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预见性护理降低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探讨

2019-09-28 01:29姜利花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预见性围术下肢

姜利花

(临沂市兰山区人民医院,山东临沂 276000)

下肢骨折的类型较多,包括了: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以及股骨远端骨折等。在临床中,对于下肢骨折疾病患者,通常会使用手术医治方案,但因考虑提升患者的手术预后效果,在采取手术方法治疗的基础上,一般需配合有效的护理方法。比如,近年来有学者表示下肢骨折手术患者易在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而配合有效的护理方法,则能够使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1-2]。鉴于此,该课题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一共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入选时间分布在2017年2月—2018年2月,进一步对围术期预见性护理的使用价值进行分析评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入选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所有患者都实施手术方法进行医治,且均在知情的条件下签署相关医护确认书,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并逐一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及存在相关手术禁忌证者。进一步以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别,每组平均为40例。其中,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3例、17例;年龄跨度为 24~73岁,平均年龄为(45.8±1.3)岁;骨折类型:股骨骨折21例、胫腓骨骨折13例、其他骨折6例。对照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跨度为 25~72 岁,平均年龄为(45.6±1.2)岁;骨折类型:股骨骨折20例、胫腓骨骨折14例、其他骨折6例。2组上述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代表后续数据有比较的价值。

1.2 护理方法

此次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方法,严格按照骨科常规护理流程执行。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围术期实施预见性护理。

(1)及时构建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小组。针对观察组患者及时构建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主管护师、护师、责任护士、护士以及其他相关护理工作人员。由小组成员共同分析、讨论,围绕本组患者的具体病情、手术选择等,制定合理科学的围术期预见性护理计划方案,包括术前、术中、术后预见性护理,其目的是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2)术前预见性护理。术前,需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相关手术器械、药品的准备,多患者做好局部备皮处理,并及时清创。与此同时,在手术之前做好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强化工作,对患者耐心普及疾病相关知识和手术相关知识,使患者的认知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认真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疏导患者的焦虑、抑郁、紧张、担心害怕等消极心理,提高患者围手术期的配合度及依从性。此外,指导患者术前进行适当的足踝部运动,如踝关节运动、足趾欧东及小腿三头肌运动等,达到促进患者下肢血运改善的作用。

(3)术中预见性护理。在手术过程中,需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包括:血压、脉搏、心率以及血氧饱和度等,若存在异常情况,需及时对症处理,确保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进而保证手术的顺利、有序进行。此外,护理人员需密切做好术者的配合工作,术中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使手术能够如期完成。

(4)术后预见性护理。术前,对患者给予体位指导,指导并协助患者行平卧位,将患肢足跟垫高,让小腿悬空和床面维持30°,每2 h对患者进行1次翻身;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若恢复理想,可鼓励患者尽早进行离床站立及行走活动,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训练,使局部血流得到有效改善。同时,术前需做好患者病情的严密监测,若患者血压降低幅度很大,需判断是否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若存在,需及时对症医治。并且,可对患者采取机械性预防干预,术后可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歇性充气,使足、小腿及大腿受压,使下肢血流得到有效促进,进而使血流淤滞得到有效避免,然后采取CPM使患者患肢能够被动、持续运动。此外可结合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指导进行一定量的康复训练,如股二头肌、臂大肌及股四头肌训练等,达到促进下肢功能康复,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作用。

1.3 评价标准

(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血流速度、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

(2)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统计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此次采取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血流速度、D-二聚体水平均属于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采取t进行检验;计涉及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属于计数数据,采取百分率代表,然后采取χ2进行验证;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2组在血流速度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方面的比较

血流速度、D-二聚体水平方面,护理前2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护理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均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数据见下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血流速度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血流速度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比较(±s)

组别血流速度(cm/s)护理前 护理后D-二聚体(mg/L)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21.13±2.8721.14±2.861.283>0.0521.20±2.8926.12±2.165.283<0.052.51±1.132.50±1.101.564>0.050.85±0.171.30±0.185.293<0.05

2.2 两组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的对比

观察组,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5.00%;对照组40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发生率为27.50%。又数据可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上,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临床针对下肢骨折患者通常会采取手术方法治疗,但如果围手术期医护不当,则易导致患者术后引发各类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比如,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下肢骨折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颇高,容易导致患者的术后预后效果受到影响[3-4],所以临床主张针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及护理措施。

此次主要提及围术期预见性护理方法的应用,即在及时构建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小组作为基础条件,进一步以患者的具体病情为依据,制定具备预见性的护理干预方案,包括:术前预见性护理干预、术中预见性护理干预、术后预见性护理干预,术前侧重提高患者对疾病、手术的认知,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术中侧重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纠正患者不良心理,确保手术顺利、有序进行;术后侧重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促进下肢康复速度,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5-6]。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采取围术期预见性护理的观察组,在护理后的血流速度、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优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50%;从中可知,围术期预见性护理方法的应用具备可行性及有效性;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较为相似。此外,笔者认为相关护理工作人员还有必要注重自身护理能力技巧水平的提高,在护理过程中树立“以患者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尊重患者,给予患者人性化护理干预,确保护理质量水平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在临床中,针对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采取围术期预见性护理具备显著的效果,能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值得推广及使用。

猜你喜欢
预见性围术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β受体阻滞剂在围术期高血压中的应用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