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电影发展的整体思考

2019-09-28 16:37:01谭旭东陈媛媛
文艺评论 2019年5期
关键词:儿童

○谭旭东 陈媛媛 欧 鸥

2019 年,正值“五四运动”一百年,中国儿童电影也走过了近百年路程。1922 年由著名童星但二春出演的短片《顽童》是中国首部儿童电影,它以儿童为主角,表现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它是中国故事片的萌芽,也是在五四关注儿童命运的文化语境下产生的。近百年来,儿童电影在时代的变迁中经受了风雨洗礼,也积累了不少的作品,为几代人的精神成长贡献了艺术营养的质素,因此,梳理儿童电影的发展之路,把它放到时代的文化的语境里去观察,去评述,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时期及其特点

从中国儿童电影的发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语境和时代特点,参照现当代文艺发展的惯有的历史分期方式,儿童电影的发展可以分为六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22 至1949 年,即民国儿童电影,这是中国儿童电影的发生期。儿童电影伴随着电影艺术的发生而发生。这一时期,虽然有27 年,但只拍出了23 部儿童电影。它们是拍摄于1922 年的《顽童》,1923 年的《孤儿救祖记》,1924 年的《苦儿弱女》《弃儿》和《弟弟》,1925 年的《好哥哥》《小公子》《苦学生》和《小朋友》,1926 年的《小情人》和《一个小工人》,1933 年的《苦儿流浪记》,1934 年的《儿童之光》,1935 年的《小天使》,1936 年的《迷途的羔羊》和《小孤女》,1937 年的《小五义》,1938年的《歌儿救母记》,1939 年的《小侠女》,1940年的《中国白雪公主》,1941 年的《江南小侠》,1949 年的《表》和《三毛流浪记》。这一时期的儿童电影中,《孤儿救祖记》是现代文化发生期影响很大的儿童电影,它是1923 年底由著名童星郑小秋主演的,具有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并扫除了中国电影诞生以来‘纯商业化’和‘纯娱乐化’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中国电影具备了教化的功能,从而受到市民阶层的热忱欢迎。该片还引起了影业界短暂的繁荣,到1925年,仅上海便涌现出一百四十余家影片公司,纷纷拍摄儿童片”①。这些儿童电影,题材比较丰富,《苦儿弱女》反映贫苦家庭儿童生活,《好哥哥》和《三毛流浪记》反映流浪儿童的生活,《小情人》反映现实中对再婚女人及子女的歧视,《迷途的羔羊》也是流浪儿童题材且控诉了黑暗的反动统治。也有些儿童电影取材于民间故事,或者中国古典小说,有的还是欧美童话的模仿,但都打上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发生期儿童电影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观念上以及表现的手法上,都与同时期的儿童文学及其他艺术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一时期儿童电影积蓄了相当的艺术经验,也为以后的儿童电影做了人才和观众的铺垫。

第二个时期,是1949 至1966 年,即十七年时期的儿童电影。这是社会主义儿童电影的萌芽时期,有《小兵张嘎》和《红孩子》等有影响的作品,但是这一时期总共才拍摄39 部儿童电影,平均每年才两部多一点,数量太少,不过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力不可小视。这些作品是1953 年的《为孩子们祝福》,1954 年的《小白兔》和《鸡毛信》,1955 年的《祖国的花朵》《罗小林的决心》和《青春的园地》,1956 年的《哥哥和妹妹》《皮包》《小伙伴》和《两个足球队》,1957年的《牧童投军》和《阿福寻宝记》,1958 年的《民兵的儿子》《红孩子》《黎明的河边》《红领巾的故事》《风筝》《兰兰和冬冬》《三毛学生意》和《大跃进中的小主人》,1959 年的《朝霞》《好孩子》《地下少先队》《渔岛之子》和《人小志大》,1960 年的《五彩路》《以革命的名义》《新队员》《马兰花》,1961 年的《暑假的礼物》和《英雄小八路》,1962 年的《花儿朵朵》,1963 年的《小兵张嗄》《兄妹探宝》和《宝葫芦的秘密》,1964 年的《小铃铛》,1965 年的《三朵小红花》和《小足球队》。这一时期,儿童电影受到政治意识形态和教育主义的影响,带着鲜明的时代特点,塑造了“小英雄”“红孩子”和“小主人”的形象,这些儿童形象是按照成人的需要来设计的,这些电影的主题是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其表现手法是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其价值作用是宣传与教育。如《祖国的花朵》正面反映校园生活,影片充满欢快的情调,描绘了小主人幸福生活的画卷,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颂歌。《风筝》为中法两国合拍的也是中国首部彩色儿童电影,展示了两国儿童友好交往的情谊。而《鸡毛信》和《小兵张嗄》塑造了抗日小英雄的形象,语言鲜活、形象具有儿童特征,也切合时代需要,为广大少儿所喜闻乐见。

