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河南洛阳 471000)
放射性难愈性溃疡,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难治性溃疡,它主要是由于患者因为直接或间接性地接触放疗或放射性物质所导致的皮肤溃疡,且创面迁延不愈,有些甚至长达数年或数十年,虽不会危及患者生命,但对其劳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均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的还会诱发癌变[1-2]。因此,需要临床上加强对其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1)患者年龄均≥60岁;(2)患者均确诊为双下肢放射性难愈性溃疡;(3)患者或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患者存在其他皮肤病;(2)患者存在意识不清、沟通障碍等情况。
研究资料随机选择在该院外科进行治疗的80例双下肢放射性难愈性溃疡高龄患者。患者的年龄均在60~82 岁范围内,平均年龄是(59.7±5.2)岁;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病程时间大约为2~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3±1.1)年;溃疡面积大约在 2 cm×2 cm~5 cm×18 cm之间,平均溃疡面积为5 cm×8 cm。按随机数字表法对8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40例,年龄均在60岁~82岁范围内,平均年龄是(59.1±5.0)岁;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病程时间大约为 2~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0±1.3)年;溃疡面积大约在2 cm×2 cm~5 cm×18 cm之间,平均溃疡面积为4.5 cm×7 cm。观察组40例,年龄均在60~82岁范围内,平均年龄是(60.1±5.4)岁;男性患者 25例,女性患者15例;病程时间大约为2~8年之间,平均病程为(5.5±1.2)年;溃疡面积大约在 2 cm×2 cm~5 cm×18 cm之间,平均溃疡面积为6 cm×8 cm。临床分析对比显示,全部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溃疡面积、溃疡部位等基本病历资料资料方面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4.1 对照组 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包括创面清洁、药物敷换等。
1.4.2 观察组 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具体为:(1)创面评估,医护人员应首先对患者下肢皮肤溃疡情况进行详细、全面的评估,并制定相应的临床护理方案。(2)加强基础护理,医护人员应加强创面清理,包括清创、杀菌、抗感染等,根据创面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敷料(如抗菌敷料+雪利昂等),并及时将坏死组织剪除,以促进创面愈合。(3)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加强同患者的交流沟通,温和、耐心地对患者疑虑、担忧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多多鼓励患者,通过向患者讲述成功案例等方式帮助其树立治疗信心,尽量消除其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配合医生治疗。(4)功能锻炼。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创面愈合情况制定符合患者的功能锻炼方案,包括患者抬高、屈曲活动、站立活动、慢步行走等,预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情况发展,且叮嘱患者适度活动,以避免因过度牵拉导致创面疼痛、开裂等情况。
(1)痊愈,患者的溃疡创面完成愈合,下肢活动功能完全恢复;(2)显效,患者的溃疡创面基本愈合或明显改善,面积逐渐缩小(60%~100%);(3)有效,患者的溃疡创面出现愈合,面积逐渐缩小(20%~60%);(4)无效,患者的溃疡创面无愈合或出现扩大;(5)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0%[3]。
通过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描述,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描述,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临床护理,对照组和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和6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n(%)]
临床统计显示,对照组患者中有4例出现感染,1例出现关节粘连,其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0%;观察组患者中仅有1例出现感染,其并发症率为2.5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双下肢放射性难愈性溃疡由于治疗时间长,且病情容易反复,导致患者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病理、生理和心理方面问题[4],需要临床上予以综合、全面、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保障临床治疗的顺利。综合护理是基于常规护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更为全面、专业、有效的现代临床护理服务模式,它能够从生理、心理、病理、社会等多个方面予以患者科学、专业、优质的护理干预,从而使患者更好地完成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5]。该次临床研究显示,采用综合护理的双下肢放射性难愈性溃疡患者,其临床总有效率达到了87.50%,并发症率仅为2.50%,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67.50%,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双下肢放射性难愈性溃疡患者采用综合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更好地帮助患者早日康复。