测量方法、技术,从而很快形成生产力,很好地解决了测量人员新老交替和岗位交接过程中的知识传承问题。
有力促进了知识的不断创新。测量知识库的建立,使测量人员有了对这些测量方法进行优化改进和创新的基础平台。新的创意和方法不断涌现,避免了过去不少看似“创新”实则“守旧”的无效劳动。十几年来,形成了庞大的测量知识库,数控测量领域产生了不少创新成果。其中,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化产品检测技术及标准程序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质量技术二等奖。
实施知识管理的启示
企业知识的产生,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研发过程,存在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分散在企业或组织的角角落落。知识,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有效地管理起来。必须首先确定知识管理的目标和范围,以目标为牵引,找准需管理的知识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系统的联系起来,使组织内的每一个员工都清楚它们在哪里,能有规律地、很快地找到他所需要的知识,也明白他将贡献的知识应该放在哪里,使知识管理更有针对性。在数控测量领域中推行知识管理时,正因为我们明确了目标,逐渐理清了在数控测量中应该对哪些知识进行管理,并不断创新测量技术、方法,从而使我们迈对了步,走对了路,最终达到了目标,解决了想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实施知识管理首先必须确定知识管理的目标。
确定了知识管理的目标后,要想取得实质性的推动,必须让员工理解并支持这项工作,也就是说,要找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短、平、快地让大家认识到知识管理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好处,而不是简单地说教。实际上,在数控测量领域中推行知识管理时,我们并不是按前面所讲的步骤一下子全面推行的,而是先选择了部分测量难度大、周期长的零件,由几名技术尖子负责编制测量方法和自动测量程序,然后大家共享使用。很快,所有测量人员掌握了这些过去只有个别人能干的工件的测量方法,测量周期也大幅度缩短。
知识的收集、積累和存储是知识管理的头道工序,建立针对性强、实用的“知识库”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和创新的基础。当然,知识管理所说的“知识库”,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档案室,而是以IT技术为平台的知识集成、传输、交换、存储系统。“知识库”中的知识一要分类清楚,二要简明实用,三要不断更新,四要调用方便,使“知识库”成为员工应用自如的“外脑”。凡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都是有用的知识,即使有些知识可能看起来很简单。“知识库”中既要积累“显性知识”,更要注意积累“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多是基于实践的经验、体会,充满睿智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等。这类知识往往更加宝贵,但大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难通过书面交流,不好“入库”,经常需要通过“近距离接触”“潜移默化”和语言沟通传承。对隐性知识如不挖掘,则“人去艺失”,损失巨大,无法挽回。军工企业人才济济,知识累累,要尽快建立“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有效传输机制,以形成知识的交流、传播、共享。特别对临近退休的资深知识人才,要大力挖掘他们几十年积累的经验、知识、技能,使之得以薪火相传。隐性知识显性化、零散知识集成化、知识积累档案化、知识存储信息化、知识收集多元化,是知识管理的重要任务。
一般来说,新的知识多是首先来源于优秀的个体,知识管理的核心活动就是将个体的知识及时传播给其他人,实现知识共享。只有形成知识共享机制,才能大大提高知识和技术的应用率,避免重复发明“轮子”,节约成本、时间和精力,提高效率,促进知识创新,促进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更好更快地在企业推广应用。通过知识共享使知识增值,使首创者开发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有如种子一样在企业内部撒播,并收获成果。个人的知识变成众人的知识,“点”上的知识在“面”上开花结果,变个体优势为群体优势,积个体智商为企业智商,产生“1+1>2”的智力提升效果,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军工企业所承担的使命及面临的外部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必须不断提升自身运营效率和自我创新能力。企业必须把知识当成企业的重要资本来管理,以有效管理后的知识作为各项管理的基础,通过战略管理、流程重构、IT架构、智能制造等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智慧”和竞争力,促进军工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航空工业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