第三个时期,是1966 年至1978 年,即文革十年和文革后的两年,是儿童电影的萧条期。这一时期儿童电影生产很少,它们是1974年的《闪闪的红星》《向阳院的故事》和《园丁之歌》,1975 年的《黄河少年》《烽火少年》《红雨》《草原儿女》《渡口》《小将》《小螺号》和《阿勇》,1976 年的《雁红岭下》《阿夏河的秘密》和《金锁》。一共14 部儿童电影。1977 年的《渔岛怒潮》和《补课》,1978 年的《两个小八路》《萨里玛珂》和《火娃》。这十二年的儿童电影,因为文革,受到极左思想的影响,受到“三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的影响,拍摄出的儿童电影多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它们好像延续了社会主义电影的红色格调,但政治斗争色彩很浓,具有浓厚的文革特点。值得一提的是,《闪闪的红星》在思想和艺术上被广大观众肯定,也在相当一段时期受到儿童喜爱,被认为是“艺术家冲破‘四人帮’的重重阻力,用心血浇灌出荒漠中一朵奇葩。”“它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把主人公潘冬子的性格刻画得层次分明,令人信服。”②

第四个时期,是1979 年至1989 年,即新时期之初的儿童电影,也可以称为“80 年代”。这一时期,粉粹了“四人帮”,也进入了改革开放的轨道,因此,被称为“中国儿童影片创作腾飞的时期”。“无论从质量、数量还是题材的广泛性,多样化方面,都有很大发展。”③这十年,儿童电影拍摄了七十来部,平均每年7 部,大大超过了前面几个时期的数量。值得一提的是,1981 年,成立了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建立了我国儿童电影创作的基地,有了一支创作队伍,拍摄了23 部儿童电影及二十多部电视剧,推动了全国儿童影视创作的发展。且“童牛奖”的设立,对提高儿童电影的创作质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的儿童电影有:1979年的《报童》《啊,摇篮》《飞向未来》和《金色的教鞭》,1980 年的《苗苗》《琴童》《我们的小花猫》和《十天》,1981 年的《四个小伙伴》《苏小三》《绿色钱包》《没有字的信》《鹿鸣翠谷》《白龙马》《小海》《大虎》和《宝贝》,1982 年的《应声阿哥》《红象》《马加和凌飞》《敞开的窗户》《泉水叮咚》《妈妈,你在哪里?》《飞来的仙鹤》《城南旧事》《小金鱼》《晨曲》《春晖》《赛虎》《心泉》和《闪光的彩球》,1983 年的《被抛弃的人》《小刺猬奏鸣曲》《扶我上战马的人》《“下次开船”港游记》《自然之子》《熊猫历险记》《候补队员》和《夜明珠》,1984 年的《红衣少女》《九月》《清亮的小溪》《十四、五岁》《岳云》《跳动的火焰》《我不是猎人》《童年的朋友》《神奇的剑塔》《为什么生我》《五(二)班》和《失去的歌声》,1985年的《穿校官服的小兵》《五虎将》《少年彭德怀》《猎犬历险记》《月光下的小屋》《少年犯》和《黑林鼓声》,1986 年的《姣姣小姐》《鸽子迷的奇遇》《飞飞从影记》《小歌星》《小铃铛》(续)《失踪的女中学生》《我和我的同学》《娃娃餐厅》《难忘中学时光》和《魔窟中的幻想》,1987年的《枪——从背后打来》《战争插曲》《少男少女们》《菱角将军》《招财童子》《我只流三次泪》《哎哟,哥哥!》《紫红色的皇冠》《湖心岛之谜》《中国的“小皇帝”》《洋妞寻师》《恐怖的鬼森林》《小客人》《公民从这里诞生》和《梦想家》,1988 年的《SOS 村》《魔力》《霹雳贝贝》《小骑兵历险记》《多梦时节》《虾仔擒盗记》《没有爸爸的村庄》《夏日的期待》《观音今年十二岁》《熊猫的故事》《邮票旅行记》和《无头箭》;1989 年的《特混舰队在行动》《红墙外》《荒娃》《眼镜里的海》《童年在瑞金》《告别骷髅岛》《黑马》《怪音》《普莱维梯彻公司》《豆蔻年华》《少年战俘》《走进象群》和《哦,香雪》。

新时期之初是中国文学和艺术的一个新的发展与繁荣时期。此时,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儿童影片受到当时文艺思潮的影响,从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展示不同层面的儿童的生活,表现新的时代主题,儿童电影的艺术水平也随着整个电影和文学提高了一层,儿童电影的主题得到极大开拓,校园题材、社会题材、乡村题材、留守儿童、科幻电影等,内容和形式色彩斑斓,儿童形象也开始符合儿童特点,儿童电影更加趋向于对童心世界的展示。如1980 年摄制的《苗苗》,破除了以往“好孩子帮助落后孩子,先进生帮助后进生,教师至高无上”的刻板模式,成功表现了女教师韩苗苗的成长。1984 年拍摄的《红衣少女》,女中学生安然的形象,个性鲜明,是真正的20 世纪80 年代的少年,她不盲从,不信说教,不接受社会旧风俗和旧习惯,开放,积极,阳光。1989 年摄制的《豆蔻年华》,展示了改革开放形势下,童年时代所受到的教育的重要性,它告诉少年儿童,要处理好竞争与道德的关系,要珍惜友谊,尊重平凡的劳动,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这一时期的儿童电影依然保留着一定的教育性,但也开始具有生命意识,注重人性和审美。

第五个时期,是1990 年至2000 年,这也叫20 世纪90 年代的儿童电影,这是中国文学和艺术的转型期,也是中国儿童电影的转型期。这一时期儿童电影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电视剧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更习惯观看电视节目;二是网络文化开始进入个人生活,网络信息海量传播,局域网和个人主页开始成为大众的话语平台;三是社会经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商业化模式冲击儿童电影的市场。而且,这一时期,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也进入艰难的转轨时期,其他影视基地也面临诸多挑战。这一时期的具体作品是:1990 年的《警门虎子》《一号探险行动》《当代小侠》《快乐岛奇遇》《战争子午线》《大气层消失》《那年的冬天》《我的九月》《别哭,妈妈!》《魔表》《失去的梦》《多此一女》和《妈妈》;1991 年的《夏日历险》《小雪》《烛光里的微笑》《秃秃发型》《北京小妞》《风雨故园》《火焰山来的鼓手》《荧屏奇遇》《未完成的日记》和《心香》;1992 年的《天堂回信》《二小放牛郎》《远山姐弟》《三毛从军记》《教堂脱险》《人之初》《白山英雄汉》《幸运搜索》《来吧!用脚说话》《杂嘴子》《小鬼精灵》《启明星》和《早春一吻》;1993 年的《乡亲们》《西屯的儿子》《燃烧的雪花》《落河镇的兄弟》《我给爸爸加颗星》《熊猫小太阳》《沧桑梨园情》和《万元惊梦》;1994 年的《魔鬼发卡》《一个独生女的故事》《陌生的爱》《广州来了新疆娃》《绑架童心》《少林好小子》《你没有十六岁》《小岛情深》《金秋鹿鸣》《最长的彩虹》《吾家有女》《暗号》和《战争童谣》;1995 年的《孤儿泪》《来不及道歉》《痴虎》《童年的风筝》《马仔虎威》《两个孩子和狗》《中国妈妈》《手拉手》《世纪桥下》《带锁的日记》《孙文少年行》《陌生人》和《夏日琴情》;1996 年的《驴嘎上电视》《我也有爸爸》《少年雷锋》《小象西娜》《别骗我,爸爸》《男孩女孩》《男生贾里》《紫石峪,五道湾》《龙虎父子兵》《豆丁奇遇记》《滑板梦之队》《红发卡》《鹤童》《刘胡兰》《魔画》和《总统套间的故事》;1997 年的《开心多来咪》《金色的草原》《白骆驼》《阿秀的消息》《疯狂的兔子》《幸运组合》《快乐天使》《实习生》《花季·雨季》《下辈子还做母子》和《背起爸爸上学》;1998 年的《戴口罩的小狗》《童年警事》《冬冬的故事》《老爸插队的地方》《成长》《冰上小虎队》《草房子》《伴你高飞》《一个都不能少》和《小城牧歌》;1999 年的《兔儿爷》《好孩子》《漂亮妈妈》《你是我的太阳》《弹起我的扎年琴》《鼓手的荣誉》《会唱歌的土豆》《欢舞》《胖墩夏令营》和《再见,我的1948》。

值得欣慰的是,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文化也在转型,这一时期儿童电影虽然观影数量下降,但主题更加多元化,在艺术探索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90 年拍摄的《我的九月》,试图把儿童片拍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达到老少咸宜的地步。《火焰山来的鼓手》歌颂兄弟民族儿童的生活,为民族题材的代表作。《启明星》展现弱智、残障儿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表现儿童自我成长意识的佳作。《一个独生女的故事》通过特殊家庭,体现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美德,这是教育片的代表作。《啊!摇篮》是献给“国际儿童年”的佳作,而《天堂回信》反映祖孙关系,聚焦于日常生活的影片,走向了世界电影舞台。

第六个时期,是2000 年至今,这是新世纪的儿童电影,中国儿童电影进入一个艺术分化与调整期。这一时期是儿童电影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由于受到电视、网络和手机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影响,电影传播除了院线传播,还有网络传播。儿童电影大众化传播程度变低,其生产主要依靠政府扶持,走的是政府政策扶持与企业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如新世纪之初,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六部委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要对少年儿童电影放映场所和放映设备所需要的资金,酌情给予一定的补助。支持少年儿童电影院线的组建,推动优秀影视片走进校园工程的实施。在创作方面,从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央影视互济资金中安排专项经费。电影局还设立了少年儿童电影创作的专项资金,每年在一千五百万左右。④这一时期,在政府政策扶持下,拍摄制作了不少儿童电影,有2000 年的《扬起你的笑脸》《白天鹅的故事》《足球大侠》《无声的河》《会飞的花花》《娃娃唱大戏》《欢乐公主》和《可可的魔伞》;2001 年的《六月男孩》《妈妈没有走远》《王首先的夏天》《微笑的螃蟹》《TV 小子》《棒球少年》《真情三人行》《太空营救》《25 个孩子一个爹》《花儿怒放》和《我是一条鱼》。2002 年的《和你在一起》《美丽的大脚》《塘韵》《神奇话筒》《我和乔丹的日子》《青春与共》和《聪明小鬼斗笨贼》;2003 年的《上学路上》《危险智能》《跆拳道》《幼儿园(纪录片)》《勇敢少年》和《小宝贝和大宝贝》;2004 年的《阳光天井》《大娃娃与小公主》《三毛救孤记》和《寒号鸟》;2005 年的《没有音乐照样跳舞》《我们手拉手》《墩子的故事》《亮亮的梦》和《春天花会开》;2006 年的《海洋朋友》《浅蓝深蓝》《看上去很美》《小火车》《战火童心》《紫陀螺》《超班宝宝》(港)《夏天的故事》和《神秘谷》;2007 年的《请投我一票(纪录片)》《棋王和他的儿子》《亲亲鳄鱼》《别惹小孩》《多多》《捕蛇少年》和《宝葫芦的秘密》(中美合拍);2008 年的《长江七号》(港)《囧男孩》(台)《兄弟小侦探》《不想长高的孩子》《海上有片红树林》《弹球里的太阳》《武当少年》《网络妈妈》和《星星的孩子》(纪录片,中美合拍);2009 年的《乌龟也上网》《海洋天堂》《小小心愿》《篮球公园》《欢迎你到城里来》《如花似玉》《玩酷青春》《爸爸不哭》《滑向未来》《小英雄雨来》《妈妈的手套》《寻找那达慕》《欢迎你到城里来》《男生贾里新传》《杂技小精灵》《熊猫回家路》和《火星没事》;2010 年的《孩子那些事儿》《寻找酷巴熊》《新来的李老师》《弹钢琴的盲童》《足球小子飞毛腿》《小小代校长》《胖胖的夏天》《炫舞青春》《第四张画》(台)和《武当少年》(两岸合拍);2011 年的《守护童年》《凤山村的孩子》《铜牌小车手》《八十一枚金币》《跑步向前》《爱,很简单》《蓝学校》《诺言的夏天》《蓝色的七星湖》《交易(微电影)》《坚定的锡兵(微电影)》《红领巾(微电影)》《小亮的夏天》和《云下的日子》;2012 年的《我11》《牛皮皮和他的同学们》《开心的八月》《爱在回响》《跑出一片天》《幸福的向日葵》《落跑少女》《囧蛋奇兵》和《牧牛童》;2013 年的《童真的眼睛》《在起跑线上》《青春的门槛》《寻找伊甸园(微电影)》《梦想之路(微电影)》《一个人的课堂》《愤怒的小孩》和《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2014 年的《我的影子在奔跑》《情笛之爱》和《爸爸去哪儿》;2015 年的《少年班》《元日》。2016 年的《阳光夏令营》《机器人妈妈》《补锅》《刘三姐》《不得不走》《小熊的夏天》《游泳回家》《只要我长大》《我的奶奶是天使》;2017 年的《留夏》《摇滚吧,老爸》《那年八岁》《红剪花》《乔乔的魔法》《了不起的小家伙们》《小小爸爸》《我要当红军》和《喵星人》;2018 年的《云上日出》《两个俏公主》《快乐星球之三十六号》《旺扎的雨靴》《疯狂熊孩子》《熊猫石的奇幻旅行》《美丽童年》《我和“叛徒”老爸》《矮婆》《一个人的课堂》《名将之后》《小戏骨:包青天之铡庞昱》《过昭关》《只有大海知道》《李理的白日梦》《摇滚小子》《小狗奶瓶》《假装不正经》《木兰花》《超萌特攻》《水满茶香》《彩色葡萄》《误入神秘岛》《树上有个好地方》。

这一时期,儿童电影由于新媒介信息的冲击、人才的分流、经济投入的减少、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政府培育机制的问题,在市场上进入低谷,在艺术上并没有大的突破。有些导演和编剧过于功利,不追求艺术质量,只为了获得政府扶持资金,因此儿童电影质量下降。但也有一些佳作,《我和乔丹的日子》是一部青春成长励志片,《元日》是一部取材于王安石的《元日》,反映传统文化题材的动画片;《快乐星球之三十六号》是3D 科幻电影,而《疯狂熊孩子》是表现二胎题材的儿童家庭电影,《女生日记》反映女孩成长,《关爱明天》给儿童安全教育,《25 个孩子一个爹》关注弱势群体,《没有音乐照样跳舞》关爱贫困儿童,《矮婆》和《彩色葡萄》则是反映留守儿童生活的电影。还有《五月八月》则以儿童视角,审视南京大屠杀,激发观众强烈的爱国情怀,等等,这些儿童电影对准校园和儿童,视野比较开阔,题材有一定的多样性,内涵显得比较丰富。

二、中国儿童电影发展的问题

中国儿童电影的近百年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取得了不可忽视的辉煌成就,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儿童电影和儿童电影艺术家,还熏染了几代儿童观众的心灵。但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多少出现了一些问题,下面就此提出一些看法,进行一些思考。

第一,苦难儿童的表现与现实主义的局限。民国之初儿童电影一发生,就着眼于苦难儿童,展示现实生活的真貌。如1924 年拍摄的《苦儿弱女》《弃儿》和《弟弟》都是以苦难儿童为主人公,表达对苦难儿童的同情,电影的结局都是光明的。1933 年拍摄的《苦儿流浪记》讲述的就是一个孤苦孩子流浪漂泊的故事;1934年拍摄的《儿童之光》讲述的是一群流浪儿童寻找光明出路的故事;而1936 年拍摄的《迷途的羔羊》则讲述了农村儿童三小子在战乱中沦为孤儿,随难民流落到上海,和一群与他命运相似的流浪儿一起捡垃圾为生。与《迷途的羔羊》同年拍摄的《小孤女》讲述的也是流落到上海的苦儿的故事:长江发大水,小娟一家离乡逃难。途中,母亲去世,到上海后,因无生计,父亲投水自尽。窃贼阿胖、阿柄收留了小娟,小娟不愿意去做小偷,就在茶楼卖唱。一天,侦察把阿胖、阿柄拘走,小娟又流落街头。后来,小娟被慈善家程耀祖的汽车撞伤,程为其医伤,并收她为义女,但小娟为程家母女所不容,忍无可忍,逃离程家,与刑满释放的阿胖、阿柄相逢,又开始了卖唱生活。程耀祖得知,很生气,与小娟脱离关系。一伙强盗逼小娟为内应,抢劫程家。小娟不动声色,回到程家,忍受了程耀祖的责骂,但她偷偷让女仆告知警察局的电话。晚上,窃贼来了,小娟打电话报警,窃贼被抓,程耀祖明白真相,收留了小娟、阿胖和阿柄三人。1949 年以后,儿童电影题材开始多样化,尤其是进入新时期,儿童电影题材和表现空间得到大大的拓展,但依然主要是现实主义的手法。现实主义之所以在儿童电影里成为一个主流,这与新文化、新文学有关。新文化和新文学发展一直与世界保持认同的关系,但又不完全是同步的,只有20 世纪30 年代这一段与整个世界文学潮流还比较一致,后来,现实主义成为主流。温儒敏认为:“现实主义在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根本上是由时代决定的,或者可以说,主要是‘非文学因素’,如政治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成为现实主义发展的契机。”⑤儿童电影以现实主义为主流,其基本因素也是如此。因为百年来过于着力于表现苦难和追求现实主义的风格,中国儿童电影存在想象力缺失,少幻想色彩,多刻板的成人世界的呈现。有资料显示,在1981 年到2001 年这二十年,儿童电影总共拍摄238 部,儿童幻想片仅15 部;而2002-2004 年间,儿童幻想片才拍摄1 部。可见即使在改革开放步伐最快的时段,儿童电影依然没有展开幻想的翅膀,而停留在现实题材的表现上。有人认为“即使中国儿童电影有《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魔画》等少数具一定科幻、魔幻和神话色彩的作品,但主体上太拘泥于现实、受制于说教,题材选择、故事创意、类型意识普遍缺乏超群想象力”⑥。

第二,概念化的艺术表达。新中国成立后,儿童电影和儿童文学的题材革命化、战争化,其主题都带着鲜明的政治色彩,这无可厚非,这是特定的时代的精神印记。如1955 年的《祖国的花朵》,这是新中国后第一部正面反映校园生活的影片,展示的是新时代小主人幸福生活的画卷,更是社会主义道德风貌的颂歌。虽然价值观和思想取向是好的,但表现方式上,带着时代的政治化、概念化的痕迹。1954 年摄制的《鸡毛信》和1963 年摄制的《小兵张嘎》,前者是根据华山的同名儿童小说改编的,后者是根据徐光耀的同名儿童小说改编的,这两部儿童电影对抗日小英雄的形象塑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但让孩子承担战争的主角,与现代儿童观是相悖的。而1974 年《闪闪的红星》中的潘冬子的性格刻画虽然层次分明,令人信服,且电影里的《红星歌》及两首抒情插曲,虽然昂扬激奋、节奏明快、格调欢乐,被传唱大江南北,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却是概念化的诠释方式。1989 年的《少年战俘》讲述的是1937 年西路红军少年先锋营同国民党马家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营长欧阳石和战友等被俘。在战俘营里,这些少年战俘同敌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粉粹了敌人“改编”的阴谋,坚定了对敌的意志。这样的战争题材在儿童电影里占据重要位置,也体现了儿童电影对“主旋律”的坚持。好在概念化的表达并没有完全淹没儿童电影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侯克明在回顾中国儿童电影之路时,说过:“历经几十年的演变,在20 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中国儿童电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意识形态语境的新的历史机遇下走向了成熟与繁荣。《鸡毛信》《祖国的花朵》《小兵张嘎》,以及1974 年的《闪闪的红星》出现,奠定了我国儿童片的叙事模式,成为几代上年儿童的精神食粮。”⑦

第三,现代儿童观的缺席。儿童电影应该有儿童立场,表现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情感和思想,尤其是要有助于儿童的成长,但中国儿童电影在发生期起,就存在着儿童观缺席的问题。民国之初的儿童电影,虽然关注苦难儿童,但却缺乏现代儿童观,更没有与现代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互动,前已提及的苦难儿童题材的电影,多是从成人的视角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尚未实现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揭示,尤其是对儿童独立人格的尊重。也就是说,在发生期,儿童电影中还缺乏儿童主体意识。1949 年以后,儿童电影受制于成人思维和教育主义思维,虽然都以儿童为表现对象,却没有对童心世界的特殊性以及儿童电影的特殊美学有足够的关注。“十七年时期”的儿童电影虽然多有对儿童文学的改编,却忽视了儿童电影与儿童文学之中的共同精神空间,即对童年和儿童的理解。有人批评“中国儿童电影一直存在一个成人化叙事观念陈旧、影片品质低下。”还认为:“中国儿童电影长久以来缺乏对儿童观众的真正尊重,永远强调儿童学习考试至上,却忽视孩子天性与童真,成人喜欢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教育儿童,而不是与儿童平等对话。因为这些成人化叙事观念,所以会发生芬兰国际儿童电影节开幕式拒绝放映中国儿童电影《宝葫芦的秘密》此类事件。”⑧现代儿童观的缺席,使得儿童电影创作和拍摄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眼里缺乏儿童观众,也不太了解儿童观众。有的儿童电影低估了儿童的心理智慧、理解力和想象力,以及他们对社会与生活的发现和判断能力,还有的儿童电影明显低幼化。二是幻想性和趣味性不够,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一种与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并指导未来的想象。“儿童是富有幻想的,但我们的影片,只有一个写实主义,而且是不完整的写实主义。”⑨童话和科幻电影偏少,且儿童电影缺乏新颖的题材和表现方式,不少作品不能让儿童观众眼前一亮,并激发他们的天真烂漫的天性。

第四,儿童电影产业化的落伍。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文化产业大发展时期,新闻出版业、影视艺术业和文化旅游业都创造了产业奇迹,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儿童电影没有很好地搭上这班快车,这是新世纪以来儿童电影发展出现的问题。众所周知,进入新世纪,儿童电影出现了《泉水叮咚》《红衣少女》《少年犯》《豆蔻年华》《花季雨季》《背起爸爸上学》《草房子》《25 个孩子一个爹》《女生日记》《上学路上》和《网络少年》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和艺术品质的影片,但这些电影的市场效益并不令人满意。从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来看,儿童电影的状况令人尴尬。大量儿童电影由于进入不了电影院线,拍成后只能封存入库,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已成业界的共知的事实。中国儿童电影还存在产业观念落后的问题,一直以来,电影厂都是事业单位,儿童电影的生产都是非市场化操作。在政府逐年加大对儿童电影的政策扶持与资金资助奖励力度、华表奖也专设儿童片童牛奖的背景下,儿童电影生产俨然成为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表达的窗口之一,很多制片机构奔着政府资助与奖励、电影频道收购等目的去低成本生产儿童电影,根本不是产业环境下的电影产品运作模式。因此有了电视之后,儿童电影和整个电影一样,很快就进入沉寂状态。而进入新世纪,网络和新媒体的兴起,中国儿童电影是更是不堪商业化、信息化冲击,有产量,无质量;有产品,无产业。中国儿童电影生产这一种缺乏创新机制的环境和一套僵死的模式,与美国儿童电影生产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美国儿童电影有成熟的生产机制和消费市场,从剧本创作到电影拍摄制作,有一套完整的产业模式。“适合儿童观看和为儿童拍摄的合家欢电影往往从策划之初的故事概念、剧本完成、演员选择,再到影片剪辑完成、试映预映,制片机构和运作团队会多次采集、征询儿童群体的观感、意见。”⑩

2006 年时,侯克明说过:“目前中国1 岁至18 岁的少年儿童有3.6 亿,其中中小学生2.34亿,儿童电影的市场需求并不小。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片商一直窥靓着这个庞大的市场。多年来,在国产电影创作观念、技术水平、制片发行机制、经营模式、管理意识等的局限下,儿童电影一直充当着问题重重的国产电影的‘放大镜’。”他还指出:“近年来,随着国产电影产业化、市场化步伐的加快,成人影片已经出现了新的转机,呈现出复苏的态势,而儿童影片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其发展路径仍暧昧难明。如何协调儿童电影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市场化与公益性的关系,如何制衡儿童电影创作中教育性与观赏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仍困扰着当前儿童电影的发展。”⑪侯克明的话,代表着儿童电影界的焦虑,也显示了中国儿童电影的发展在文化产业时代还有很大空间。如何让儿童电影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生机活力的一部分,是值得儿童电影从业者思考的课题。

三、新世纪中国儿童电影发展的策略

进入新世纪,随着电视、网络和手机新媒体等的出现,中国儿童电影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困境。当然,新媒介既给儿童电影发展带来了问题,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十九大以后,迎来了新时代,文学艺术借助新媒介,抓住新机遇,一定会促成新的飞跃与发展,儿童电影也如此。

第一,借鉴和更好地利用新媒介。当前新媒体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它的发展给影视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无论是好莱坞电影导演眼中的奇幻世界,或是简单平淡的现实生活,还是铺天盖地的宣传广告,这些原来只能在影院和电视上才能看到的东西,现在正通过手机、iPad、电脑等新的媒介进入到我们的视野。同时传播方式突破了单一的线性模式,真正过渡为即点即播、即时评论的多元互动传播模式。传播过程中的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成为信息传播的参与者,形成了真正的双向互动。⑫因此,电视、有线电视、网络、音像制品、手机视频和游戏,以及微博、微信和公众号等,都是儿童电影可以借鉴和利用的工具与空间,它们既是儿童电影的内容和载体,也是儿童电影传播的工具和方式,甚至也是儿童电影的消费场所。而且从创作角度看,这些新媒介所承载的内容的创意性还可以为儿童电影所借鉴。儿童电影编剧、导演都可以从新媒体的信息和文案中获得启迪和灵感,什么样的故事受到儿童欢迎,哪些题材和表现手法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因为在新媒介中,创意思维和创新手法都是层出不穷的,而且新媒体信息和文案都直接针对受众,具有鲜明的读者意识或对象意识。

第二,借鉴欧美儿童电影,表现儿童心灵世界。儿童电影以儿童及儿童生活为表现对象,因此,要有正确的儿童观,要表达对儿童世界的尊敬,尤其是对儿童心灵世界的理解。比较观察一下中国儿童电影,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即使表现儿童生活,也多是从成人角度出发,且对儿童心灵世界的理解不单薄很浅表。欧美儿童电影总体来看,更尊重儿童,在涉及到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时,总是不遗余力地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这是与欧美的儿童文学的价值观相匹配的。欧美儿童文学经典都是“关注成长、表现成长、有助于成长的文学”;⑬都展露童心,凸显儿童的精神世界。有人严肃批评新时期以来,中国儿童电影生产了四百多部,数量多但无一经典。如2007 年拍摄《宝葫芦的秘密》这部儿童电影,没有走出张天翼童话《宝葫芦的秘密》的教育主义主题的束缚,主人公王葆想让宝葫芦帮它得到的是学习名列前茅、足球比赛和游泳比赛榜上有名,说来说去无非是“名”,这显然对儿童心灵世界的表现失当,电影制作者不知道对儿童来说,爱才是他们成长最需要的。名与利是成人所追求的,不是儿童生命最需要的。欧美推出的《哈利·波特》《魔戒》等一系列经典影片,以所向披靡之势占领世界市场,征服不同肤色儿童的心。《哈利·波特》在中国创下的票房价值是任何一部中国儿童影片都无法望其项背的。⑭很多人不知道,并不是因为《哈利·波特》《魔戒》都是娱乐大片,才吸引观众,而是它们构建了一个具有魅力的幻想世界,对儿童心灵世界有准确的表现,以及对儿童主体精神与儿童梦想的表达。

第三,充分张扬儿童电影的想象力。前已提及,中国儿童电影一个很大的问题,注重现实题材的表现,想象力欠缺。表现校园题材的儿童电影,虽然离儿童生活很近,又太注重教育主义。美国好莱坞的儿童电影之所以成功,就是影片在立意上没有负载太多的教育与认知层面的意义,承担的往往只是一些普适、共通、老生常谈的主题,比如爱、自由等,由于这些主题简单、透明,不需要花大力气去确立,所以影片受牵制小,可以较自由地围绕情节、细节展开想象力。而我国儿童片被赋予传授孩子思想观念、政治意图、文化讯息,教与他们的秩序与规范的使命由来已久。由于承担的教育、认知任务过于沉重,常常出现主题支配故事、情节、细节的现象,这势必阻碍创作思路的展开,造成艺术创造力的枯竭。⑮还有人在谈到动画片时说:“现在的情况是手游的创作想象力超过动画片和创作,动画片的创作想象力超过故事片的创作,电视动画片的创作想象力超过电影动画片的创作。想象力不足的原因很多,但是我以为重要的一点是创作队伍对于想象力世界的感悟薄弱;正如我们很多编导对于成人世界,感悟假恶丑容易,感悟真善美就很难。”⑯这其实反映了中国儿童电影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者没有想象力,完全从实用主义和现实功利出发,儿童电影艺术是无法飞扬的小鸟,只能趴在平庸的土堆上。

第四,拓展儿童电影的表现空间,丰富儿童电影的艺术内涵。从近百年儿童电影的历程来看,儿童电影大多数是现实题材,专家定义为“问题片”,它们主题相对单一,结构上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性叙事模式。这种现实题材的“问题片”,往往停留在解决问题的层面,还没有导向价值关怀,因此,也出现了对现实开掘的失当上。如《一个都不能少》反映的是农民孩子失学问题,影片里解决张慧科这个孩子失学的办法,竟然是靠城里人捐助。假如城里人不捐助,张慧科失学的问题岂不是无法解决?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容易实效的,这也充分显示这一部儿童电影还没有在认识论上有突破,对儿童价值关怀上,还没有基本的认识,因而这部儿童电影也流于肤浅,艺术上经不起推敲。又如《心愿》这一部儿童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偏远山村的孩子为争夺办学权而举行的一场跑步比赛。影片不惜花费大量功夫去讲述条件相对差一些的村里的孩子为比赛做的充分准备以及他们自发攒钱去城里买跑鞋的细节,但电影编剧和拍摄者想过没有,办一所学校单凭村里孩子的一场跑步比赛就可以决定吗?办学校是一件很严肃、科学的事,需要科学考察、充分论证,凭孩子比赛来定,岂不是一场儿戏!这些都说明中国儿童电影在表现空间上,内涵挖掘上,还需要大大突破。电影创作受到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儿童电影艺术要以丰厚的社会生活内容作为底色,因此,无论在故事题材上,还是主题表现上,都不应该固步自封,画地为牢,不能和无限丰富的现实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立。进入新时代,儿童电影有更为丰富的取材空间和表现内容,应该抓住这些有利条件,创作优秀的作品,赢得广阔的市场。

第五,制定适当的电影扶持政策,从文化战略角度来发展儿童电影。1949 年以后,儿童电影从最初的拍摄经费到最后的完成片审查全部由政府掌控,发行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部署,儿童电影工作者实际并不用太考虑儿童对电影的接受程度,当然更不用太考虑除了儿童观众,成人观众会不会也喜欢这部电影,从而尽可能实现票房的最大化。在这种电影体制下,儿童电影的教育功能成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几乎各方面都认准儿童电影是实现社会教育最重要的手段之一。⑰这种一贯的对儿童电影的政府扶持,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儿童电影在整个主流文化中应有的位置,但也容易变成儿童电影养尊处优的保护伞。值得肯定的是,新时期以来,政府一直将儿童电影的制作与发行当作“影视育人”工程来抓,从选题、制作到发行,层层有人把关,保证了儿童电影传播民族与世界先进文化的方向。“中国儿童电影坚守的是儿童生命的绿洲和民族复兴的大业,任重而道远。它需要以不随俗流的气概、独立不移的品格以及潜心于练内功的精神打造艺术精品,以便成为以传播民族与世界先进文化为导向的现代传播。”⑱2018 年,教育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力争用3—5 年时间,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普及……中小学影视教育活动时间得到切实落实,适合中小学观看的优秀影片得到充分保障,学校、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和社会观影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不过,国家扶持和引导政策的实施,必须有利于激发儿童电影艺术的创造力,才能形成儿童电影发展的内驱力。

总之,中国儿童电影发展经历了近百年之路,涌现了几代致力于儿童电影艺术的编剧、编辑、导演和演员以及儿童电影研究者。遗憾的是,戏剧和影视艺术成为艺术学科重要的二级学科的情形下,艺术界和学术界对儿童电影的整体研究,包括各个阶段的作品的梳理,是非常有限的。目前,国内只有侯克明、林阿绵、张震钦、张之路等十几位对儿童电影有过史料的整理,其中,林阿绵整理过儿童电影编年史,张之路撰写过带着鲜明的个人体验的《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发展史》,李清撰写了《中国儿童电影史稿》,周晓波主编了《儿童电影艺术与欣赏》,但百年儿童电影还缺乏准确的充分的史的梳理与书写。因此,对中国儿童电影艺术发展演变史的思考和研究还是一个进行时。

①②林阿绵《中国儿童电影90 年》[J],《电影艺术》,2012 年第3 期。

③⑨宋崇《为儿童电影的丰收而努力耕耘播种》[A],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编《第二届儿童电影文学创作会议汇编》[C],1987 年3 月,第3 页,第18 页。

④童刚《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结合,促进儿童电影事业发展》[A],侯克明主编《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与发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年版,第4 页。

⑤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演变》[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212 页。

⑥⑧⑩⑪张燕、谭政《以美国为鉴谈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与发展》[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季刊),2014年1 期。

⑦侯克明《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与发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年版,序言第1 页。

⑫曹曼《新媒体对影视传播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6 年第10 期。

⑬谭旭东《儿童文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第6 页。

⑭⑱马力《中国儿童电影三重奏:文化、艺术、商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9 月版,第15 页,第6 页。

⑮付筱茵《儿童电影:从观念到市场》[A],侯克明《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与发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年版,第86 页。

⑯赵军《我国儿童电影现状与发展的思考》[N],《中国电影报》,2017 年11 月15 日,第7 版。

⑰张皓月《凝滞的乡土:新时期农村题材儿童电影的一种描述》,侯克明《中国儿童电影的现状与发展》[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年版,第133 页。

猜你喜欢
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2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9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7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0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74
少儿美术(2019年8期)2019-12-14 08:07:00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69
少儿美术(2019年3期)2019-12-14 08:02:56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